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形態液體無需外力自主流動,美科學家顛覆流體力學認知

2021-01-13 DeepTech深科技

編者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流體的運動向來是受外力驅動的。為了將水、油等液體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人類依賴泵等機械給液體施加壓力,建立了現代流體力學的體系。

然而,一隊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卻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物質:這也是一種液體,但與傳統液體不同,它不需要泵等外力,而是依靠自身的動力,就可以沿著管線流動!這種主動流體將有可能改變現有的流體輸送格局,有助於人類建造全新形態的大型機械設備。該論文發表在 3 月 24 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瀑布需要重力一瀉而下,家裡的自來水可以流出則是水泵的離心力在不停地對抗重力,使之逆著重力的方向流入高樓大廈的管道裡。如果沒有外力,比如在宇宙空間站中,液體就會維持原有運動狀態(如相對靜止),除非太空人碰一下,否則哪裡也不會去。

這是我們熟悉的世界,也是現代流體力學建立的基礎——液體需要外力作用才能運動。在包括重力在內的各種外力的作用下,液體會呈現出層流、湍流等多種形態。從伯努利開始,直到在包括錢學森在內等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流體力學的發展為人類上至航空航天、下至自來水管的現代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軌運行的宇宙空間站中的液滴。由於沒有外力的作用,液滴靜止地懸浮在空間站的艙室裡,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完美的球形。如果太空人不吹一口氣,它自己是不會動的。

本來,固體也是一樣的,不受外力也不會動。然而,人類科技卻給一些固體(比如汽車)裝上了馬達,只需消耗燃料,這些固體大塊頭就可以在看似沒有外力的驅動下(比如一匹牽引的馬)自己移動。汽車的英文「automobile」就是自己會動的意思。

固體組成的機械因為有固定的形狀,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安裝馬達等動力系統,從而實現自主運動。但給無固定形狀的流體裝一個馬達,讓其可以自己沿著管道爬進水管,爬上高樓大廈,聽上去就絕對是異想天開了。

然而,3月24日的《科學》雜誌上,卻登出了這樣一篇論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材料研究科學與工程中心的科學家們藉助生物科技,給液體裝上了分子馬達,發明出一種可以無需藉助外力、只依靠自身動力就可以流動的主動流體。只要這些馬達的燃料——ATP(三磷酸腺苷,細胞內傳遞能量的分子載體,是細胞進行幾乎所有活動的「汽油」)不耗盡——這種全新的流體就可以自己沿著管線前進!

這些流體沒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就「喝」了點ATP,就可以自!己!流!

這項研究為人類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這是一種有別於已知所有流體的全新「物質」。如果更多的、更高效的類似流體被研究出來,無需水泵等裝置,人類就可以把流體送到各個角落。就像只需鋪設鐵軌,火車就可以自己跑一樣,只需鋪設管線,石油、水就可以自己到達!

如此神奇的表現顯然不是普通流體做得到的。科學家們利用細胞運動的原理,使用了生物原材料,製造出了一種組成結構十分精巧的液體。下面就是一個結構單元的示意圖:

主動流體核心結構單元。由三大部分組成:馬達、微管、膠束。膠束通過排空效應把兩個微管平行地擠在一起。微管間的馬達與兩個微管同時連接,並向兩個微管的正極運動,導致該微管系統縮短、延長、分離、再與其他微管連接。正式這種基於生物原料的微觀結構,實現了主動流體的微觀流動。

該單元由三種細胞內常見的大分子結構組成:1)微管、2)馬達、3)膠束。下面,我們就逐一解釋一下它們各自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這三種結構就可以讓流體自己動起來。

1)微管(上圖中綠色長管):

微管(英語:Microtubule)是一種由蛋白組成的細長、中空的圓柱體。它們遍布於生物細胞內的許多地方,是細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細胞之所以可以維持一定的形狀,或者在需要的情況下改變自身的形狀,便是有賴於微管和其它結構組成的「細胞骨架」。

細胞骨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通過自身的生長、收縮、彎曲等變形,細胞才得以實現形狀的改變,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細胞內複雜的微管系統。它們維持著細胞的形態,並支持著細胞內各種物質的運輸。(中間沒有微管的中空圓球為細胞核所在的位置)

此外,如果把細胞比作一個建築,微管除了是這個建築的鋼結構,還是建築的供應管線。微管是細胞內各種物質的重要運輸平臺,並參與許多重要的活動,比如中學生物中熟悉的「有絲分裂」的「絲」,就是由微管組成的。而在主動流體中,也正是由於微管的運動,才實現了流體的運動。

