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花開油氣來——碎屑巖油氣儲層疊覆式沉積模式創建與應用

2020-12-16 光明網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編、著名地理學家單之薔先生曾把黃河三角洲的形態比喻為「一朵大大的西蘭花」,西蘭花的花瓣其實是三角洲在不同發育階段形成的一個個「朵葉體」,這些朵葉體被埋在地下千萬年後成為巖石,就會形成良好的儲層,儲層就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家」。為了尋找和描述這些油氣儲層之花,長江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花費了將近10年的時間 ,組建了兩支隊伍,一支專門探索地質規律,研究朵葉體的形成和演變機理;另一支專門建立地質模型,對儲層砂體進行定量的表徵。

圖1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葉青超研究成果改繪的黃河三角洲發展過程示意圖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編、著名地理學家單之薔先生成為「一朵大大的西蘭花。

2010 年初,張昌民和尹太舉教授在指導博士生的沉積學水槽實驗過程中,驚奇地發現在水流的衝積下,泥沙被一顆一顆堆積成一片片樹葉狀的砂體,隨著這些樹葉不斷長大,水流會突然發生側向擺動或者向前遷移,形成新的葉片,這些大小和形態各異的葉片疊置形成了一個新的沉積體—三角洲朵葉體,他們把這種三角洲命名為「疊覆三角洲」。

這是一種偶然的過程還是必然的規律?在自然界的河流三角洲上是否存在同樣的現象?如果這是必然的規律,他們的實驗很可能揭示了一種新的三角洲沉積機理,有可能會給尋找三角洲沉積儲層提供一個新的沉積模式。為了探索其中的奧妙,研究團隊藉助遙感衛星圖像和文獻對國內外的海洋和湖泊三角洲進行大量的調查,發現在阿查法拉亞三角洲、伯德金河三角洲、巴西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瓦克斯湖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鄱陽湖、洞庭湖、烏倫古湖等發育的現代三角洲都顯示明顯的疊覆特徵。不僅如此,在現代和古代衝積扇、河流扇、巨型扇、海底扇等重力流沉積體系中,都發育有相似沉積現象。疊覆現象並非室內實驗曇花一現,而是碎屑巖沉積體系的普遍特徵,這表明在碎屑沉積體系中存在一種普遍沉積模式——疊覆式沉積模式。

圖2 由大型朵葉體疊覆構成的墨西哥灣現代三角洲沉積體系

「疊覆式三角洲沉積模式與傳統的三角洲沉積模式不同,此模式認為三角洲沉積以朵葉體為基本構成單元,不同朵葉體疊覆形成三角洲沉積體,打破了經典的三角洲前積模式,從更宏觀的層次概括碎屑沉積過程,豐富了碎屑巖儲層沉積模式的內容。」尹太舉教授以三角洲沉積的疊覆模式為例解釋說:「朵葉體是有層次的,低層次朵葉體就像一片片花瓣,高層次朵葉體好似一朵朵鮮花。朵葉體的排列是多姿多彩的,有些朵葉體呈離散式分布,有些朵葉體瓣瓣相疊構成一支完整的花朵;多個朵葉體可能分散排列,象一支支花朵零散地擺放,也可能緊密堆積構成朵朵相擁的花團」。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疊覆式沉積體的沉積過程發育進積式和側積掃描式兩種單朵體成因模式;具有孤立式、側向拼接、同位疊覆、異位疊覆等四種方式,垂向上呈現出孤立分布、同位收縮疊覆、同位擴張疊覆、疊瓦狀前積疊覆、疊瓦狀退積疊覆、主體朵體與局部接觸疊覆、薄層複合朵體疊覆等七種疊覆方式;形成長條狀、朵狀、腎狀和不規則狀四種類型複合砂體。在新的沉積模式指導下,研究團隊先後在準噶爾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東海陸架盆地開展研究工作,與油田公司合作發現了一批大中型巖性油氣藏。

