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
瀋陽生態所等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及其機制 2020-03-12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研究員開門見山地說,青藏高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區域,不僅對地質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都非常重要,人們關注的高原隆升時間跟隆升方式,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焦點。「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說。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姚檀棟在2020年這個全球應對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當選AGU Fellow,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影響力以及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的國際領導力。 姚檀棟:現任「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青藏高原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2020-10-2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從岡瓦納大陸啟航最早的北羌塘地塊「岡瓦納大陸」這個名詞最初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Eduard Suess)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書中提出的。岡瓦納大陸是一個遠古時期存在於南半球的古大陸,也稱南方大陸,它因印度中部的岡瓦納地方而得名。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而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可以認識地質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及其環境變化過程。 近10年來,中國科學家通過大量的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發現了棕櫚、攀鱸、水黽等化石類群,種類非常豐富,這些類群在現在的青藏高原中部不復存在。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青藏高原所揭示近期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關係
冰川物質平衡是冰川作用區能量-物質-水分交換的紐帶,是引起冰川規模和徑流變化的物質基礎,正確認識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冰川物質平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機制對研究區域氣候變化、冰川水資源利用、冰川災害預測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對應於殼內Vsv=3.65km/s的等值面) (b)的三維可視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GRL:利用全巖Sr/Y和La/Yb比值定量估計青藏高原白堊紀至今的古高度變化
目前,常用的古高度計算方法是通過古生物化石記錄和穩定同位素,如古動物和古植物化石,碳酸鹽的氫-氧同位素或團簇同位素等。然而這兩種方法均依賴於沉積巖,因此難以獲得與古高度直接對應的年代學數據,且難以應用於前新生代的古老造山帶。近年來,一些學者利用巖漿巖的地球化學成分計算造山帶的古高度,但是這些方法或難以直接應用於其他造山帶,或需要給定變量值,從而增加了結果的不確定性。
-
研究顯示: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
【科技前沿】 研究顯示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重建青藏高原地質歷史新添獨立證據 光明日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齊芳)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通過對特定的魚類化石及其伴生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測青藏高原中部地區在距今約2600萬年至2400萬年前,曾是溫暖溼潤的低地。這一成果為重建青藏高原的地質歷史新添了獨立證據。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青藏高原東部大地電磁(MT)觀測所揭示的地殼流分布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以來的50百萬年間,青藏高原南北向縮短了約750km,垂向平均隆升了約4500m,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質量佔不到高原縮短所產生的物質量的一半,那麼其餘的物質到哪兒去了?是以什麼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為這些剩餘物質尋找一種或幾種合理的出路。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廣泛發育的新生代後碰撞巖漿作用(如鉀質-超鉀質巖、埃達克巖、過鋁質流紋巖和淡色花崗巖)和伸展構造(如裂谷、地塹或正斷層、拆離斷層)是這個造山帶最顯著的特徵。然而,該造山帶至今沒有新生代後碰撞A型巖漿巖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