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研究顯示
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
重建青藏高原地質歷史新添獨立證據
光明日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齊芳)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但對於它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等問題,科學家們的分歧很大。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通過對特定的魚類化石及其伴生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測青藏高原中部地區在距今約2600萬年至2400萬年前,曾是溫暖溼潤的低地。這一成果為重建青藏高原的地質歷史新添了獨立證據。
西藏始攀鱸及其生境復原圖。吳飛翔供圖
據吳飛翔介紹,他和同事們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晚漸新世(距今約2600萬年至24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攀鱸化石,並將其命名為西藏始攀鱸(Eoanabasthibetana)。這是攀鱸科迄今最早且最原始的化石代表,將這一科的化石記錄前推了約2000多萬年。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始攀鱸標本中觀察到了許多與現生攀鱸相似的特徵。攀鱸今天主要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中西部熱帶地區的河湖邊緣或沼澤水窪等水質不佳,通常呈缺氧狀態的水體裡。作為對這種特別環境的適應,它們鰓腔內演化出了結構如花朵一般的迷鰓,這使攀鱸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而且,由於迷鰓的存在,其「正常的」鰓大大萎縮,以致其水下呼吸遠不能滿足魚體存活所需要的基本氧量,所以攀鱸必須經常將頭伸出水面,吞吐空氣,甚至在雨後離水登岸「行走」,甚至上樹,故得名「攀鱸」。
這種特別的迷鰓也在西藏的始攀鱸標本中被發現了,這說明它們有著相同的生態習性和適應策略,指示了其棲居地的古環境。「這說明西藏始攀鱸很可能生活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當時青藏高原腹地的環境可能與今天南亞、東南亞某些地區的環境相近。」吳飛翔解釋道。
這一推斷也得到了其他古生物學證據的支持。比如,與始攀鱸同層的植物群落(比如棕櫚等)、昆蟲和其他魚類等,同樣都是一些典型的溫暖溼潤環境裡的生物類型,也指示當地的古海拔約為1000米左右,與攀鱸化石研究的結論一致。吳飛翔說:「這樣一個生物群落的存在,說明當時高原內部尚未明顯隆起,也間接說明當時自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的中心地區——今天西藏南側橫亙東西的巨大山脈在當時至少還沒有發育成像今天一樣的規模,尚不足以阻隔南來的熱帶氣流。」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19日 08版)
[責任編輯: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