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門限控藏:探尋地下油氣的新鑰匙

2020-11-22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油氣是工業的血液,是保障國防建設安全的戰略物資。

  當中國東部老油區產量不斷減少,西部油氣勘探遇到重大挑戰時,中國社會發展的壓力可想而知。中國自1993年就成為石油純進口國,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大。因此,精準高效地探明複雜地質條件下油氣資源的意義重大。

  找一個新視角看清地下油氣的藏身之處

  油氣藏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地下蘊藏數百萬年,經歷怎樣的變化才能實現「油足氣盛」?龐雄奇提出「油氣門限控藏」模式,從新的視角揭示和闡述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油氣藏形成和分布規律。

  油氣藏的形成要經歷「生排—運聚—成藏」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種地質條件的相互作用決定油氣「缺失」或「生成」「殘留」或「排出」「運移」或「聚集」「保存」或「破壞」。龐雄奇教授將這種由「量變」到「質變」對應的臨界條件稱為「油氣門限」,並發現「油氣門限」的時空組合、聯合、複合決定著複雜地質條件下油氣藏的形成與分布。

  在中國東北的松遼盆地、東部沿海的渤海灣盆地、西南地區的四川盆地、西北的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以及柴達木盆地,龐雄奇及其團隊對13980個油氣藏開展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939組物理模擬和1456次數值模擬,發現了10個「油氣門限」及其形成條件,將它們歸為三大類並揭示了控藏機制。

  首先,發現了3個運聚門限並揭示了聯合控藏機制。龐雄奇認識到,源巖生烴總量只有在滿足了「生排」「運聚」「成藏」過程中的所有損耗後的剩餘烴量才能構成有效常規資源,藉此建立了油氣聚散平衡方程並創立了油氣運聚門限聯合成藏模式,修改了長期以來將源巖殘留有機質豐度作為有效源巖和常規油氣資源潛力正向評價指標的認識錯誤。

  其次,發現了4個分布門限並揭示了組合控藏機制。龐雄奇在分析中認識到,4個相互獨立且必不可缺還能定量表徵的功能要素在縱向有序組合決定了成藏層位、在史期有效聯合決定了成藏期次、在平面疊加複合決定了成藏範圍,以此為依據創立了油氣分布門限時空組合成藏模式,突破了經典理論中油氣成藏六要素的認識,為疊合盆地油氣藏分布的定量預測評價開拓了新途徑。

  後來,他們又發現了3個油氣富集門限並揭示了複合控藏機制。龐雄奇認識到近源—優相—低勢複合決定著圈閉目標的富油氣程度,揭示出儲層內外毛細管力差超過2倍以上是油氣富集的基本前提,創立了油氣富集門限複合成藏模式,實現了有利目標成藏概率、含油氣飽和度、探井產能鑽前定量預測與評價,改變了長期以來主要物探資料解釋的局面,為降低探井風險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龐雄奇教授在建立「油氣門限控藏」理論模式的同時研發了油氣資源評價、有利成藏區帶預測、鑽探目標優選三個系列的新技術,已獲得16項發明專利授權,在國內外26個盆地和地區推廣應用並取得顯著成效。

  在中國東部盆地系統應用,提出將「排烴門限」和「排烴量」作為有效源巖判別標準,通過運聚門限控藏模式預測出4個潛在資源領域,評價的資源量較傳統方法結果提高40%以上。通過研究油氣分布臨界條件,揭示了烴源灶、儲層相、封蓋層、低勢區等四個功能要素控油氣分布門限並通過它們之間的組合、聯合、複合關係預測了構造類、斷塊類、巖性類油氣藏形成與分布。僅在渤海海域盆地就預測出有利成藏區帶294個,為油田公司在3年內將探井成功率提高20%、新增探明儲量14億噸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中國西部複雜疊合盆地系統應用,揭示了多階段多動力多要素控油氣門限的聯合、組合、複合控藏機制及其演化過程特徵,闡明了常規油氣藏與非常規緻密油氣藏之間的成因聯繫,預測出6個有利資源領域、12個有利成藏區帶、一大批有利富油氣目標,為油氣勘探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成果經專家組鑑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實際應用中為油田公司近十年探明17億噸探明儲量,深層複雜油氣藏探井成功率提高26%並走在世界勘探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國外含油氣盆地進行了系統應用:在馬達加斯加Morondawa盆地3112區塊,龐雄奇教授及其團隊根據研究成果部署三口探井均見氣層,其中MHB-1井日產天然氣15萬方,是西方石油公司在這一盆地勘探近一個世紀並鑽探73口探井之後的第三口商業油氣流發現井,打開了油氣勘探新局面,為學校贏得1000萬元捐贈。在哈薩克斯坦楚薩雷蘇盆地指導油氣勘探發現3C儲量超1500億方大氣田,並得到國際評估公司GCA確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懷抱科學理想實現科學研究報國願望

