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2021-01-1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在印度板片俯衝的前緣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發育一系列大型共軛走滑斷層,該斷層系統對印度與歐亞的南北向擠壓以及高原的東西向拉張起到關鍵的協調作用,但由於缺乏該地區深部變形約束,人們對其形成機制存在多種不同認識。地震波速各向異性可以提供地球內部形變場的直接證據,但傳統的各向異性研究缺乏深度約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澄瀧博士後與田小波研究員、徐濤研究員等針對該問題,基於布設在青藏高原中部橫跨班公怒江縫合帶的SANDWICH流動寬頻帶地震臺陣數據(圖1),開展XKS、Pms及近震S波的剪切波分裂分析研究,獲取殼幔不同深度範圍的地震波速度各向異性,來約束印度巖石圈俯衝形態、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及深淺動力學過程的關聯。 


數據顯示,該區域各向異性整體較強,平均分裂時差達到了1.3 s,有多達17個臺站存在大於2.0 s的分裂結果(全球平均值為1.0 s);然而在納木錯附近呈現顯著弱各向異性;快波方向以ENE-WSW向為主,大致平行於印度板塊APM(絕對板塊運動)方向(圖2)。通過擬合接收函數Pms到時隨後方位角的變化得到該區域地殼分裂參數以近東西向為主,平均分裂時差為0.53 s(圖2)。近震S波得到的上地殼各向異性大小平均為0.15 s,快波方向分布複雜,與XKS平均偏差為43°(圖3)。 


圖1  青藏高原中部SANDWICH流動地震臺陣分布 


圖2  臺站平均XKS分裂參數及Pms分裂參數 


圖3  區域平均近震S波分裂快波方向玫瑰圖(綠色虛線為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

研究結果表明: 

  (1)XKS得到的各向異性層深度位於150 km附近,結合研究區域巖石圈厚度薄、Pn波速低及Sn波不發育等結果,推斷高原中部各向異性主要來自於軟流圈頂部,起因於印度巖石圈板片的俯衝造成的地幔楔中ENE-WSW向角流(corner flow);納木錯附近的顯著弱各向異性,與體波層析成像結果在上地幔的低速區相吻合,是由於印度板片俯衝在此處發生撕裂引起軟流圈上湧造成的(圖4)。 

  (2)區域應力、共軛走滑斷層、古逆衝斷層共同導致了上地殼各向異性,其大小接近整個地殼的1/3。地殼各向異性主要來自於中下地殼,結合其無地震活動性分布、低速高導等信息判斷存在近東西向的中下地殼流導致各向異性礦物晶格定向排列。 

  (3)印度巖石圈板片北向俯衝產生了撕裂,導致軟流圈上湧,加熱了該區域薄巖石圈,地殼溫度升高、強度變弱,促進了地殼流的形成。近東向流動的中下地殼流在上地殼底部的剪切作用和印度巖石圈俯衝產生的南北向擠壓共同導致了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圖5)。 


圖4  青藏高原下方印度巖石圈板片俯衝模式圖


圖5  青藏高原中部上地殼各向異性成因及共軛走滑斷層形成機制



1.Wu C L, Tian X B*, Xu T*, Liang X F, Chen Y, Taylor M, Badal J, Bai Z M, Duan Y H, Yu G P, Teng J W. Deformation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central Tibet caused by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and slab tearing of the Indian lithosphere: New evidence based on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9, 514: 75-83. DOI: 10.1016/j.epsl.2019.02.037.


2.Wu C L, Tian X B*, Xu T*, Liang X F, Chen Y, Zhu G H, Badal J, Bai Z M, Yu G P, Teng J W. Upper-crustal anisotropy of the conjugate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central Tibet analyzed using local earthquakes and shear wave splitting[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109 (5): 1968-1984. DOI: 10.1785/0120180333.


