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中部斷層帶穩定,海溝與板塊運動方向一致

2020-12-05 環球科學貓

在地球上,南美區域也算是地震比較多發的地帶,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南美中部以下的大規模海溝區域,我們的地幔是處於正常流動狀態,從局部的地震狀態和遠處地震階段推斷出兩個水平的各向異性層。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該區域的局部斷層上地殼層出現各向異運動,並不是處於均勻下的同向運動,下層的快軸與絕對板運動是保持平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板塊下面的溝槽,有平行的地幔流動,所以目前斷定的是保持穩定的情況,地幔正常無異常變化。

通過分析來自納斯卡板塊和局部地震的剪切波分裂,以及中心安第斯山脈邊緣前弧區域的各向異性特性。超過了10年的紀錄,給出了在南美邊緣區域的地幔運動情況,特別是在板塊下方是否與海溝存在平行或垂直運動。

科學家們通過測量表明,斷層下方的地殼和地幔都是各方向運動,遠震測量顯示沿著溝槽從北到南的快速偏振發生適度變化,從平行到平行於絕對板塊運動並且其取向大部分垂直於溝槽,相對淺層板塊是保持原點不變的。

當區域板塊運動方向與局部斷層保持一致的方向運動時,說明該區域是穩定不變的,而不會引發任何的地質災難,相反就會引發現象不到的地震,邊緣海嘯等問題,這就是目前監測與推斷的結果。

科學家們也利用了反向的模擬,在地幔層模擬了地震的波形情況,受到局部斷層分裂的約束,但是運動的方向還是取決於板塊運動方向和海溝的控制,上層大陸板塊的地殼內部,可以通過微裂縫的形狀優先取向,來解釋相對於與安第斯山脈整體走向平行的局部斷層帶,所以現在斷層區域保持穩定。(理論參考)