  龐雄奇教授百折不撓歷經數十年研究油氣門限控藏,實現了人生理想並因科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多項。此外,還獲得過市級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獎章等榮譽。當問及是何種動力促使他忘我地工作和奮鬥時,他談到最多的是感恩國家的培養、科學家的責任和對地質事業的熱愛。

  1961年,他出生在鄂南山區一個貧苦鄉村。小時候吃不飽飯,從記事起,最渴望的就是能像在大山裡實習的大學生那樣從事地質事業。1978年高考改革,他考入江漢石油學院並成為一名石油勘探系的大學生,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大慶石油學院勘探系,順利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帶薪學習三年獲得博士學位,1994年被國家選為石油系統跨世紀學科帶頭人送到美國學習盆地模擬和油氣成藏定量研究。

  讀書期間,他一直享受國家助學金的資助,碩士期間還每個月接濟弟弟20元讀書。工作後,先後三次破格晉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回報國家就是要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好科研問題」,這是龐教授向我們表露出來的最直接的工作動力。他1996年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在石油部老部長王濤同志的關心下從大慶石油學院調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作。面對著東部老油區產量下降、尋找新儲量困難等系列挑戰,他沒有畏懼過。

  在張一偉校長指導和金之鈞主任帶領下,他和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的同仁們一起以極大的鬥志向科學難題發起進攻:為搞清問題,他們常討論到深夜、在大樓關閉後翻牆越窗進入辦公樓;為保障科研進度,一出差就是幾個月,把從沒來過北京也不懂普通話的母親留在家中;為攻下科學難關,他夜以繼日工作,休息一天就有犯罪感,在不到四十歲得了甲亢、高血壓、高血脂仍不停歇地工作著。

  對地質事業的熱愛是龐雄奇教授從言談之中表現出來的學術品格——堅定和執著。他生在山區,從小熱愛礦藏,工作後更是潛心研究油氣藏形成分布。在博士期間發現「排烴門限」的存在,認識到它在解決複雜條件下油氣成藏的重要意義,從此就以此為切入點堅持了數十年孜孜不倦地探索,終於創立了油氣門限控藏理論模式,為解決複雜地質條件下油氣分布預測難題開拓了新途徑。

  協力攻關才能取得科研突破

  油氣門限控藏研究涉及理論創新、技術研發、實際應用等方面,油氣門限控藏理論模式的創立及其成功應用得力於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鬥。龐雄奇教授在訪問時始終強調科研團隊在創新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個人的作用始終有限。他把相關成果的取得歸於五方面與結合。

  一是高層次研究隊伍的建設為「油氣門限控藏」研究提供了人力保障:為解決油氣勘探的難題,金之鈞教授在張一偉校長指導下創立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高校的一批博士,龐雄奇是其中的一員。他1996年加入中心後相繼擔任書記、副主任、主任,與中心的老師一起奮鬥;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時,和中科院地質所、中國地質大學、中石油勘探院、塔裡木油田公司和新疆油田公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項目組,齊心協力聯合攻關。

  二是高資歷的學術委員會和項目專家組為「油氣門限控藏」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導:「油氣門限」概念的提出和控藏研究自始至終得到了王鐵冠院士、金之鈞院士、賈承造院士、邱中建院士、劉光鼎院士等著名科學家的肯定和鼓勵,在他們的指導下始終圍繞解決油氣勘探關鍵難題展開,每一個進展都凝聚了各位導師的心血和智慧。

  三是高級別科研項目的實施為「油氣門限控藏」研究提供了經費支持:自1996年以來,龐雄奇教授先後參加和組織完成了60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3個國家973項目、2項國家基金項目、7項石油公司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科研總經費高達16881萬元。充足的科研經費保障了研究的有序進行。