然而,微管自己是不會動的。微管的運動,需要與之搭配的「分子馬達」:一種可以在微管表面做相對運動的結構。

2)馬達(圖中微管之間的紅色連接):

所謂的分子馬達,是一種叫做驅動蛋白的東西。本研究中,分子馬達是主動流體的動力來源。這個驅動蛋白可是一個萌物。不信?請看下圖:

驅動蛋白位於微管上。微管存在極性,驅動蛋白會在微管上朝向一個方向運動。主動流體中,兩跟微管被按照相反的極性平行放置,同時連接兩根微管的驅動蛋白就會讓這兩跟微管相對滑動。

正是驅動蛋白與微管的結合,才使得細胞中的微管組成的結構可以運動。微管很是神奇,有著自己的極性,如圖3中所示,一端為正極(+),一端為負極(-)。可以在微管表面運動的驅動蛋白也有很多種,其中的一種可以只會沿著微管的一個方向移動。

布蘭迪斯團隊發明的主動流體中,驅動蛋白就會沿著微管的正極(+)大踏步前進。科學家們巧妙地將兩根微管按照相反的極性平行放置,並在兩個微管之間「安裝」分子馬達,同時與兩個微管連接起來。驅動蛋白不停地向兩個微管的正極靠近,就會導致圖2中左邊的微管向下,而右邊的向上。因此,在馬達的驅動下,由兩根微管組成的系統便因此相對彼此滑動,實現了結構的伸縮。

液體流動的顯微圖

3)膠束:

那麼,又是什麼讓兩根微管乖乖待在一起,而不分開呢?答案是膠束(圖3中周圍的紫色顆粒)。在一種叫做「排空效應」的力的作用下,分子較大的微管被分子較小但數量多得多的膠束擠壓到了一起。

本研究中,科學家從牛的大腦細胞內提取了微管。在膠束的約束和馬達的驅動下,這些微管通過自身的縮短、延長、分離、重建,帶動著周圍的水性溶液跟著一起運動,從而形成微小的湍流。

本來,這些微管的運動可以帶動一些湍流也沒什麼神奇的。然而,科學家忽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把這種流體放置於一些特定的三維流道結構中,微管運動產生的小湍流竟然可以自己組織(self-organize),形成沿著同一方向平行流動的宏觀流體!

而且,只要 ATP 不斷頓,它們可以一直流好幾個小時,直到「燃料」耗盡為止!神奇的、不依賴外界動力、自身在微觀層面就有前進動力的主動流體就這麼誕生了!

帶有微管結構的流體由普通湍流變為宏觀平行流的過程。當流道較淺時,分子馬達驅動下的微管系統雜亂無章(右上),細小的湍流各自為戰(右下),組成混亂、隨機的流動格局。然而,當流道加高時,更多的微管與流道表面結合,形成相互平行的系統結構(左上),而這些微管形成的湍流竟然可以相互作用,推動周圍流體沿著圓盤平行繞圈(左下),實現宏觀上的、攜帶大量動能的自主主動流動!

這種由小湍流合成的宏觀平行流動的方向是隨機的,可以是順時針方向,也可以是逆時針方向。然而,如果對圓弧形流道的表面稍加改變,在表面增加一些鋸齒形的凹凸結構,科學家們就可以進而控制流動的方向。

更進一步,科學家們設計了很複雜的管路來測試主動流體的「智力」水平。實驗發現,不論是直道還是彎道,主動流體都會從容流過,但如果是末端封死的死路,它們還會很聰明地停下。這讓科學家們意識到,使用這種主動流體構建複雜流體輸運網絡、甚至依賴主動流體設計全新機械設備的可能性。

主動流體還很聰明,死路它們還不過去!

當然,這只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主動流體,依賴難以獲取的牛腦細胞,和最多幾個小時就會耗盡的生物能量。

不過,實驗中的管路雖然只有1毫米寬,但相對於直徑十幾微米的微管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巨大的尺寸了。而且,科學家們發現,形成自組織平行流動的條件非常寬泛,在許多不同尺度下都可以實現。

這一令人欣喜的發現意味著,人類將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出更多的主動流體。在較微小的尺度上,布蘭迪斯大學的這一團隊已經實現了用生物原料製造微觀流體機械的可能性。下一步,我們期待科學家們可以使用非生物原料、製造出更加宏觀尺度的主動流體,讓人類對流體的了解和應用站上一個全新的高度。

也許有一天,當人們需要把石油從油田運到煉油廠時,將不再需要複雜的管網與精密的壓力控制,而是只需告訴石油哪裡需要它,它就可以自己克服關山險阻,聰明準確地流過去呢!

