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指標

2021-01-16 人民網

英國《自然》雜誌社下屬期刊《科學報告》8月22日發表了一項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建立了揭示地下石油在幾百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流動方向和裡程的新指標,對研究石油流動規律、油藏形成與分布規律及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石油在地質歷史上的流動情況是石油勘探所需的重要信息,但也一直是困擾石油地質學家們的難題。

「過去,人們一直試圖通過在石油中尋找一些穩定的極性化合物如咔唑類含氮化合物,來直接反映石油的流動情況。但這種經驗性指標不能正確反映石油的流動方向和裡程,因為石油中的任何化合物都會或多或少地繼承其母源特徵,也會受到生物降解的影響。」該文章作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張劉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為消除以上因素影響,研究人員對因被生物降解而濃縮的化合物信息重新進行了稀釋,並以石油流動過程中的物質平衡原理和吸附理論為基礎,「改找為建」,摒棄了原來單靠尋找化合物來判斷石油流動情況的經驗性做法,建立了消除母源影響且只反映石油流動情況的新型分子指標——二次運移分餾指數及其計算方法。

研究發現,微量極性化合物的含量與母源的成熟度可呈線性關係,與石油的流動裡程呈指數衰減關係。

新指標與方法在我國鄂爾多斯盆地和加拿大西加盆地的應用結果顯示,該指標與實測數據相吻合,還證明了油氣成藏理論中關於油氣富集帶的差異聚集原理,並為揭示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隴東地區的油氣分布規律提供了重要依據。(馮麗妃)

