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攀鱸與同期植物顯示兩千六百萬年前的西藏腹地曾為溫暖溼潤的...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高峻,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約5千萬年前)所導致,然而對於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科學家們的認識分歧很大。關於隆起的時間,有觀點認為高原在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的早期就已經形成,並在漸新世(約3千萬年前)或中中新世(約15百萬年前)達到現在的高度;其他學者則推測高原直到晚中新世(約7百萬年前)甚至更晚的時候才增長到今天的海拔;而其他觀點推定的隆起時間則介於二者之間。關於隆升的模式,人們曾提出整體隆升、階梯狀隆起、幾次隆起與夷平交替等不同的模型。 近年來,主要基於穩定同位素分析而推測古高度的研究十分活躍,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高原隆升模型,如「原西藏高原」(「proto-Tibetan Plateau」)令人印象深刻,這一派觀點認為高原的主體早在4千多萬年前就已經成型了。

  生物,特別是對環境非常敏感的魚類和植物,是最直接而可靠的環境指標:氣候的冷暖乾濕,地勢的高低陡緩,對應著不同的生物面貌。古生物學家將今論古,通過分析和比對古生物和相關現代類群的生物學信息可以復原化石產區的古環境,甚至推定當時的古高度。就高原魚類而言,現生裂腹魚類(屬鯉科)「演變與隆起並進」(ascent with modification)的範例使化石裂腹魚以及與它們相關的鯉科魚類成為反推高原古高度較為有力的依據。先前已知的高原新生代化石魚幾乎全部屬於這一類。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晚漸新世地層中(距今約26-24百萬年前)指示低地暖溼環境的化石攀鱸1a, b, d及其伴生植物,為重建高原的地質歷史新添了獨立證據。

  (與鬥魚、天堂魚等同屬攀鱸亞目)今天主要分布在南和非洲中西部熱帶地區(氣溫1830 ,分布區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最高不到1200米)的河湖邊緣或沼澤水窪,它們偏好淺而安靜且缺氧的水體(溶氧量可低至1mg.L-1 以下,註:大多數魚類的正常生命活動要求4mg.L-1以上)。它們的鰓腔內長有鰓骨特化而成的結構如花朵一般的迷labyrinth organ)(1c)。迷表面覆蓋著呼吸上皮,有著豐富的毛血管,而且不同於其他正常的通過迷鰓的血液由靜脈回流到心髒。憑藉這一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迷鰓結構複雜,擠佔了鰓腔很大的空間,而用於水中呼吸的鰓因此大大萎縮以致於不能滿足魚體存活所需要的氧量,所以攀鱸必須頭伸出水面,吞吐空氣,甚至在雨後爬出水面,登岸「行走」甚至「上樹」。西藏的化石攀 [學名: 西藏始攀鱸(Eoanabas thibetana]是攀鱸科迄今最早且最原始的化石代表,它將本科的化石記錄前推了約2千多萬年。更有趣的是,在始攀鱸的標本中研究人觀察到了,而且迷骨片上穿有孔洞,可知它迷鰓的發育程度更接近於在空氣中呼吸能力最強的亞洲攀鱸。這些特徵說明西藏的化石攀鱸具似於代攀的生理特徵與生態習性,指示著溫暖溼潤的環境,它們所棲息的地方可能是較為局限的水體2。這與今天化石地海拔高(近5000米)、紫外線輻射強、水體低溫(年均溫1.0 )、流而溶氧量高的境截然不同。可自化石攀代至今,高原內部的地理特徵與自然環境必然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一推斷也得到了其他古生物學據的支持。與攀層的植物群落包括典型的喜暖溼環境的葉型大的棕菖蒲以及與浮萍類關係很密切天南星科水生植物。據分析,群落所在地海拔不一千多米。同的某些昆蟲也指示相似的古高度。而其他魚類,例如稍晚的大頭近裂腹魚(原始的裂腹魚類)和與攀鱸同層的張氏春霖魚(化石䰾類),都代表著高原發育初期或者隆起之前的環境,與該文結論一致。這樣一個生物群落的存在,也間接地說明當時自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的中心地區,因此今天西藏南側橫亙東西的巨大山脈在當時至少還沒有發育到像今天一樣的規模,而不足以阻隔南來的熱帶氣流。