相關焦點

  • 流體力學學習筆記
    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具有易流動和不能保持一定形狀的特性(與固體相比)。流體和固體在宏觀表象上的差別是因為構成物質的內部微觀結構、分子熱運動和分子間的作用力不同造成的。一定體積下,流體分子數目少,分子間作用力小,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強烈,故易流動。流體在靜止時不能承受剪應力。兩種流體也是不同的。
  • 閥門學習筆記:01 流體力學之流體狀態及形成
    01流體狀態實際流動的液體由於液體中粘滯性的存在使其具有兩種流動形態。即層流和紊流。在層流中液體質點作有條不紊的運動,平行彼此不相混摻,沿著與管軸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線運動。流體的流速在管中心處最大,其近壁處最小。管內流體的平均流速與最大流速之比等於0.5。
  • 流體力學主要理論模型
    以下列出流體力學主要的幾種理論模型,供讀者參考。此外,即使是對於黏性為主要影響因素的實際流動問題,先研究不計黏性影響的理想流體的流動,而後引人黏性影響,再研究黏性流體流動的更為複雜的情況,也是符合認識事物由簡到繁的規律的。基於以上諸點,在流體力學中先研究理想流體的流動,後研究黏性流體的流動。釆用理想流體流動模型,就形成了理想流體力學理論。
  • 磁鐵也可以是流動的液體
    北京化工大學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近日宣布,該校科研人員與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團隊合作,發現一種新型磁性液體,通過控制磁性納米粒子在水油界面的自組裝,最終成功引導鐵磁流體從順磁性轉變成鐵磁性。通俗來講,磁鐵不再一定是堅硬的固體,也可以是流動的液體。
  • 流體力學之美,激情液體相互碰撞,造就世間大美
    流體力學,是力學的一門分支,是研究流體(包含氣體、液體及等離子體)現象以及相關力學行為的科學
  • 關於流體的力學知識,珍藏版!
    液體和氣體都具有流動性,統稱流體。但氣體和液體還是有差別的,這主要是氣體易於壓縮,而液體幾乎不能壓縮。一、流體的壓強1. 靜止流體內的壓強靜止的流體不能承受切向力,因為流體沒有切變彈性。哪怕很小的切向力,都會使流體流動起來。在靜止流體內,過任意點取一小面元△S,面元兩方流體的相互作用力△F 必與面元垂直。
  • 錢學森導師發現的神秘流體現象:卡門渦街
    錢學森是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科學家、工程師,而天才的學生往往也不會缺少天才的老師,錢學森的導師就是大名鼎鼎的「超聲速時代之父」——馮·卡門。馮·卡門的老師——更鼎鼎大名的「現代流體力學之父」普朗特對此不以為意,覺得是圓柱體做的不圓,但是馮·卡門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是這是流體的流動發生了問題,而不是試驗設備產生的誤差。
  • 鐵磁流體打造的鐘表,獨特液體指針,賦予時間新的形態
    時間是流動的 Ferrofluid Clock 將指針變作液體,賦予流動的意味。 Ferrofluid Clock 指針所採用的獨特液體,即為 NASA 曾為解決零重力下抽取火箭燃料問題而開發的鐵磁流體
  • 雷射驅動液體流動新機理發現
    雷射驅動液體流動新機理發現2017-10-13 11:02 來源: 柯懷鴻 記者盛利 12日,記者從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獲悉,該院王志明教授團隊與來自河南工程學院、休斯頓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合作者,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光流體學機理,並成功利用脈衝雷射在純水中驅動持續高速的水流噴射。相關論文已在《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並登上首頁頭條。高效地利用脈衝雷射直接驅動液體流動,一直是困擾國內外科學界一大難題。
  • 智能賦能流體力學暨第二屆流體力學智能化研討會成功召開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0日電(葉坤 高傳強 攝影記者 郭友軍 視頻製作 劉新科)智能賦能流體力學暨第二屆流體力學智能化研討會於2020年11月7日至9日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南山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功召開。
  • 「光」或能成為液態,科學家:這種形態稱為「第五態」