圖3 兩種碎屑巖儲層砂體疊覆式沉積模式

沉積砂體之花深埋在數千米的地下,其結構不象樹上的花瓣那麼一目了然。如何根據沉積模式對油氣儲層巖性、厚度和儲層物性進行預測,不僅影響著油氣開採過程中對井位和工藝的選擇,而且影響石油開採的投資效益。李少華和尹豔樹教授率領的另一隻隊伍就像一批雕刻大師,運用現代地質統計學、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對疊覆的碎屑巖儲集體進行精細的表徵。他們首創了基於B/S架構的多源、多層次、多類型儲層地質知識庫管理平臺,實現了多來源、多層次、多類型地質知識融合,實現了露頭庫、水槽實驗庫、現代沉積庫、訓練圖像庫、文獻庫等各類數據源的採集、校驗、存儲、管理和融合;形成了沉積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現代沉積與地下解剖相驗證的地質知識採集、校驗和融合方法;構建了國內類型最多、數據量最多的儲層建模分類地質知識庫,出版了國內第一部地質知識庫專著。為了精確刻畫儲層砂體和儲層物性的分布,首創了基於地貌的三維訓練圖像自動生成技術和圖像篩選方法,首創考慮地貌要素的多點地質統計學訓練圖像構建技術,解決了訓練圖像可靠性評價難題;研發了基於位置的多點地質統計學建模技術,實現了疊覆式朵體非平穩建模和複雜儲層模式再現,開發的算法和軟體平臺填補了商業化軟體的空白。

「碎屑巖儲層的疊覆式沉積模式的創建和應用,實現了碎屑巖儲層沉積學理論和技術在油氣勘探和開發、常規和非常規等方面的應用創新,實現了對疊覆式碎屑巖儲層的定量化表徵。成果既可應用於油氣勘探和評價,又能實現對高含水老油田的剩餘油挖潛」,項目負責人張昌民教授說:「研究成果先後在國內新疆、江蘇、江漢、中原、大港、渤海、大慶、青海、河南、東海等油田以及中石油一些海外區塊推廣應用,近3年為企業新增探明儲量1億多噸、新增原油產量130多萬噸、新增產值41億元、新增利潤16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榮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2020年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刻苦攻關,繼續精雕細刻碎屑巖沉積學之花,讓她在中國大地上開得更加鮮豔奪目,讓地下油氣滾滾而來,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造福人民做出新的貢獻」。(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