  由此可見,根據古生物學證據,尤其是通過大化石所反推的高原隆升歷史,與目前基於地質學、地球物理化學等數據而得出的一些推斷明顯不同。多種證據互相參照可以讓已有的高原隆升模式得到不斷完善和修正。透過藏在巖層中的生命信息,古生物學家們正層層解密高原山河巨變的恢弘歷史,再現天地造化的神奇!

  此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化石發掘專項經費的資助。

  論文連結

 

  1. a. 西藏始攀鱸正模(Eoanabas thibetana)(IVPP V 22782a)照片及其線描圖(b);c. 現生攀鱸的迷鰓;d. 始攀鱸骨骼復原。(吳飛翔供圖)

 

  2. 西藏始攀鱸及其生境復原圖:漸新世晚期(距今約26百萬年前)的西藏腹地曾存在溫暖溼潤的低地,孕育著與今天高原內部完全不同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吳飛翔供圖)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勢高峻,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約5千萬年前)所導致,然而對於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科學家們的認識分歧很大。關於隆起的時間,有觀點認為高原在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的早期就已經形成,並在漸新世(約3千萬年前)或中中新世(約1千5百萬年前)達到現在的高度;其他學者則推測高原直到晚中新世(約7百萬年前)甚至更晚的時候才增長到今天的海拔;而其他觀點推定的隆起時間則介於二者之間。關於隆升的模式,人們曾提出整體隆升、階梯狀隆起、幾次隆起與夷平交替等不同的模型。 近年來,主要基於穩定同位素分析而推測古高度的研究十分活躍,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高原隆升模型,如「原西藏高原」(「proto-Tibetan Plateau」)令人印象深刻,這一派觀點認為高原的主體早在4千多萬年前就已經成型了。
  生物,特別是對環境非常敏感的魚類和植物,是最直接而可靠的環境指標:氣候的冷暖乾濕,地勢的高低陡緩,對應著不同的生物面貌。古生物學家將今論古,通過分析和比對古生物和相關現代類群的生物學信息可以復原化石產區的古環境,甚至推定當時的古高度。就高原魚類而言,現生裂腹魚類(屬鯉科)「演變與隆起並進」(ascent with modification)的範例,使化石裂腹魚以及與它們相關的鯉科魚類成為反推高原古高度較為有力的依據。先前已知的高原新生代化石魚幾乎全部屬於這一類。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晚漸新世地層中(距今約2千6百-2千4百萬年前)指示低地暖溼環境的化石攀鱸(圖1a, b, d)及其伴生植物,為重建高原的地質歷史新添了獨立證據。
