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石油大力提升國內勘探開發力度,突出高質量發展,突出新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為著力點,高質量完成全年產能建設任務,實現原油產量穩中有升、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新貢獻。
12月25日至27日,中國石油召開2020年度油氣田開發年會,全面總結 「十三五」以來油氣開發工作,交流經驗做法,部署下一步工作。回顧即將過去的這一年,中國石油加快推進「七年行動計劃」,發揮科技核心競爭力作用,抓好提質增效工作,油氣生產呈現穩健發展態勢,實現「十三五」油氣開發工作圓滿收官。
2020年,幾個大事件的發生,註定了是油氣開發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克服疫情和低油價嚴峻挑戰,原油生產走出低谷,產量實現同比增長;這一年,中國石油國內油氣當量產量首次突破2億噸,天然氣當量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天然氣產量首次佔據半壁江山,實現歷史性突破;這一年,一批油氣田再攀歷史新高峰,寫下濃墨重彩一筆……
穩油增氣再上新臺階
進入12月下旬,中國石油上遊不斷傳來喜訊。從西南油氣田建成我國西南地區300億立方米大氣區到塔裡木油田油氣當量產量突破3000萬噸、建成我國西北地區300億立方米大氣區;再到長慶油田歷史性地突破6000萬噸。所有這些,必將寫入中國石油發展史冊。
穩油增氣,續寫中國石油成長性故事。2020年,中國石油油氣當量產量首次突破2億噸大關。原油產量穩中有升;天然氣產量同比增加110億立方米以上,是歷史上增量最大的一年,天然氣當量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佔據油氣總產量的半壁江山,油氣結構進一步優化。
資源的成長性來自於持之以恆地推動資源戰略。中國石油新增油氣探明儲量持續高峰增長,2020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完成年度計劃的121%,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完成年度計劃的116.7%。率先建成首個國家級百萬噸頁巖油開發示範區;大慶古龍凹陷首次發現大規模輕質頁巖油;西南油氣田建成國內最大的川南頁巖氣生產基地。
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中國石油強化產運儲銷協調聯動,克服疫情等影響,積極協調解決大慶塔木察格原油通關、長慶輕烴拉運銷售及華北吉蘭泰高含硫原油後路疏通等問題,做好長慶、塔裡木、西南等主力氣區夏季銷售和冬季最大能力保供等。快速高效組建東北、西部原油銷售中心,全面承接原油統購統銷統輸業務,統一對口協調原油管輸。加快儲氣庫注採轉換,生產調峰和冬季保供能力大幅增強。
創新發展再增新動力
12月25日,塔裡木油田博孜1201井加砂壓裂後放噴測試喜獲高產油氣流,折日產氣29萬立方米,折日產油110立方米。該井試油成功為塔裡木油田「十四五」規劃增儲上產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庫車山前高含蠟井探索化學清防蠟技術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石油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是依靠科技進步,不斷獲得一個又一個新突破。特別是「十三五」以來,科技越來越成為中國石油加快發展的核心動力。以中國石油精細油氣藏描述技術為例,研究對象和研究精度不斷向更小尺度和更高精度發展,微觀孔隙結構精細刻畫已經邁向納米級,對地下油氣分布規律「看」得更清、「摸」得更準,從地下拿出更多油氣的本領不斷提升。
隨著深井、水平井鑽完井技術的不斷進步,提速、提效的成效更加顯著。深井、超深井持續開展井身結構優化等一系列提速提效技術,使得鑽井周期逐年縮短。水平井通過應用旋轉導向等井下工具,哪裡有油氣就奔向哪裡去,儲層鑽遇率提高10%以上。
長慶隴東頁巖油和新疆瑪湖砂礫巖等重點建產區塊一度被認為是開發禁區,中國石油通過應用EILog「一串測」技術,單井採集時效提高42.6%。大慶油田應用MDT技術,釐清油水層分布規律,開發井投產成功率100%。長慶油田措施成功率83%,實現了15個區塊效益挖潛。