來源: 光明網

相關焦點

  • 火山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中國陸上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現狀及展望
    通過深入分析,概括了深層油氣資源5點基本特徵:①氣多油少,相態類型複雜;②高溫高壓普遍,不同盆地或層系差異大;③多元供烴,多源複合;④儲層相對緻密,但發育規模中高效儲層;⑤成藏過程複雜,多期成藏改造.梳理了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的過程,認為中國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目前處於「規模發現階段」,在深層碳酸鹽巖、碎屑巖、火山巖三大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面臨4方面挑戰,主要表現為:①生烴、成儲、成藏過程複雜,制約了勘探方向與目標選擇
  • 柴達木盆地深層油氣成礦(藏)條件及有利區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題目:柴達木盆地深層油氣成礦(藏)條件及有利區帶作者:石亞軍1,2,楊少勇3,郭佳佳1,馬新民1,孫秀建1,徐麗1,鄒開真3,田光榮1作者單位:1.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肅蘭州 730020;2.中國石油集團油藏描述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 730020;
  • 油氣門限控藏:探尋地下油氣的新鑰匙
    找一個新視角看清地下油氣的藏身之處  油氣藏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地下蘊藏數百萬年,經歷怎樣的變化才能實現「油足氣盛」?龐雄奇提出「油氣門限控藏」模式,從新的視角揭示和闡述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油氣藏形成和分布規律。
  • 西南石油大學壓裂酸化教學科研團隊:為地下油氣修「高速公路」的鐵軍
    團隊牽頭創建了國內第一個油氣藏酸化實驗室,參與了中國各大油氣田的壓裂酸化技術攻關,自「十二五」以來,獲國家科技獎6項、省部級獎20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1500餘篇,發明專利150餘件,形成創新技術50餘項,轉化應用創新產值達2000億元,為中國壓裂酸化理論和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火山巖油氣勘探前景看好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前沿研究丨陸上超深層油氣勘探理論進展與關鍵技術
    文章表明,我國在超深層碳酸鹽巖和碎屑巖中發現了(超)大型油(氣)田,其中的油氣來源於多元供烴和多期充注。由於低地溫梯度或超壓作用,在超深層仍然可發育液態烴。而由於深部烴-水-巖反應或深源氣體的加入,超深層天然氣組分呈複雜化特徵。這些油氣主要儲存於原始高能礁灘或砂體沉積體中,它們具有較高的原始孔隙度。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與勘探
    項目從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勘探實際出發,以隱蔽油氣藏形成的主控因素為主線,系統分析了構造運動對沉積砂體的控制作用、輸導體系類型及構成要素、油氣成藏中"相"、"勢"的作用及其耦合關係,建立了陸相斷陷盆地"斷坡控砂"模式,提出了"網毯式"、"T型"、"階梯型"和"裂隙型"輸導體系及其空間構成的複式輸導關係和"相勢控藏"的理論認識,形成了"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體系,並建立了針對不同類型隱蔽油氣藏勘探的高效實用的配套技術系列
  • 青海油田: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
    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公司歷經10餘年科研攻關創立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了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在該理論指導下,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
  • 深水油氣勘探為什麼這麼難?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在南海開始進行深水地震勘探(指利用人工激發的彈性波來觀測推斷地下巖層的性質和形態)。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陸續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油氣田。2005年以來,在南海北部深水區已發現14個大中型深水油氣田,油氣累計探明儲量約3.9億噸油當量。
  • 姜正龍:探索海上油氣
    在我國300多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中,發育了40多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海洋油氣資源約佔全國的1/4,成為我國能源礦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海北部荔灣和陵水兩個深水油氣的發現、神狐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宣告中國海洋油氣事業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 國土資源部:將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油氣資源勘查開採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負責人表示將完善並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體制,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   油氣資源勘探投入保持基本穩定。2012~2016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投資3442億元,較上一個五年增加12.6%;油氣探井17433口,同比增長0.6%,進尺4418萬米,同比增長6.1%。由於國際原油價格自2013年大幅下跌,2016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投資較2012年歷史最高峰下降了30%,2017年開始止跌回升。
  • 青藏高原最大油氣田實現連續8年油氣穩產
    中新網西寧3月4日電 (孫睿 吉海堅)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4日披露,解碼2018年成績單,青海油田生產油氣當量733.66萬噸,利潤同比增長近2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此,青藏高原最大油氣田油氣產量實現連續8年穩產。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
    隨著頁巖油氣、緻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的迅速發展,中國學者針對細粒沉積巖油氣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近年來,國內研究多集中在泥頁巖的沉積演化、空間展布、生烴條件、儲層物性特徵、含氣特徵、吸附機理、成藏規律研究,並且在南方揚子地區古生代海相地層中已經取得了頁巖氣勘探突破,在海陸過渡相泥頁巖中也逐步深入研究。
  • 任戰利研究團隊: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
    《銀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一書,是任戰利研究團隊近幾年來在銀額盆地關於地層劃分及沉積特徵、盆地構造演化、有效烴源巖分布、熱演化史、油氣成藏基本條件、油氣成藏模式、含油氣性的地震預測方法、油氣成藏規律及主控因素、油氣資源潛力與有利勘探方向等方面最新系列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和升華。
  • 地質能源兩兄弟:地熱與油氣
    作為地質資源中兩種重要的能源類型,地熱和油氣非但不是「有你無我的競爭關係」,反而是「密不可分的兩兄弟」。油氣資源的生成,離不開地熱。雖然油氣的形成過程有很多種說法,但是當前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是掩埋在地下的有機質受熱所形成的。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數百萬年到數億年間),大量死亡的生物被埋藏在地下成為有機質。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 旭——柴西北區新近系湖相細粒沉積巖油氣富集條件
    隨著勘探的不斷進行,中國陸相盆地泥頁巖熱成熟度相對海相泥頁巖而言較低,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油氣資源潛力。中國新生界鹹化湖盆沉積研究認為具有高的初始生成率和良好的聚集、保存條件,烴源巖中的有機質含量中等—較高、乾酪根類型好和有機質向烴轉化率高,有利於油氣生成,具有形成大型油田的條件。
  • 中國石油2020年度油氣田開發年會側記
    以中國石油精細油氣藏描述技術為例,研究對象和研究精度不斷向更小尺度和更高精度發展,微觀孔隙結構精細刻畫已經邁向納米級,對地下油氣分布規律「看」得更清、「摸」得更準,從地下拿出更多油氣的本領不斷提升。  隨著深井、水平井鑽完井技術的不斷進步,提速、提效的成效更加顯著。深井、超深井持續開展井身結構優化等一系列提速提效技術,使得鑽井周期逐年縮短。
  • 油氣井杆管柱力學及應用
    油氣井杆管柱力學及應用
  • 人工智慧與油氣那些事兒
    目前石油的三大出口國,沙特、俄羅斯、美國以及其他石油工程領域的參與者為了提升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希望通過數據分析、實時監測和自動化來尋求可持續性發展,隨著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應用到油氣領域成為行業發展勢在必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