軟流圈流動方向與地幔流動模擬所預測的方向相反?

2020-12-04 環球科學貓

在科學中,菲律賓海板塊的變化一直是一個秘。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研究透徹過,這可能跟我們的地質變化存在關係,因為無時無刻我們的地球都是存在一個運動的情況,而小規模的運動情況也是難以預料的。

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他們試圖限制地幔通過板裂或縫隙流入還是流出,也就是我們的內部巖漿,地幔流的運動情況控制,但是通過實驗的結果顯示就是,地幔區域巖漿只會通過以適應的板塊裂縫分散出來。

地幔在菲律賓海板塊的收縮過程中,呈現了相互依存的關係,科學家們預測地幔流動的方向與板塊驅動地幔流動模型預測的相反,也就是說實際的結果跟現在模擬的結果是相反的,通過近幾年的地震數據都可以觀察到。

在俯衝帶區域,被認為下行巖石圈的沉陷變化,使得軟流圈地幔在板塊邊緣周圍回流,並且導致板塊下面的軟流圈侵入流經火山弧下方的弧形地幔和弧後盆地。這就形成了溝槽退縮和板塊回退的情況。原理就是熱脹冷縮的情況,液體與固體之間的關係。

這個解釋到了馬裡亞納南部邊緣區域,軟流圈地幔流動的起源現象。該區域是俯衝帶板塊上,以及太平洋板塊區域上方的強烈伸展地帶,軟流層從太平洋板塊下面通過板片裂縫或縫隙向北流動,導致了整個區域的位移情況。

研究團隊整合大地測量數據發現,印度板塊區域地幔向外流動,並可能通過板片裂縫或縫隙逃逸,也就是流出。以適應菲律賓海板塊的萎縮。因此,我們預測馬裡亞納海溝南部太平洋板塊周圍的軟流圈流動,與大多數俯衝驅動的地幔流動模型所預測的相反。(理論參考)

作者:文/羅兆春

相關焦點

  • 電的流動原理_電的流動方向
    打開APP 電的流動原理_電的流動方向 電工天下 發表於 2020-04-25 10:37:15   電子在電路中的運動叫做電流
  • 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
    當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表明,每一種內動力體制都具有獨特的構造的狀態,它們主要取決於巖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耦合程度。這主要是由於軟流圈並不是均勻的,也不是等溫度,所以其與巖石圈耦合程度或層間相互作用不一樣,其表現出來的動力學特徵也不一樣。因此,巖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耦合就成了當今探索全球動力學和大陸動力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因此,在深度70~250公裡之間的這部分地幔,被稱為軟流圈。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εHf=10.00~11.25),接近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虧損端元.這些玄武巖具有中等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206Pb/204Pb=18.37~18.57、207Pb/204Pb=15.52~15.54和208Pb/204Pb=38.24~38.43),在206Pb/204Pb-207Pb/204Pb相關圖上位於4.42~4.45 Ga的地球等時線之間.它們在Sr-Nd-Pb同位素相關圖中均落入地幔柱來源的
  • 為什麼二極體電流只有一個方向流動
    二極體為什麼電流只是一個方向流動的呢?
  • 沃克環流圈
    這樣,便構成了一個東西向的大氣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圈」。該環流圈異常是引起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原因。它是存在於赤道附近低緯度地帶東西向的熱力直接環流。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認為這和早先G.T.沃克所稱的南方濤動有聯繫(見大氣活動中心)。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通過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研究,我們認為俯衝板片的上界面與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洋殼、洋幔界面)相關,而俯衝板片下側軟流圈的部分熔融則導致板片的下界面清晰可辨。本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加深入地幔,在約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處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界面,揭示了俯衝板片的層狀組分結構和板塊下側的高含水量。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南美中部斷層帶穩定,海溝與板塊運動方向一致
    在地球上,南美區域也算是地震比較多發的地帶,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南美中部以下的大規模海溝區域,我們的地幔是處於正常流動狀態,從局部的地震狀態和遠處地震階段推斷出兩個水平的各向異性層。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該區域的局部斷層上地殼層出現各向異運動,並不是處於均勻下的同向運動,下層的快軸與絕對板運動是保持平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板塊下面的溝槽,有平行的地幔流動,所以目前斷定的是保持穩定的情況,地幔正常無異常變化。通過分析來自納斯卡板塊和局部地震的剪切波分裂,以及中心安第斯山脈邊緣前弧區域的各向異性特性。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新指示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聞—科學網
    在11月14日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文章中,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與張劉平與合作者提出了石油流動中,極性化合物的相對吸附係數新概念與計算方法
  • 科學家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指標
    英國《自然》雜誌社下屬期刊《科學報告》8月22日發表了一項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建立了揭示地下石油在幾百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流動方向和裡程的新指標,對研究石油流動規律、油藏形成與分布規律及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石油在地質歷史上的流動情況是石油勘探所需的重要信息,但也一直是困擾石油地質學家們的難題。
  •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構造-巖漿-礦集區
    要:以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為基礎, 結合大地構造環境、巖漿巖同位素示蹤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 加以綜合分析.通過熱力學計算可知, 中國東部近2億年來的上地幔巖石圈/軟流圈構造可以存留至今, 且能區分出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礦集區:(1)中生代金屬礦:(a)克拉通區, 軟流圈沿柱身上湧, 其柱頭上方形成幔殼混熔花崗質巖及相應Au、Cu、Mo、Pb-Zn等礦集區, 並於柱身與巖石圈塊體陡接觸帶
  • 海洋所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