開發技術系列體系不斷完善。水平井壓裂技術不斷升級,提產效果明顯,平均單井產量提高10%以上。應用第四代分層注水技術,分注合格率保持在90%。機採系統效率不斷改進,2020年系統效率提高3.8個百分點。數位化轉型智能化發展見到實效,長慶、西南、塔裡木、大港等12個油氣田實現了數位化全覆蓋,長寧頁巖氣50億立方米產能數位化完成交付及歸檔上線驗收。
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
2020年,玉門油田加快老區改造力度,酒東油田和鴨兒峽油田綠色礦山建設已遴選進入甘肅省申報名單,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這個已經開發建設81年了老油田將煥發新顏。
近年來,中國石油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突出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歷史遺留問題整治,持續推動綠色礦山建設,推廣應用鑽井廢棄物不落地等清潔生產技術,從源頭和全過程減少各類汙染物產生,全力推動上遊業務綠色發展。
QHSE體系建設更加完善。中國石油對審核發現的問題進行掛牌督辦、限期整改、嚴肅問責,問責率達到100%,各級領導和員工安全環保理念顯著增強。領導幹部QHSE履職能力評估率92%、基層QHSE標準化建設達標率98.5%,有感領導、直線責任、屬地管理責任體系得到較好落實。
綠色礦山建設成效突出。74家油氣生產單位通過所在省2020年度綠色礦山遴選,超額完成股份公司下達的19家通過驗收的任務;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出的問題,全部整改完成。推廣應用鑽井不落地及資源化利用技術,減少佔地1.5萬餘畝;應用清潔作業,節約廢棄物處置費用約6.7億元。
隱患排查與治理實現常態化。2020年,中國石油投入隱患治理資金23.2億元,開展油氣管道、採出水、加熱爐常態化治理,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嚴守井控安全紅線,強化重點領域管理,組織西南、塔裡木、新疆、青海高風險地區井控專項研討會,分區修訂完善鑽井井控實施細則。
資源和能源綜合利用取得實效。中國石油積極開展生產系統提效與化石能源替代工程,採取增壓進系統、就地橇裝回收等措施,全年回收利用伴生氣15億立方米;二氧化硫等四項汙染物排放總量比去年下降2%,節能37萬噸標煤、節水440萬立方米,全面完成了集團公司下達的汙染減排和節能指標任務。
問題1
老油田可以從哪些方面深度挖潛?
水驅控遞減 聚驅提質效
大慶油田開發事業部主任 韓鳳臣:2020年,大慶油田堅持「四個精準」開發,全力搶產奪油,年產油3001萬噸,彌補了塔木察格因疫情限運影響30萬噸缺口,還超產16萬噸。
在水驅控遞減上,發展精準注水調整技術,強化措施挖潛增效。在提高採收率上,推進聚驅提質增效、複合驅降本增效,確保年產量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
加快聚驅後和三類油層提高採收率、緻密油有效開發技術攻關,超前部署智能開採、泡沫複合驅、納米新材料採油等技術。加快數位化油田建設,實現現代化油藏經營管理。
攻關重點區塊 實施綜合治理
新疆油田開發處處長 黃偉強:新疆油田通過優化注水注汽,加強措施挖潛力度,加大新技術攻關,遞減率控制在8%以內,措施有效率在85%以上,年增產60萬噸以上,提高採收率15個百分點以上。推進稠油轉換開發方式,效益穩產400萬噸。加快氣驅技術試驗攻關,為石炭系火山巖、瑪湖緻密礫巖、頁巖油等低品味油藏提高採收率做準備。
今後,新疆油田將開展重點區塊試驗攻關和綜合治理,IOR計劃實現200萬噸規模穩產3年。EOR計劃規模推廣「二三結合」化學驅,推進二氧化碳、天然氣、煙道氣、減氧空氣等氣驅技術攻關,預期提高採收率區間為8%至20%。
抓好提高採收率技術保接替
遼河油田開發事業部主任 武毅:遼河油田開發進入「雙高期」,穩產難度越來越大。遼河油田轉變思路,堅持高效勘探、效益建產,全力推進蒸汽驅、SAGD、化學驅等5大提高採收率核心技術,持續抓好精細注水,優化注汽,延緩老區遞減,創造千萬噸以上連續穩產35年的「遼河奇蹟」。
下一步,遼河油田將重點抓好提高採收率技術保接替。攻關深層SAGD、多介質輔助蒸汽驅、高凝油化學驅等5大類13項轉換方式關鍵技術,擴大轉驅規模。持續規模推廣二氧化碳輔助吞吐技術,確保吞吐熱採稠油產量穩定在年330萬噸。
問題2
原油穩產上產的主攻方向在哪裡?