  攀鱸(與鬥魚、天堂魚等同屬攀鱸亞目)今天主要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中西部熱帶地區(氣溫18至30 ℃,分布區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最高不到1200米)的河湖邊緣或沼澤水窪,它們偏好淺而安靜且缺氧的水體(溶氧量可低至1mg.L-1 以下,註:大多數魚類的正常生命活動要求4mg.L-1以上)。它們的鰓腔內長有由鰓骨特化而成的結構如花朵一般的迷鰓(labyrinth organ)(圖1c)。迷鰓表面覆蓋著呼吸上皮,有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而且不同於其他正常的鰓,通過迷鰓的血液經由靜脈回流到心臟。憑藉這一器官,攀鱸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迷鰓結構複雜,擠佔了鰓腔很大的空間,而用於水中呼吸的鰓因此大大萎縮以致於不能滿足魚體存活所需要的氧量,所以攀鱸必須經常將頭伸出水面,吞吐空氣,甚至在雨後爬出水面,登岸「行走」甚至「上樹」。西藏的化石攀鱸 [學名: 西藏始攀鱸(Eoanabas thibetana)]是攀鱸科迄今最早且最原始的化石代表,它將本科的化石記錄前推了約2千多萬年。更有趣的是,在始攀鱸的標本中研究人員也觀察到了迷鰓,而且迷鰓骨片上穿有孔洞,可知它迷鰓的發育程度更接近於在空氣中呼吸能力最強的亞洲攀鱸。這些特徵說明西藏的化石攀鱸具有類似於現代攀鱸的生理特徵與生態習性,指示著溫暖溼潤的環境,它們所棲息的地方可能是較為局限的水體(圖2)。這與今天化石產地海拔高(近5000米)、紫外線輻射強、水體低溫(年均溫約−1.0 ℃)、流動性強而溶氧量高的環境截然不同。可見自化石攀鱸的時代至今,高原內部的地理特徵與自然環境必然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這一推斷也得到了其他古生物學證據的支持。與攀鱸同層的植物群落包括典型的喜暖溼環境的葉型碩大的棕櫚、菖蒲以及與浮萍類關係很密切的天南星科水生植物。據分析,群落所在地海拔不過一千多米。同層的某些昆蟲也指示相似的古高度。而其他魚類,例如稍晚的大頭近裂腹魚(原始的裂腹魚類)和與攀鱸同層的張氏春霖魚(化石䰾類),都代表著高原發育初期或者隆起之前的環境,與該文結論一致。這樣一個生物群落的存在,也間接地說明當時自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的中心地區,因此今天西藏南側橫亙東西的巨大山脈在當時至少還沒有發育到像今天一樣的規模,而不足以阻隔南來的熱帶氣流。
  由此可見,根據古生物學證據,尤其是通過大化石所反推的高原隆升歷史,與目前基於地質學、地球物理化學等數據而得出的一些推斷明顯不同。多種證據互相參照可以讓已有的高原隆升模式得到不斷完善和修正。透過藏在巖層中的生命信息,古生物學家們正層層解密高原山河巨變的恢弘歷史,再現天地造化的神奇!
  此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化石發掘專項經費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a. 西藏始攀鱸正模(Eoanabas thibetana)(IVPP V 22782a)照片及其線描圖(b);c. 現生攀鱸的迷鰓;d. 始攀鱸骨骼復原。(吳飛翔供圖)
 