作者:文/羅兆春

相關焦點

  • 板塊運動
    這一板塊運動的程式常被稱為威爾遜旋迴。顯然,它描繪的是板塊的水平運動。地史時期板塊運動的格局,上為晚石炭世;中為第三紀始新世;下為第四紀早期一旦洋殼出現,洋底擴張就在板塊的水平運動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地幔物質在洋中脊湧出,並把先湧出的地幔物質推向兩側。作為地質記錄,它就是蛇綠巖中的席狀巖牆群。反映在地磁記錄上,就是磁異常條帶由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 什麼是板塊邊界?
    Dietz提出海底擴張(sea floor spreading)學說,並被隨後的海底磁異常條帶研究、深海鑽探結果、轉換斷層的發現等進一步證實。全球板塊劃分示意圖板塊構造學說將剛性的巖石圈劃分為若干個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漂浮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作大規模的運動,其驅動力來自地幔物質對流;板塊內部相對穩定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地球科學家以不同板塊邊界類型為基礎來進行板塊的劃分,依據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及其物質的生長消減特徵,將板塊邊界劃分為三種類型:離散型、聚斂型、剪切型。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每一個板塊都「 浮」 在地幔的某些粘性層之上,彼此都能獨立地運動,並相互擠壓、摩擦。板塊運動時,許多動力活動常集中在其周邊。目前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幔對流和海底擴張作用。大陸是板塊的一部分,而且同板塊一齊運動,正如木頭凍結在冰塊中的運動一樣。板塊之間常以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弧、海溝以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特徵為其邊界,該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板塊是運動的。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板塊構造學說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地球最上面的巖石層並是不一個完整的整體,也就是說不是石板一塊,是被一系列的活動構造如海嶺、海溝、島弧、平移大斷層和山系所割裂,形成若干個巖石層板塊。(圖)板塊有八個,大家熟悉的歐亞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大板塊中間鑲嵌著一些小的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奧斯託海板塊等等。一共有14個小的板塊。
  • 澳大利亞板塊出現幾何形狀斷層!280公里海槽凸顯板塊斷裂發展
    在科學中,除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日本海溝之外,在地球上其他區域仍然存在同樣的引發地震的海溝。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沿聖克裡斯託瓦爾的海溝變化,板塊邊界的移動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證據。科學家們通過板塊斷裂的力學影響,分析出了該區域的板塊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約90公裡的累積能量排放可能。
  • 日本海溝出現斷層移動50米?科學家:超級大地震或300年一遇
    文/行走天涯日本海溝出現斷層移動50米?科學家:超級大地震或300年一遇若說到世界上地震發生率最頻繁的國家,那麼日本肯定是首當其衝的。這也是因為日本國家處在地震帶上的原因,日本人至少每天會經歷十次以上的地震,但因為地震的幅度都不是很大,所以並沒有給日本人帶來很嚴重的傷害和影響。不過據相關數據顯示,日本的地勢板塊運動幅度越來越大,日本很可能會經歷一次史無前例的超級大地震。特別是有一項數據顯示,日本的海溝已經開始出現了50米範圍內的斷層移動。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生長邊界(海嶺、斷層)與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
    生長邊界(海嶺、斷層)與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  ① 生長邊界(海嶺、斷層)  板塊張裂――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海洋(如紅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嶺、即大洋中脊――多隱沒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底山脈,冰島位於大西洋海嶺之上。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盤點五大最深海溝,地平線以下的秘密!
    一、波多黎各海溝波多黎各海溝是一個在大西洋與加勒比海之間的海溝,最深處9219米(即30246英尺〕。此海溝與兩個地帶的相互作用有關。一個是沿著小安的列斯群島的火山島弧向南的隱沒帶;另一個地帶是一個主要的轉換斷層或板塊邊界區域,位置在古巴與伊斯帕尼奧拉島之間,穿過開曼海溝直至中美洲岸邊。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在印度板片俯衝的前緣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發育一系列大型共軛走滑斷層,該斷層系統對印度與歐亞的南北向擠壓以及高原的東西向拉張起到關鍵的協調作用,但由於缺乏該地區深部變形約束,人們對其形成機制存在多種不同認識。地震波速各向異性可以提供地球內部形變場的直接證據,但傳統的各向異性研究缺乏深度約束。
  • 印尼斷層新變化,Mentawai斷裂帶影響盆地沉積物
    根據科學數據統計,在2005年和2009年分別發生的6.9級和6.7級地震,兩次都影響到了蘇門答臘中部海岸的Mentawai島嶼。地震模擬數據顯示,蘇門答臘增生楔積極反衝的證據。精確的定位到了地震的相對水平位置,是馬西洛斷層帶引發的這兩次地震。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2)位于洋底的洋中脊及在其頂部發育的大裂谷產生的新的地殼,是板塊相互張裂的邊界(生長邊界);老地殼隱沒消融或層層堆疊的地方則成為海溝及褶皺山脈,這是板塊相互聚合的邊界(消亡邊界)。(3)板塊運動及其相互作用導致了目前海陸分布格局和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如全球(含洋底)山脈的形成,地震、火山和構造活動等。
  • 海嶺是板塊張裂形成的?海溝是板塊擠壓碰撞而成?
    太平洋有地震活動性的海嶺,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這個海嶺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把它叫做東太平洋中隆,它在加利福尼亞灣北端中斷,與聖安德烈斯斷層相連。海嶺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是板塊生長擴張的邊界。如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之間有大西洋海嶺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為印度洋海嶺。海嶺是板塊的分離邊界,又叫生長邊界。海嶺是受引張力的區域,熱流量高。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因此有人把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構造學說是當今世界最令人信服的全球構造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受大陸漂移的影響,亞歐板塊正在向東行進,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形成長長的海溝,一旦這種運動轉變為反方向運動,日本才會沉入海溝,雖然短時間內考慮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但是日本本土確實處於危險的邊緣。目前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衝撞,其中亞歐板塊向上俯衝,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在交界處形成長長的海溝、山脈和島嶼,日本正是處於這樣的島嶼之上,板塊交界處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日本是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