實施四大工程 實現量效齊增
長慶油田開發事業部常務副經理 史成恩:長慶油田立足非常規資源,創新發展了黃土塬寬方位三維地震、水平井測井分段分級評價、長水平井鑽完井、細分切割體積壓裂等技術,實現頁巖油規模效益開發,建成國內首個百萬噸頁巖油示範區。立足精細注水,自主研發了納米聚合物微球改善水驅,規模調剖調驅,自然遞減率同比降低0.2個百分點。華慶超低滲油藏打破傳統油水井井別界限及水驅方式,集成應用「多井同步、體積改造、老縫暫堵、綜合補能」等技術,採油速度翻了兩番,採收率提高10個百分點。
「十四五」期間,長慶油田將大力推進四大工程:一是以精細注水為核心的控制遞減率工程,二是以效益建產為核心的增儲上產工程,三是以轉方式和氣驅為核心的提高採收率工程,四是以控投降本為核心的提質增效工程,全力推動油田二次加快發展,實現量效齊增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開放式協同搞研究 提高儲量動用程度
塔裡木油田開發處處長 陽建平:今年塔裡木油田建成了3000萬噸大油氣田,預計全年生產原油605萬噸,自2011年以來再次踏上年600萬噸產量。為保證今後原油產量的持續穩定上升,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碳酸鹽巖縫洞型油氣藏開發技術,開展開放式協同研究,與中石化西北油田交流學習,在富滿、哈拉哈塘分層系做振幅變化率,精準識別縫洞,指導高效勘探開發。另外還要持續攻關已開發油氣田提高採收率技術。圍繞碎屑巖油藏深度開發、凝析氣藏提高凝析油採收率等方向,持續開展深層超深層油氣藏精細構造落實、精細儲層描述、剩餘油研究等技術攻關,有效控制油氣藏遞減率、提高採收率,不斷提升儲量動用程度。
問題3
天然氣是否具備加快持續上產條件?
立足技術創新 優選富集區
長慶油田氣田開發事業部經理 吳正:長慶油田積極開展大型強非均質緻密儲層精細描述與甜點預測,落實了每年約100億立方米產能建設的富集區。「十四五」期間,繼續強化富集區優選,推進大井組部署、水平井規模開發,做好動態分析與隨鑽調整,優化、簡化集輸系統,高效完成新建產能任務。持續推進提高採收率、低產井排水採氣、長停井評價挖潛等工作,保障老氣田穩產,為「十四五」衝刺500億立方米產量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為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做出新貢獻。
加強自主創新 挖掘資源優勢
西南油氣田首席技術專家 郭貴安: 2020年,西南油氣田公司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百億立方米頁巖氣生產基地,全面建成了300億戰略大氣區。面向未來,西南油氣田一是具有巨大的天然氣資源。四川盆地是全國天然氣資源量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總資源量超過60萬億立方米(其中頁巖氣超過40萬億立方米),處於勘探早期。二是具有良好的上產基礎。安嶽150億立方米、川南100億立方米可實現長期穩產,老區百億立方米氣田穩產基礎夯實;落實了深層頁巖氣再建300億立方米、常規氣再建200億立方米、緻密氣再建50億立方米的開發目標;「十四五」常規氣上產領域80%的儲量已經探明,頁巖氣落實了5個深層建產區,2021年上產基礎紮實。三是具有雄厚的技術創新實力,形成常規氣「三古」成藏、頁巖氣「三控」富集高產兩大成藏理論和特大型古老複雜碳酸鹽巖氣藏精細開發、海相頁巖氣工業化開採、老氣田中後期提高採收率和高含硫氣田安全清潔開發四大開發主體技術,盆地緻密氣提高單井產量攻關獲重大突破。
認清問題 對症施策
塔裡木油田開發處處長 陽建平:塔裡木油田近年來在克深8、克深13氣藏採用「佔高點、沿長軸」優選裂縫發育區布井方式,實現高效井比例和產能到位率兩個100%。常態化開展老油田綜合治理,氣田回歸合理開發秩序,通過整體治水、提高凝析油採收率、長停井治理等工作,氣田負荷因子下降到1.06,天然氣綜合遞減控制在7%以內。
今後,繼續加強超深、超高壓氣藏三重介質滲流理論研究,探尋有效的治水、防井筒堵塞對策。繼續完善超深層超高壓裂縫性低孔砂巖高含蠟凝析氣藏高效開發技術系列,精準刻畫構造和斷裂、精細描述儲層和流體、精確落實潛力和對策,紮實推進博孜-大北等新區產能建設。
問題4
工程技術如何提升開發效果?
