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瀋陽生態所等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及其機制

2020-03-12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在不斷改變全球大氣環境和氣候。目前,人類活動固定的活性氮(如NOx和NH3)已超過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自然氮固定的總和,大大改變了地球系統氮循環。因此,量化大氣氮沉降歷史變化、氮來源及其影響因素對評估和預測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氮循環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冰芯是長時間尺度記錄大氣硝酸鹽(NO3-)沉降及氮同位素特徵(δ15N,反映氮來源的重要指標)的唯一載體。但由於冰芯樣品較難獲得且冰芯氮同位素測定技術發展較晚,目前全球冰芯硝酸鹽δ15N的研究非常有限,僅有幾例研究集中在極地區域。北極區域冰芯準確記錄了人為活動對大氣硝酸鹽的影響,發現冰芯硝酸鹽δ15N在近百年來顯著下降,然而在其下降的機制上究竟源於源排放的變化還是大氣酸度變化引起的分餾效應的改變仍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方運霆團隊、雲南大學教授田立德團隊和布朗大學教授Meredith G. Hastings團隊以離人為活動區域更近且對全球變化更為敏感的青藏高原為對象(圖1),通過測定該區域冰芯近200年來硝酸鹽和δ15N的變化,結合多因子模型,從源排放、大氣氧化過程(包括NOx循環和OH 途徑氧化NO2到HNO3)以及氣態HNO3和氣溶膠NO3-轉化過程等方面揭示了百年來亞洲區域人為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及其機制(圖1)。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含量在1950年後增加顯著,其值從6.0 ± 2.3 μeq/L(1796~1900年)增加到7.3 ± 2.7 μeq/L(1950~2011年),同期δ15N值從8.7 ± 3.7‰顯著下降到4.2 ± 3.1‰,而且δ15N的年際變幅也從8.8‰下降到3.9‰(圖2)。通過模型分析發現1950年後亞洲區域農田施肥導致的土壤NOx排放增加是引起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δ15N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所引起的氣溶膠酸度的變化則可能是導致1950年前冰芯硝酸鹽δ15N具有較大年際變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在1950年前冰芯硝酸鹽δ15N記錄或許反映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信息,而1950年後這種氣候信息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強而被掩蓋。該研究對於認識亞洲區域氮循環歷史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響應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部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等的支持。研究成果「Isotopic evidence that recent agriculture overprints climate variability in nitrogen deposition to the Tibetan Plateau」於3月7日在線發表於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李鄭傑為第一作者,方運霆和Meredith G. Hastings為共同通訊作者,田立德等為合作作者。

