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

2020-11-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科技前沿】

  研究顯示

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

重建青藏高原地質歷史新添獨立證據

  光明日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齊芳)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但對於它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等問題,科學家們的分歧很大。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通過對特定的魚類化石及其伴生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測青藏高原中部地區在距今約2600萬年至2400萬年前,曾是溫暖溼潤的低地。這一成果為重建青藏高原的地質歷史新添了獨立證據。

西藏始攀鱸及其生境復原圖。吳飛翔供圖

  據吳飛翔介紹,他和同事們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晚漸新世(距今約2600萬年至24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攀鱸化石,並將其命名為西藏始攀鱸(Eoanabasthibetana)。這是攀鱸科迄今最早且最原始的化石代表,將這一科的化石記錄前推了約2000多萬年。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始攀鱸標本中觀察到了許多與現生攀鱸相似的特徵。攀鱸今天主要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中西部熱帶地區的河湖邊緣或沼澤水窪等水質不佳,通常呈缺氧狀態的水體裡。作為對這種特別環境的適應,它們鰓腔內演化出了結構如花朵一般的迷鰓,這使攀鱸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而且,由於迷鰓的存在,其「正常的」鰓大大萎縮,以致其水下呼吸遠不能滿足魚體存活所需要的基本氧量,所以攀鱸必須經常將頭伸出水面,吞吐空氣,甚至在雨後離水登岸「行走」,甚至上樹,故得名「攀鱸」。

  這種特別的迷鰓也在西藏的始攀鱸標本中被發現了,這說明它們有著相同的生態習性和適應策略,指示了其棲居地的古環境。「這說明西藏始攀鱸很可能生活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當時青藏高原腹地的環境可能與今天南亞、東南亞某些地區的環境相近。」吳飛翔解釋道。

  這一推斷也得到了其他古生物學證據的支持。比如,與始攀鱸同層的植物群落(比如棕櫚等)、昆蟲和其他魚類等,同樣都是一些典型的溫暖溼潤環境裡的生物類型,也指示當地的古海拔約為1000米左右,與攀鱸化石研究的結論一致。吳飛翔說:「這樣一個生物群落的存在,說明當時高原內部尚未明顯隆起,也間接說明當時自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的中心地區——今天西藏南側橫亙東西的巨大山脈在當時至少還沒有發育成像今天一樣的規模,尚不足以阻隔南來的熱帶氣流。」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19日 08版)

[責任編輯:徐皓]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化石攀鱸與同期植物顯示兩千六百萬年前的西藏腹地曾為溫暖溼潤的...
    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約5千萬年前)所導致,然而對於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科學家們的認識分歧很大。西藏始攀鱸及其生境復原圖:漸新世晚期(距今約2千6百萬年前)的西藏腹地曾存在溫暖溼潤的低地,孕育著與今天高原內部完全不同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吳飛翔供圖)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勢高峻,號稱「世界屋脊」。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 青藏高原在4700萬年有亞熱帶森林
    據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該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8日的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小組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盤古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比起此前青藏高原發現棕櫚等大量熱帶植物的化石,此次發現產生的震動不言而喻。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及其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2010年,鄧濤和他的團隊在藏北高原的尼瑪盆地南緣發現了豐富的魚類化石。其中創建了一個鯉科䰾類化石的新屬新種,被命名為張氏春霖魚,據他們推測這種魚生活在晚漸新世時期。「張氏春霖魚接近於現在亞洲熱帶的䰾類,應該是一種生活在低海拔溫暖地區的魚類。」鄧濤由此推斷,尼瑪盆地一帶在晚漸新世時期還是低海拔溫暖環境。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甚至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 如今高寒的青藏高原,4700萬年前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版納植物園通過青藏高原夾竹桃科新化石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後Cédric Del Rio、研究員蘇濤及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青藏高原中部下始新統牛堡組地層若干種子的印痕化石。這些種子形狀為橢圓形,頂端尖,有明顯的邊緣,種脊自頂端直達中部,表面的多邊形細胞呈不規則排列,為夾竹桃科種子的典型特徵。通過對現代夾竹桃科種子的形態性狀與該科最新的分子系統樹進行分析,能清楚地發現具有不同形態種子的物種在夾竹桃科五個亞科的分布情況。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在藏北的倫坡拉盆地,我們又發現了一種鯰,還沒命名,正在研究。」近日,在中科院物理所咖啡館舉辦的第46期科學沙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介紹。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演化的故事。
  • 西藏地區曾分布「熱帶雨林」
    西藏地區曾分布「熱帶雨林」揚子晚報訊 (通訊員 盛捷 記者 於丹丹) 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如今高山綿延、氣候乾燥。最近研究卻揭秘了這片神秘高原的「另一副面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近期首次報導了西藏產的琥珀化石,研究表明4000萬年前的西藏中部曾存在一片巨大的「熱帶雨林」。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王賀等人在張海春研究員、李建國研究員和王博研究員的指導下與英國、印度研究人員合作,對西藏倫坡拉盆地丁青組的琥珀、介形蟲和孢粉化石進行了綜合研究。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