  四是高水平實驗室的建設為「油氣門限控藏」研究提供了有效技術手段:中心成立之初就開展高水平實驗建設。在金之鈞、郝芳、賈承造等領導帶領和組織下先後建成中石油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龐雄奇作為實驗室建設的一員,擔任過相關學科建設負責人、教育部油氣成藏機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高水平實驗室的建成保障了「油氣門限控藏」研究的不斷深入。

  五是政產學研結合為「油氣門限控藏」研究成果的檢驗與應用創造了條件:國家科技部為保障973項目順利展開專門成立督導組指導工作,確保項目能夠達到預定目標;依託部門中石油科技發展部為項目研究配套了專門經費,確保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能夠持續並獲得突破;依託基地油田公司為項目研究設立辦公室和配套課題,確保創新成果能夠及時得到檢驗並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相關焦點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與勘探
    在系統研究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斷坡控砂"、"複式輸導"、"相勢控藏"為核心的隱蔽油氣藏理論,形成了4套針對不同類型隱蔽油氣藏的勘探技術系列,並在斷陷盆地灘壩砂巖油藏、砂礫巖體油藏等類型油氣藏的勘探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先後發現了4個億噸級、9個5000萬噸級、7個3000萬噸級和多個
  • 地下花開油氣來——碎屑巖油氣儲層疊覆式沉積模式創建與應用
    為了尋找和描述這些油氣儲層之花,長江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花費了將近10年的時間 ,組建了兩支隊伍,一支專門探索地質規律,研究朵葉體的形成和演變機理;另一支專門建立地質模型,對儲層砂體進行定量的表徵。在新的沉積模式指導下,研究團隊先後在準噶爾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東海陸架盆地開展研究工作,與油田公司合作發現了一批大中型巖性油氣藏。
  • 西南石油大學壓裂酸化教學科研團隊:為地下油氣修「高速公路」的鐵軍
    西南石油大學有一個科研團隊專門解決這個難題——在地下修建油氣流動的「高速公路」,專業詞彙叫「壓裂酸化工程技術」,是快速提高油氣產量的核心技術。   中國85%、全球約96%的油氣資源開發都需要這項技術,在油氣開採領域,這項技術相當於足球場上的臨門一腳,不可或缺!
  • 深水油氣勘探為什麼這麼難?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在南海開始進行深水地震勘探(指利用人工激發的彈性波來觀測推斷地下巖層的性質和形態)。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陸續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油氣田。2005年以來,在南海北部深水區已發現14個大中型深水油氣田,油氣累計探明儲量約3.9億噸油當量。
  • 青海油田: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
    統計顯示,2007年以來,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累計探明儲量5.6億噸,新增三級儲量10.8億噸,油氣勘探勢頭強勁,帶動公司油氣年產量從418萬噸上升到738萬噸。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公司歷經10餘年科研攻關創立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了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在該理論指導下,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
  •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油氣勘探面臨新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致使能源需求驟減、油氣價格下跌,全球各大能源供應商紛紛給油氣勘探項目「踩剎車」,不再急於開發新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由於疫情影響導致勘探和開發支出大大低於2020年初預期。202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批准數預計比去年大幅下降75%以上。
  • 中國石油2020年度油氣田開發年會側記
    編者按:中國石油大力提升國內勘探開發力度,突出高質量發展,突出新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為著力點,高質量完成全年產能建設任務,實現原油產量穩中有升、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新貢獻。
  • 火山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國家能源局:完善油氣勘探開發政策 加大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力度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走高效勘探之路——「十三五」時期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邁上新臺階  新華社記者劉羊暘  今年上半年,中海油在渤海萊州灣北部地區獲得了大型發現——墾利6-1油田。  油氣勘探獲多點突破、成熟探區不斷解鎖新潛力……「十三五」以來,我國著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向高質量發展,油氣增儲上產穩步推進,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 塔裡木盆地新發現億噸級大油氣田