  圖2. 西藏始攀鱸及其生境復原圖:漸新世晚期(距今約2千6百萬年前)的西藏腹地曾存在溫暖溼潤的低地,孕育著與今天高原內部完全不同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吳飛翔供圖)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
    【科技前沿】  研究顯示青藏高原中部地區曾為溫暖溼潤低地重建青藏高原地質歷史新添獨立證據  光明日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齊芳)>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但對於它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等問題,科學家們的分歧很大。
  • 攀鱸「西遊記」:一段歷史生物地理的新敘事—新聞—科學網
    現代攀鱸分布區(藍色)及青藏高原攀鱸化石產地(紅圓)。化石為西藏始攀鱸正模標本,現存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一次,中科院古脊椎所聯合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團隊用現代分子學技術並結合了可靠的化石記錄進行分析,認為攀鱸的這場漫漫徵途也許擁有一段新的敘事。 攀鱸並非從非洲「出走」 2017年,吳飛翔團隊在藏北倫坡拉和尼瑪盆地發現了一些珍貴的化石標本——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攀鱸化石,距今約2600萬年~2400萬年。
  • 高原上發現魚化石?藏北化石「秋獵」收穫頗多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西藏色林錯周圍發現了距今約2600萬年前的棕櫚、攀鱸、臭椿等化石,為復原高原久遠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和古環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為了進一步探知高原隆升過程對生物世界的影響,追溯「演化與隆升並進」的生命故事,復原高原從「暖溼低地到高寒冰原」的滄桑巨變,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考隊員在立秋時節,分多路飛抵林芝與西雙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組匯合,深入藏北高原腹地,由此拉開了2020年西藏化石「秋獵」的序幕。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第二次青藏科考以古植物化石、古土壤和古碳酸鹽巖為對象,通過最新的碳、氧同位素等古高度計方法,重建了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6500萬年以來完整的隆升歷史。」丁林說,青藏高原隆升不是一次完成的,岡底斯山隆升在前,然後喜馬拉雅山才逐漸隆升到現在的高度。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在藏北高原的尼瑪盆地南緣及其以東的倫坡拉盆地,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員先後發現了豐富的魚類化石。其中創建了一個鯉科䰾類化石的新屬新種,被命名為張氏春霖魚,據他們推測生活在晚漸新世時期(2600—2300萬年前)。這種魚接近現代亞洲熱帶的䰾類,應該是一種生活在低海拔溫暖地區的魚類。還有一種被命名為西藏始攀鱸的魚,也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彼時,尼瑪盆地一帶還是溫暖溼潤的低海拔環境。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而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可以認識地質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及其環境變化過程。近10年來,中國科學家通過大量的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發現了棕櫚、攀鱸、水黽等化石類群,種類非常豐富,這些類群在現在的青藏高原中部不復存在。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這一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沙雞為沙雞目鳥類的統稱,包括16個現生物種,儘管其名字聽起來與雞關係緊密,但事實卻與鴿類互為姐妹群,生活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最乾燥和最乾旱的地區(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乾旱帶)。
  • 西藏地區曾分布「熱帶雨林」
    西藏地區曾分布「熱帶雨林」揚子晚報訊 (通訊員 盛捷 記者 於丹丹) 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如今高山綿延、氣候乾燥。最近研究卻揭秘了這片神秘高原的「另一副面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近期首次報導了西藏產的琥珀化石,研究表明4000萬年前的西藏中部曾存在一片巨大的「熱帶雨林」。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王賀等人在張海春研究員、李建國研究員和王博研究員的指導下與英國、印度研究人員合作,對西藏倫坡拉盆地丁青組的琥珀、介形蟲和孢粉化石進行了綜合研究。
  • 西藏札達盆地發現最古老的豹類化石