美編:徐海潮

校對:陶   琴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科學家研究地震波成像發現印度大陸俯衝板片撕裂
    自印度與歐亞發生碰撞以來,印度大陸巖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衝了數百公裡,俯衝板片東西向變化明顯,西部為平俯衝,中部為小角度俯衝,東部為大角度俯衝,俯衝距離由西到東逐漸變小。
  • 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楊建鋒等-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過程中形成了幾條長達上千公裡的大型走滑斷層(圖1)。這些走滑斷層可能強烈地影響了碰撞過程中的巖石圈變形分布,但其形成機制卻並不明確。
  • 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研究為人們理解高原的構造演化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據。然而,對青藏高原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存在「構造逃逸」、「一致性增厚」、「下地殼流」等多種模型。這些模型無法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變形及結構沿造山帶走向的變化。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青藏高原東部大地電磁(MT)觀測所揭示的地殼流分布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以來的50百萬年間,青藏高原南北向縮短了約750km,垂向平均隆升了約4500m,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質量佔不到高原縮短所產生的物質量的一半,那麼其餘的物質到哪兒去了?是以什麼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為這些剩餘物質尋找一種或幾種合理的出路。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英國地質學家鮑威爾和康拉罕1973年提出了改進版雙地殼模型。他們認為印度大陸的俯衝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雙地殼結構和均一海拔高度的形成,也就是印度大陸巖石圈的板底墊託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地表的快速隆升。與阿爾岡的「一塊板」墊託的觀點不同,該模型認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由印度大陸巖石圈「多塊小板」墊託起來的。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過程中形成幾條長達上千公裡的大型走滑斷層(圖1)。這些走滑斷層可能強烈地影響碰撞過程中的巖石圈變形分布,其形成機制並不明確。前人對青藏高原的變形機制主要基於三種端元模型:剛性塊體模型、粘性薄板模型、下地殼流模型。其中,剛性塊體模型假設巖石是完全脆性的(塑性變形),後兩者假設巖石是完全粘性變形。這些簡化模型可以解釋部分觀測,但是無法兼顧集中變形和彌散變形兩種端元情形。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地質地球所利用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研究團隊副研究員但衛、研究員王強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中三疊世的被動陸緣巖漿作用。青藏高原中部由松潘-甘孜、北羌塘和南羌塘組成(圖1)。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研究團隊副研究員但衛、研究員王強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中三疊世的被動陸緣巖漿作用。青藏高原中部由松潘-甘孜、北羌塘和南羌塘組成(圖1)。在南羌塘北緣分布有面積超過4000 km2的基性巖牆群,離子探針鋯石U-Pb精確定年表明其形成於~239 Ma,早於南、北羌塘中間的古特提斯洋閉合的時間(~233 Ma),表明其形成於被動陸緣環境。地球化學研究表明,這期巖漿作用既不是地幔柱成因,也與巖石圈拆沉作用無關。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還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青藏高原東北緣最顯著的抬升發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後,目前仍處於高原地表抬升階段,因此這裡適於青藏高原側向生長和地殼增厚模式的研究。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來源:天涯論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廣泛發育的新生代後碰撞巖漿作用(如鉀質-超鉀質巖、埃達克巖、過鋁質流紋巖和淡色花崗巖)和伸展構造(如裂谷、地塹或正斷層、拆離斷層)是這個造山帶最顯著的特徵。然而,該造山帶至今沒有新生代後碰撞A型巖漿巖的報導。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製圖/丁華勇  橫跨雅魯藏布江的四條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由此探測到的電阻數據是此次發現的關鍵。  研究青藏高原是一門顯學  大陸形成的板塊學說是地球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地學界普遍接受了活動論的觀點,並逐漸形成了板塊運動學說。  青藏高原是大陸中頗為突出的構造體,因而也是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參與此次電磁探測的中方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獨特性,海拔高、範圍廣,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構造發展是我國和亞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
  • 揭秘為何青藏高原周邊多地震? 地殼活動頻繁原因是在這兒
    說起青藏高原形成的歷史,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板塊的碰撞——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碰撞形成了今天高聳的青藏高原。接著,在2.5億年之後,隨著超大陸的裂解,印度板塊開始從南板塊長途奔襲過來,它們中間的其餘的小地塊也開始了慢慢的拼合。在6000萬年前的時候,印度板塊最終與亞歐板塊撞在一起,它們之間的海洋也最終消失。因而我們平常所說的,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青藏高原是由多個次級地塊多次碰撞拼合才形成的。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