    這是塔裡木盆地復工復產以來新發現的一條區域級富含油氣斷裂帶,新增石油資源量超億噸。滿深1井位於新疆沙雅縣境內,鑽井深度7665.6米,地下發現了54米厚的油氣優質儲層,日產原油624立方米,日產天然氣37.1萬立方米。
  • 「金鑰匙」讓納米和油氣聯姻
    面對油氣資源劣質化、油氣勘探開發成本不斷攀升,非常規油氣受限於現有技術,勘探開發效率較低,納米技術持續創新和深化應用將不斷突破傳統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瓶頸,推動我國非常規油氣的高效勘探和效益開發。納米技術是打開非常規油氣微觀世界的一把金鑰匙,誰拿到它,誰就能成為能源科技創新的領航者。金旭便是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直堅守納米油氣領域研究、開啟非常規油氣微觀世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 中國將來的油氣勘探 低成本技術是關鍵
    (一)油氣勘探是個大的系統工程,中國總體處於第一方隊網易新聞:科學家是如何勘探油氣資源的?金之鈞:這是個好的問題,說起來也比較長,但是我想儘量用最簡潔的語言讓大家能夠了解這一切。要從地下尋找油氣,最關鍵的是要回答油氣在什麼地方聚集,這是我們首要要回答的問題。
  • 探尋治療自身免疫病的「萬能鑰匙」 !協和張烜團隊建立CAR-T精準...
    北京協和醫院張烜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藥學院聯合,創新性地開發了基於自身抗原肽的可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通用型CAR-T的構建及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個性化治療示意圖。
  • 地質能源兩兄弟:地熱與油氣
    作為地質資源中兩種重要的能源類型,地熱和油氣非但不是「有你無我的競爭關係」,反而是「密不可分的兩兄弟」。油氣資源的生成,離不開地熱。雖然油氣的形成過程有很多種說法,但是當前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是掩埋在地下的有機質受熱所形成的。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數百萬年到數億年間),大量死亡的生物被埋藏在地下成為有機質。
  • 科學家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指標
    英國《自然》雜誌社下屬期刊《科學報告》8月22日發表了一項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建立了揭示地下石油在幾百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流動方向和裡程的新指標,對研究石油流動規律、油藏形成與分布規律及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石油在地質歷史上的流動情況是石油勘探所需的重要信息,但也一直是困擾石油地質學家們的難題。
  • 六千萬噸特大型油氣田意味著什麼
    12月27日10時許,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再次實現突破,一個年產6000萬噸的特大型油氣田正式誕生,這是我國非常規油氣開發的重大突破。在有「磨刀石」之稱的「三低」油氣資源區域,長慶油田是如何實現油氣產量持續高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的?經濟日報記者提前赴長慶油田調研採訪,探尋長慶人數十年破解「三低」油氣田開發世界性難題的經歷。
  • 大慶油田勘探有重大突破 油氣儲量還可開發100年
    華夏經緯網7月21日訊:據中新網報導,大慶油田運用新技術挑戰新領域,油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近3年來,大慶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儲量1億8452萬噸,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83.81  大慶油田經過40多年的勘探開發,剩餘油氣資源分布情況非常複雜難於發現,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大慶油田每年新增探明儲量非常有限,大慶油田似乎進入了高速枯萎階段。  1999年大慶油田公司成立後將油氣勘探作為全公司的重要工作,經過地質學家的反覆探討,大慶油田公司提出了「解放思想,甩開預探,全面開創勘探工作新局面」的奮鬥目標。
  • 攻克超深層海相油氣勘探難題
    2000年,中國石化油氣勘探工作者懷揣著滿滿的自信,肩負著前輩的夢想與執著,踏上了這片蔥鬱的土地,在這個被遺忘的地區開始了艱難探尋。5年的尋覓和探索,石化人如痴如醉,越挫越勇。    2005年,地震勘探表明這一地區存在長興—飛仙關組礁灘相儲層地震異常體。
  • 國家油氣管網公司如何重構天然氣市場
    在市場之手作用下,旺季與淡季形成季節差價,地下儲氣庫、儲氣罐等儲氣設施才能獲得基本盈利,各種資本在季節差價、儲氣設施盈利和氣源淡季儲存旺季銷售套利,可預期的吸引下,就能形成儲氣設施的建設熱潮。中國油氣企業有了足夠地下儲氣庫存儲空間,也就具備了淡季全球掃貨便宜氣源的能力,在氣源價格較低時大規模獲取氣源存儲在地下儲氣庫內,也可以在源頭上降低氣源成本。
  • 準噶爾盆地東部喜獲高產工業油氣井
    近日,新疆油田一線勘探人員在準噶爾盆地東部成功試採出高產工業油氣井,根據現場工作人員測算分析,這座油井出產的原油各項指標已達到優質輕質原油國際標準。在試開採過程中,康探1井在位於地下3000米和5000米的兩個地質儲油層分別獲得158立方米和133立方米日產油量,日產天然氣量近2萬立方米,達到高產油氣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