相關焦點

  • 新指示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聞—科學網
    ,發現了極性化合物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進而建立了揭示地下石油在幾百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流動方向和裡程的新指標,對研究石油流動規律、油藏形成與分布規律及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石油在地質歷史上的流動情況是石油勘探所需的重要信息,但也一直是困擾石油地質學家的難題。儘管石油工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但是世界上許多盆地中石油的流動情況尚未得到認識。「過去,人們一直試圖通過在石油中尋找一些穩定的極性化合物如咔唑類含氮化合物,來直接反映石油的流動情況。
  • 核能民用新方向,我國科學家這一招解決了石油開採中一大難題
    日前,記者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了解到,一種我國科學家獨創的水平井找水「中國解決方案」——水平井油管傳輸同位素標記找水技術,已在油田現場完成2井次的找水測試,不僅測試過程、數據得到認可,整個測試原理和流程也得到了驗證,目前該技術已進入推廣應用階段。
  • 油氣門限控藏:探尋地下油氣的新鑰匙
    中國自1993年就成為石油純進口國,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大。因此,精準高效地探明複雜地質條件下油氣資源的意義重大。  找一個新視角看清地下油氣的藏身之處  油氣藏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地下蘊藏數百萬年,經歷怎樣的變化才能實現「油足氣盛」?龐雄奇提出「油氣門限控藏」模式,從新的視角揭示和闡述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油氣藏形成和分布規律。
  •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9:2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onnie L. Bassler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石油滲透攜帶未知微生物,科學家:地下深處生命通道已打開
    最近COVID-19的流行讓我們對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敏感程度可謂是直線上升,只要是關於微生物的報導就會讓人緊張無比,特別是哪些未知的細菌和病毒更是令人我們普通人聞風喪膽。但不幸的是,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三分之一的微生物還沒有被發現,它們很可能生活在地球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等待適宜的機會進入人類世界。
  • 冥王星表面特殊的心形結構,如何揭示其浮動的冰山和地下深海?
    這個具有特殊形態的區域,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興趣,並將其進一步分為了左右兩「葉」。當然,冥王星這個「心臟」一般的表面特徵,其背後還蘊藏了諸多其他重要信息,比如,會浮動的冰山和地下深海。冥王星之心的形成和地下深海有關事實上,早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就通過探測器的數據,證明了冥王星在某些時候有水存在。
  • 軟流圈流動方向與地幔流動模擬所預測的方向相反?
    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研究透徹過,這可能跟我們的地質變化存在關係,因為無時無刻我們的地球都是存在一個運動的情況,而小規模的運動情況也是難以預料的。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他們試圖限制地幔通過板裂或縫隙流入還是流出,也就是我們的內部巖漿,地幔流的運動情況控制,但是通過實驗的結果顯示就是,地幔區域巖漿只會通過以適應的板塊裂縫分散出來。
  • 中國石油建成巖洞地下儲庫工程實驗室
    中國石油網消息 (特約記者陳英 通訊員姚輝文 韓偉偉)11月27日,集團公司巖洞地下儲庫工程實驗室在管道設計院正式授牌。  實驗室定位是建設國際先進巖洞地下儲庫研發平臺,成為巖洞地下儲庫建設工程新理論與新技術的研發中心和中國能源科學巖洞地下儲庫領域人才培養基地。地下儲庫建設是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的重要設施,也是管道設計院核心業務向縱深推進的一項舉措。
  • 西南石油大學壓裂酸化教學科研團隊:為地下油氣修「高速公路」的鐵軍
    ◎探訪   把數千米以下的石油和天然氣從緻密的巖石中快速高效地開採出來,是充滿挑戰的難題。   西南石油大學有一個科研團隊專門解決這個難題——在地下修建油氣流動的「高速公路」,專業詞彙叫「壓裂酸化工程技術」,是快速提高油氣產量的核心技術。
  • 電的流動原理_電的流動方向
    打開APP 電的流動原理_電的流動方向 電工天下 發表於 2020-04-25 10:37:15   電子在電路中的運動叫做電流
  • 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和遠古生物的遺骸有關嗎?科學家揭開真相
    畢竟一處油田枯竭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枯竭的油田不可能重新充滿石油。從另一層度來看,也不難發現,石油資源其實並不是不可再生的,只不過石油資源形成的時間非常漫長,科學家們也不能確定大約需要多長時間?一處油田才會滿滿當當,全部都是石油。既然如此,科學家們不如去找到形成石油的原理,一旦充分掌握了,將不會再被枯竭的油田所困擾。於是,有關於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眾說紛紜。
  • 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和遠古生物的遺骸有關嗎?科學家揭開真相
    畢竟一處油田枯竭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枯竭的油田不可能重新充滿石油。從另一層度來看,也不難發現,石油資源其實並不是不可再生的,只不過石油資源形成的時間非常漫長,科學家們也不能確定大約需要多長時間?一處油田才會滿滿當當,全部都是石油。既然如此,科學家們不如去找到形成石油的原理,一旦充分掌握了,將不會再被枯竭的油田所困擾。於是,有關於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眾說紛紜。
  • 我國最大沙漠地下有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個巨大「寶庫」!
    我國最大沙漠地下有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個巨大「寶庫」!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在這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山川河流、高原丘陵、平地盆地應有盡有,而盆地作為一種地形佔了29%的國土面積,僅次於山地。
  • 宣城石油:首創非油品流動配送服務
    宣城公司流動服務營業廳啟動。零售部召集相關縣公司工作人員,同思共商,齊心共謀,確定流動服務營業廳各項事宜和操作規範。    為讓更多的個人用戶持卡享受更優惠服務、消費更加滿意,宣城石油組織開展「五進」專項活動,在安徽石油非油中心等處室大力指導、支持下,宣城公司赴外地定製了5輛專用配送車。
  • 「流動的國土」在南海:直擊海洋石油981鑽井平臺
    「大」,遠不是981鑽井平臺的真正價值所在,在981南海首次開鑽之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王宜林評價:開鑽「將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和維護我國領海主權做出新貢獻」。在南中國海領海爭議正烈之際,在南海油氣資源爭奪由來已久的背景下,981鑽井平臺的南海開鑽,現實與象徵意義同等重要。「鑽井豎起來總是宣示我們的主權,總是零的突破。」
  • 鍾南山判斷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我科學家首次揭示月背地下淺層結構
    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純科技圖為嫦娥四號月背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上搭載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
  • 人類每日都會從地下抽取大量石油,地球會因此而塌陷嗎?
    不僅如此,人類內部為了爭奪權力和資源也在不斷地鬥爭著。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各種自然能源肯定是不能缺少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石油。這些年來為了爭奪石油資源,人類世界不斷有戰爭發生。從二戰時期美國掐斷日本石油來源而爆發的珍珠港事件,到近年來中東地區不斷燃起的戰火,很多戰爭的導火索就是因為被稱為「黑色黃金」的石油資源。人類每天都在從地下抽走大量的石油,長此以往地球會不會坍塌下去呢?
  • 石油起源理論和伊拉克戰爭(連載一)
    西方正統的石油起源理論認為,石油的形成過程與煤相仿,兩者都是化石燃料。通俗地說,煤是數百萬年前地質變遷時把堆積在地面的樹木埋到地下,在演變成化石過程中,經特殊環境下的物理、化學、生化作用而形成。
  • 全新形態液體無需外力自主流動,美科學家顛覆流體力學認知
    本研究中,科學家從牛的大腦細胞內提取了微管。在膠束的約束和馬達的驅動下,這些微管通過自身的縮短、延長、分離、重建,帶動著周圍的水性溶液跟著一起運動,從而形成微小的湍流。本來,這些微管的運動可以帶動一些湍流也沒什麼神奇的。
  • 科學網—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