服務於提高單井產量
長慶油田副總工程師 鄭明科:長慶油田遵循五要素合成法則,對決定單井產量的五大要素地質甜點、鑽完井、儲層改造、開發技術政策、工程效率進行分解落實,全面提高產建新井單井產量、當年貢獻率、當年到位率。
一是就地質甜點,堅持地震、錄井、測井三結合,瞄準甜點,優化部署。二是就鑽完井工程,強調儲層保護和井控安全,統籌兼顧甜點鑽遇率和井眼軌跡控制,氣井完井方式由裸眼升級為固井完井方式,無阻流量提升67%。三是就儲層改造技術,細分切割分段多簇暫堵轉向體積壓裂,控制儲量動用率最大化。在造寬縫、飽填砂、硬支撐的基礎上多造縫、壓好每條縫。重視能量補充和利用,堅持核心工具國產化。四是就開發技術政策,堅持合理的生產壓差、充足的能量補充、適當的擴壓悶井。五是堅持大井叢布井,優快鑽完井,橋射聯作一趟鑽,集約式供砂供水,拉鏈式工廠化作業,創建產能建設數位化生產指揮平臺,技術管理水平多元提升。
鑽完井工程提速提效
西南油氣田首席專家 鄭有成:在頁巖氣鑽完井工程技術方面,我們通過不斷攻關,形成工程地質一體化、井眼軌跡優化與地質精確導向、高性能鑽井液、遠程決策支持等技術,形成頁巖氣和緻密氣壓裂新一代段內多簇、高強度加砂、暫堵轉向、控液提砂技術。實施效果一年比一年好,提速提效明顯。在壓裂改造方面,我們牢固樹立單井產量為王的理念,常規氣秉承儲層改造係數為基礎的精準酸壓技術提高酸蝕裂縫長度和導流能力。四川盆地複雜超深井快速安全鑽完井技術的進步助推油田增儲上產上臺階,形成以井身結構優化、井控裝備配套、控壓技術應用、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化監管的井控技術。
2021年,西南油氣田井工程技術將持續加大長水平井優快鑽進的提速試驗,升級西南油氣井工程質量安全技術管控信息化數位化平臺,推廣體積壓裂2.0技術的應用力度,強化過程監管,爭取提速15%,提高單井產量15%。
地面工程如何更好地促進油氣開發工作?
問題5
標準化設計 智能化管理
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工程建設處處長 班興安:標準化設計和標準化施工成效顯著。2020年完成2.36萬口井,1126座站場,3.11萬千米管道建設。長慶上古天然氣處理總廠等17項重點工程建成投產。西南宣漢天然氣淨化廠產品質量升級和尾氣達標改造工程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成投產。塔裡木油田乙烷回收等27項重點工程按計劃推進。規模應用一體化集成裝置1536套,替代中小型站場1000座,大中小型站場標準化設計覆蓋率分別達到70%、95%、98%。工廠化預製率和標準化施工率均達到80%,工程質量合格率100%,設計時間和建設工期分別縮短了30%和20%,為上遊業務發展和實現綠色安全發展做出了貢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地面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開發年會確定的各項工作部署,持續推進地面標準化設計、模塊化建設和數位化智能化管理向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支持新型作業區建立和生產方式轉變。
把控技術導向 優化系統工藝
遼河油田採油工程技術部主任 王寶峰:遼河油田地面工程系統強化頂層設計,把控技術導向,優化系統工藝,深化降本增效,著力推進「五化」建設,助力遼河實現主戰場「硬穩」、新增礦權區「快上」,連續35年保持原油千萬噸穩產,儲氣庫建設在應用「國產注採合一壓縮機」等方面取得突破,遼河儲氣庫群項目還被納入了國家重點工程。
下一步,在新區建產、老區改造、儲氣庫群建設中,結合數位化建設和效率提升,優化站場布局、提高設施運行效率,設計無缺陷、製造無缺陷,持續做好優化設計控投資、降本增效保安全等各項工作,狠抓「方案設計和質量管控」龍頭,採用儲氣庫三維橇裝化、模塊化設計新模式,提高設計與建設效率,實現快速建產、效益建產;在生產組織上提速提效,在系統優化上挖掘潛力,促進地面工程系統安全優質低耗運行。
堅持「三步走」 建成數位化油田
大慶油田首席技術專家 趙雪峰:「十三五」期間,大慶油田地面工程全面實施優化簡化標準化,為控投資及提質增效發揮了支撐作用。面向現場、服務開發,形成了配套完善的化學驅地面工藝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了「十三五」期間油田化學驅年產1000萬噸以上。
進入「十四五」後,大慶油田地面工程與產能工程將同步實現數位化建設,按照數位化、智能化、智慧化「三步走」,「十四五」末將全面建成數字油田,初步建成智能油田,實現一線崗位用工總量下降25%的目標。在新能源方面,按照「先節能、再替代」的原則,優化調整簡化用能設施,堅持地上、地下立體化節能,降低生產能耗,綜合利用風、光、工業餘熱、地熱等技術,力爭到2025年通過節能及替代,達到用能總量下降25%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