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
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板塊實際上就是巖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部分的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
那麼板塊的邊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呢?又分為哪幾種呢?
地球科學家以不同板塊邊界類型為基礎來進行板塊的劃分,依據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及其物質的生長消減特徵,將板塊邊界劃分為三種類型:離散型、聚斂型、剪切型。
a.離散型 b.聚斂型 c.剪切型
1.離散型邊界
沿此類邊界,巖石圈發生分裂和擴張,導致地幔物質湧出,產生洋殼和巖石圈地幔,出現巨量的玄武巖堆積、頻繁的淺源地震、廣泛的地塹斷裂活動。
因此,它屬於生長型板塊邊界,如大洋的洋中脊和大陸的裂谷帶。
大洋中脊
2.聚斂型邊界
沿此類邊界,兩個相鄰板塊做相向運動,密度大的板塊俯衝潛沒於密度小的板塊之下。
它屬於消減型板塊邊界。存在兩種表現方式:俯衝聚斂和碰撞聚斂。
(Ⅰ)
俯衝邊界
在俯衝帶及其附近,發生強烈的擠壓變形、地震活動和動力變質。相鄰的大洋與大陸板塊發生疊覆,由於大洋板塊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因而一般是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而消減於地幔之中。這種板塊俯衝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及印度洋東北緣,所以又稱消亡型邊界。
注意
俯衝邊界進一步分為兩類:
島弧—海溝型
指大洋板塊沿海溝俯衝於以海盆相隔的島弧和大陸之下。主要見於西、北太平洋邊緣。
山弧—海溝型
指大洋板塊沿陸緣海溝俯衝於山弧之下。主要見於太平洋東南部的南美大陸邊緣。
(Ⅱ)
碰撞邊界
造山帶是碰撞聚斂邊界。它是兩個大陸板塊的碰撞焊接帶,故又稱縫合帶、碰撞帶。目前均位於大陸內部。
當大洋板塊俯衝殆盡時,與大洋板塊緊密相連的大陸板塊就會在大洋板塊即將消失的邊界處(地縫合線)與邊界上盤的大陸板塊發生強烈碰撞,產生巨大擠壓應力,形成高聳的山脈,如喜馬拉雅-阿爾卑斯造山帶,伴隨強烈的構造變形、巖漿活動、區域動力變質和沉積堆積。
(圖片來源:桔燈勘探)
3.剪切型邊界
即轉換斷層型邊界。沿此類板塊邊界既無板塊的增生,也無板塊的消減,而是相鄰兩個板塊在轉換點之間沿陡立界面的剪切錯動,誘發地震、變形與巖漿作用,它與洋脊相伴。
轉換斷層基本都位於海底,目前在大陸區只有北美板塊西界的聖安德烈斯斷層,代表一個轉換斷層的一段。該斷層走向近南北,主體分布在陸地上,其南延與東太平洋洋脊相連,其北延與戈達洋脊以及胡安·德富卡洋脊相接。
聖安德列斯斷層
參考信息:中國地震局網站、微信訂閱號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舒良樹《普通地質學》
來源:濟震微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