    Jack Tseng,現於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曉鳴、李強副研究員、劉娟博士及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Graham Slater博士、美國洛杉磯瀝青湖博物館Gary Takeuchi、甘肅省博物館頡光普研究員等人合作發表的題為「喜馬拉雅地區出土的已知最古老的大貓化石並揭示豹類的起源」的研究論文。
  • 遠古時期, 隴原大地溫暖溼潤,森林密布
    約6億年以前,今甘肅所處大部分地區仍為原始海洋所覆蓋,個別地方是露出海面的海島。 距今4.4億年至4億年之間,甘肅古海由於地殼運動逐漸向陸地演變。距今4億年左右,今靜寧永安堡、景泰小營盤水、陽凹山一帶出現了鐮藏、鱗木等蕨類陸上植物,祁連山一帶亦有低矮植被覆蓋。 距今3.74億年至3.6億年,甘肅境內出現了森林、花草,與此同時,各種動物繁衍生息。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老王說隴史」遠古時期,隴原大地溫暖溼潤,森林密布
    【老王說隴史】遠古時期,隴原大地溫暖溼潤,森林密布蘭州市紅古區出土的「中華第一龍」馬門溪龍復原圖遠古時期的甘肅大地約6億年以前,今甘肅所處大部分地區仍為原始海洋所覆蓋,個別地方是露出海面的海島。距今4.4億年至4億年之間,甘肅古海由於地殼運動逐漸向陸地演變。距今4億年左右,今靜寧永安堡、景泰小營盤水、陽凹山一帶出現了鐮藏、鱗木等蕨類陸上植物,祁連山一帶亦有低矮植被覆蓋。
  • 中國科學家推翻達爾文猜想:冰河世紀物種起源於西藏?
    穿越回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他的足跡跟隨著雪豹、北極狐、披毛犀化石,走出西藏,走向地球的各個角落。他尋找化石證據,提出冰期動物走出西藏理論,反轉了達爾文觀點。為什麼選擇古生物專業?圖片中是科學家在波蘭的一個瀝青湖裡發現的披毛犀化石,整個披毛犀都冰凍了,瀝青把它的水分抽乾後成了木乃伊。冰河世紀在距今一萬年前消失了,冰期動物因無法適應越來越溫暖的氣候,多數也絕滅了,或許對一般人而言,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但對科學家來說,他們在思考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冰期動物從哪兒起源?
  • 研究發現:2000多萬年前西藏岡仁波齊盆地海拔不到3000米
    新華社南京1月11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該所研究人員合作,通過植物化石分析,發現西藏岡仁波齊盆地在2000多萬年前海拔尚不足3000米。這一發現為研究青藏高原南部的隆升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那層鵝卵石,只不過是百萬年前的洪水滔天
    從這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講述和揭開和政化石中一些有趣的謎底。和政地區的基本地質情況,和百度描述的很吻合,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形成了南部巖石嶙峋的太子山脈。>太子山沿線偶爾可以見到一些古生代的海洋化石,比如貝類和珊瑚等,證明了在數億年前的遠古時期,和政就是一片溫暖而浩瀚的海洋。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比起此前青藏高原發現棕櫚等大量熱帶植物的化石,此次發現產生的震動不言而喻。
  • 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亮相南京 講述億萬年前的故事
    【解說】近日,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集中亮相南京,講述億萬年前地球上植物生長的故事。  【解說】此次展覽精選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標本館館藏的近80件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年代跨度從四億年前到距今1800萬年前。記者在現場看到,南京花、靜子花、威爾姆遜花和遼寧古果等各色植物化石依次擺放在展櫃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和媒體記者的目光。
  • 古生物化石「萬卷書」記載史前植物大戰殭屍 堪稱世界上最完好的標本
    這叫硅藻土化石,你看有蟲子有植物。」她強調這東西有一千多萬年。我琢磨著,善良的姑娘別被騙了吧?化石怎麼也得是石頭,得有點兒分量,這簡直就像是拿爛牛皮紙壓出來的,我用掰燒餅一半的勁兒,就能把這化石掰開。這硅藻頁巖質地細膩,顏色灰白,微理層極為發育,1釐米厚可達四五十層,許許多多的古生物化石就蘊藏其中,為地質史上的第三紀中新世。顛在手裡,特別像一巴掌拍扁了的法風燒餅。一千多萬年前的山旺一帶是一片湖泊,氣候溼潤,水裡生長著大量的硅藻,陸地上有亞熱帶落葉和常綠闊葉混生林,許多動物棲息其間。隨著硅藻的沉積,植物和動物遺體埋在硅藻土層中,形成了化石。
  • 地球上最好的氣候之一;冬季溫暖溼潤,夏季乾燥少雨的地中海氣候
    (希臘女)(希臘女祭司)(地中海氣候帶孕育出了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希臘文明)其顯著特點是:冬季溫暖溼潤,夏季乾燥少雨。是13種氣候類型中唯一一種雨熱不同期的氣候類型。(藍色為地中海氣候帶地區)(地中海氣候分布廣泛,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頻繁活動,氣候溫和,最冷月氣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少雨,雲量稀少,陽光充足。以下是地中海氣候帶的一些著名城市及特色植物。
  • 西藏最溫暖的地形,是一條人口分布線,城市林立且擁有悠久的歷史
    中國地形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是高原、平原和盆地,眾所周知,西藏的地形以高原為主,人們一提到西藏,就會想到高山氣候的特點,人們不知道的是,西藏也有溫暖的地方,這個溫暖的地方位於山谷地帶,城市都是在這裡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