    「光」或能成為液態,科學家:這種形態稱為「第五態」物理學家們在日常室溫的條件下首次完成了「液體光」的創造,使得「液體光」這種聽起來形式奇異的物質,在今後的製造中更加容易獲得。這種「液體光」是一種潮流體的物質,既沒有摩擦力也沒有任何粘性,它屬於Bose–Einstein 凝聚態的一種,也稱之為物質形態的「第五態」,即光呈現出在物體周圍或者角落裡流動的狀態。一般的光有時候像波線一樣傳播,有時候如同一個粒子,總是順著直線方向進行傳播。這就是人的眼睛無法完全看見角落物體的原因了。
  • 力學學習複習重點--質點運動學、動量守恆、牛頓定律、流體力學
    1 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2 牛頓第二定律動量為P 的物體,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其動量隨時間的變化率應當等於作用於物體的合外力 。
  • 流體力學野史
    那麼我倒是很想講一串名人的故事,這些我熟悉的名人穿插了兩三個世紀,給人類建立了理論流體力學和應用流體力學大廈。幾個世紀的故事,瑕疵是難免的了,本篇取名野史就是希望各位正史愛好者們見諒。1:五帝本紀  我的流體力學啟蒙始於大學化工原理的王國勝老師,書中化工管路流動損失計算用到伯努利方程。
  • 科學家基於磁性流體創造了新的功能材料
    北高加索聯邦大學(SKFU)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磁性流體中的流體動力與磁場相互作用的關係,研究人員根據磁流體創造了新的功能材料。新材料能夠響應外力場,並據此改變其性能。這些材料的行為取決於它們當前所處的條件。磁性流體是人為創造的材料。它們可以是水或油,並在其中添加了磁性物質最小納米顆粒:鐵,鈷或鎳。
  • 力學考研備考書:考研流體力學看什麼書
    考研流體力學是力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一,培養工學及理學碩士研究生。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同學經常在選擇備考輔導書的時候面臨選擇困難,那麼,考研流體力學看什麼書比較好呢?招生單位指定的參考書目考研專業課大多是招生單位自主命題,流體力學也不例外,考生在選擇流體力學參考用書時就要以院校的規定為準,考生需要到報考院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查看最近年份的招生簡章及目錄,參考書目和考試大綱會在這些網頁上公布,考生需要及時查看。
  • 舌尖上的非牛頓流體
    原來這是非牛頓流體的擠出膨大效應。高分子物質在沒有受到外力時,其中的分子鏈蜷縮成小團,一旦施加了外力作用,分子鏈就沿著外力方向舒展開。麵粉與水混合成小麵團,小麵團被螺杆壓入模具小孔,高分子物質的分子鏈受到螺杆推力,被迫沿著小孔方向取向,分子鏈儲存了一定的彈性勢能,取向過程的時間很短,由於高分子的黏彈性,一旦麵條脫離了模具小孔,壓力消失,這種取向作用就消失了,分子鏈的彈性勢能釋放,就產生回彈效應,宏觀上表現為麵條就要脹粗一些。
  • 高粘稠液體的流動速度比低粘度液體的流動速度慢
    眾所周知,高粘稠液體(如蜂蜜)的流動速度比低粘稠液體(如水)的流動速度慢。現在,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當液體流過覆有化學塗層的毛細管時,常識反轉了。實際上,在經過毛細管道時,液體的粘性提高1000倍,則流動速度提高了10倍。流體流經管道的速度是具有非凡應用價值的參量:從工業過程(如煉油廠)到生物系統(如人的心臟)。傳統上,如果需要更快的流速,只能增加壓力。但是,這種技術有其局限性。壓力無法超過管道的最大負荷。
  • 流體力學GIF動圖:吹滅火柴都這麼美
    流體力學是浪花、爆炸、氣泡、漣漪、雲朵和水流等事物的科學。不難理解1967年時,《流體力學雜誌》(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的編輯宣稱自己刊物的宗旨就是要「上相」,他們的「自戀」並不是沒有道理。時至今日,這種「自戀」的風氣依然不減。
  • 【視頻】納米流體是什麼?自主能量傳遞可還行?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在磁場的作用下,納米流體原本的隨機運動變成了一個有規律的排列,使得納米流體這個導熱係數出現了各異向性。進一步研究發現,納米流體在對流的情況下也是一樣。通過外加磁場,磁性納米流體的流動和換熱會受到綜合影響。
  • 牛頓流體和非牛頓流體
    虎克定律和牛頓粘性定律是在17世紀發表的,但直到19世紀末才由柯西、納維、斯託克斯等人推廣到三維變形和流動,並最終被科學界廣泛接受。從力學分析的角度,一般認為流體和固體的主要差別在於,它們對外力的抵抗能力不同。固體能夠抵抗一定大小的拉力、壓力和剪切力。當外力作用在固體上時,固體將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