  文章連結

圖1. 青藏高原冰芯採樣點和排放源及大氣化學過程影響冰芯硝酸鹽(NO3-)及δ15N的示意圖

圖2. 冰芯硝酸鹽含量和δ15N、硫酸鹽(SO42-)和銨鹽(NH4+)離子含量的歷史變化


  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在不斷改變全球大氣環境和氣候。目前,人類活動固定的活性氮(如NOx和NH3)已超過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自然氮固定的總和,大大改變了地球系統氮循環。因此,量化大氣氮沉降歷史變化、氮來源及其影響因素對評估和預測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氮循環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冰芯是長時間尺度記錄大氣硝酸鹽(NO3-)沉降及氮同位素特徵(δ15N,反映氮來源的重要指標)的唯一載體。但由於冰芯樣品較難獲得且冰芯氮同位素測定技術發展較晚,目前全球冰芯硝酸鹽δ15N的研究非常有限,僅有幾例研究集中在極地區域。北極區域冰芯準確記錄了人為活動對大氣硝酸鹽的影響,發現冰芯硝酸鹽δ15N在近百年來顯著下降,然而在其下降的機制上究竟源於源排放的變化還是大氣酸度變化引起的分餾效應的改變仍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方運霆團隊、雲南大學教授田立德團隊和布朗大學教授Meredith G. Hastings團隊以離人為活動區域更近且對全球變化更為敏感的青藏高原為對象(圖1),通過測定該區域冰芯近200年來硝酸鹽和δ15N的變化,結合多因子模型,從源排放、大氣氧化過程(包括NOx循環和OH 途徑氧化NO2到HNO3)以及氣態HNO3和氣溶膠NO3-轉化過程等方面揭示了百年來亞洲區域人為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及其機制(圖1)。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含量在1950年後增加顯著,其值從6.0 ± 2.3 μeq/L(1796~1900年)增加到7.3 ± 2.7 μeq/L(1950~2011年),同期δ15N值從8.7 ± 3.7‰顯著下降到4.2 ± 3.1‰,而且δ15N的年際變幅也從8.8‰下降到3.9‰(圖2)。通過模型分析發現1950年後亞洲區域農田施肥導致的土壤NOx排放增加是引起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δ15N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所引起的氣溶膠酸度的變化則可能是導致1950年前冰芯硝酸鹽δ15N具有較大年際變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在1950年前冰芯硝酸鹽δ15N記錄或許反映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信息,而1950年後這種氣候信息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強而被掩蓋。該研究對於認識亞洲區域氮循環歷史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響應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部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等的支持。研究成果「Isotopic evidence that recent agriculture overprints climate variability in nitrogen deposition to the Tibetan Plateau」於3月7日在線發表於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李鄭傑為第一作者,方運霆和Meredith G. Hastings為共同通訊作者,田立德等為合作作者。
  文章連結
  圖1. 青藏高原冰芯採樣點和排放源及大氣化學過程影響冰芯硝酸鹽(NO3-)及δ15N的示意圖
  圖2. 冰芯硝酸鹽含量和δ15N、硫酸鹽(SO42-)和銨鹽(NH4+)離子含量的歷史變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硝酸鹽氣溶膠生成機制及來源的同位素證據
    青藏高原是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的敏感區,目前有關該地區大氣硝酸鹽的具體生成過程及其前體物的來源還不明晰,相關研究還很匱乏。針對上述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康世昌團隊聯合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科研人員,通過分析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北坡地區大氣氣溶膠硝酸鹽中叄氧同位素以及氮同位素(δ18O、D17O和δ15N)組成,首次揭示該地區大氣硝酸鹽的生成機制及其前體物的重要來源。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凍土區碳-氮交互作用成為全球變化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理解碳-氮交互作用的方向和強度,須先釐清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但目前仍然缺乏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的大尺度證據。近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基於大尺度重採樣、穩定同位素技術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等觀測與模擬相結合的手段,全面評估過去10年間青藏高原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姚檀棟長期從事第三極環境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在我國山地冰芯和冰川變化研究領域做出了系統性的傑出貢獻,其研究揭示了西風和季風相互作用是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區域差異的主要驅動力,表現為西風和印度季風協同作用的三種模態,即青藏高原北部的西風模態、青藏高原南部的印度季風模態和青藏高原中部的過渡模態;發現過去的10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時期。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神秘的地球uux.cn「藉助多種科技手段,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張東菊介紹。
  • 地質地球所利用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人類進入青藏高原的徵程究竟是怎樣一種曲折的歷程?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組從遺傳學的角度,基於藏族人和夏爾巴人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參考全球200多個現代人群以及幾個已滅絕的遠古人類的遺傳信息、運用和發展新的計算分析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1.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大氣所揭示硝化-反硝化耦合機制主導貧氮生態系統氧化亞氮脈衝排放
    土壤氮轉化過程影響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土壤氮素的損失途徑和潛力,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產生氧化亞氮(N2O)釋放到大氣中,使土壤成為大氣N2O的主要來源,一般認為施肥農田土壤是強排放源,自然土壤則為弱排放源。然而,溫帶至寒帶自然生態系統在冬春轉換期被廣泛觀測到脈衝式排放,導致自然土壤在全球N2O排放源中的貢獻率大幅增加。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