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2020-12-05 四川省地震局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

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板塊實際上就是巖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部分的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

那麼板塊的邊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呢?又分為哪幾種呢?

地球科學家以不同板塊邊界類型為基礎來進行板塊的劃分,依據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及其物質的生長消減特徵,將板塊邊界劃分為三種類型:離散型、聚斂型、剪切型

a.離散型 b.聚斂型 c.剪切型

1.離散型邊界

沿此類邊界,巖石圈發生分裂和擴張,導致地幔物質湧出,產生洋殼和巖石圈地幔,出現巨量的玄武巖堆積、頻繁的淺源地震、廣泛的地塹斷裂活動。

因此,它屬於生長型板塊邊界,如大洋的洋中脊和大陸的裂谷帶

大洋中脊

2.聚斂型邊界

沿此類邊界,兩個相鄰板塊做相向運動,密度大的板塊俯衝潛沒於密度小的板塊之下。

它屬於消減型板塊邊界。存在兩種表現方式:俯衝聚斂和碰撞聚斂

俯衝邊界

在俯衝帶及其附近,發生強烈的擠壓變形、地震活動和動力變質。相鄰的大洋與大陸板塊發生疊覆,由於大洋板塊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因而一般是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而消減於地幔之中。這種板塊俯衝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及印度洋東北緣,所以又稱消亡型邊界

注意

俯衝邊界進一步分為兩類:

島弧—海溝型

指大洋板塊沿海溝俯衝於以海盆相隔的島弧和大陸之下。主要見於西、北太平洋邊緣。

山弧—海溝型

指大洋板塊沿陸緣海溝俯衝於山弧之下。主要見於太平洋東南部的南美大陸邊緣。

(Ⅱ)

碰撞邊界

造山帶是碰撞聚斂邊界。它是兩個大陸板塊的碰撞焊接帶,故又稱縫合帶、碰撞帶。目前均位於大陸內部

當大洋板塊俯衝殆盡時,與大洋板塊緊密相連的大陸板塊就會在大洋板塊即將消失的邊界處(地縫合線)與邊界上盤的大陸板塊發生強烈碰撞,產生巨大擠壓應力,形成高聳的山脈,如喜馬拉雅-阿爾卑斯造山帶,伴隨強烈的構造變形、巖漿活動、區域動力變質和沉積堆積。

(圖片來源:桔燈勘探)

3.剪切型邊界

即轉換斷層型邊界。沿此類板塊邊界既無板塊的增生,也無板塊的消減,而是相鄰兩個板塊在轉換點之間沿陡立界面的剪切錯動,誘發地震、變形與巖漿作用,它與洋脊相伴。

轉換斷層基本都位於海底,目前在大陸區只有北美板塊西界的聖安德烈斯斷層,代表一個轉換斷層的一段。該斷層走向近南北,主體分布在陸地上,其南延與東太平洋洋脊相連,其北延與戈達洋脊以及胡安·德富卡洋脊相接。

聖安德列斯斷層

參考信息:中國地震局網站、微信訂閱號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舒良樹《普通地質學》

來源:濟震微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板塊邊界?
    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討論一下板塊的邊界類型。地球科學家以不同板塊邊界類型為基礎來進行板塊的劃分,依據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及其物質的生長消減特徵,將板塊邊界劃分為三種類型。01分離型板塊邊界又稱建設性邊界(constructive margins),即兩個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地幔對流物質不斷沿邊界湧出並添加到兩側板塊邊緣上,形成新的洋殼。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每一個板塊都「 浮」 在地幔的某些粘性層之上,彼此都能獨立地運動,並相互擠壓、摩擦。板塊運動時,許多動力活動常集中在其周邊。目前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幔對流和海底擴張作用。大陸是板塊的一部分,而且同板塊一齊運動,正如木頭凍結在冰塊中的運動一樣。板塊之間常以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弧、海溝以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特徵為其邊界,該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板塊是運動的。
  • 宇宙的邊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或許這種解釋,最能夠讓人信服!
    雖然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發射了多顆探測器和衛星,但是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還是相當陌生的,因為宇宙並非像我們的地球,白天的時候一片明亮,宇宙裡都處都是黑暗的,我們的速度再快就連太陽系的邊界都很難突破,就更別說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宇宙了,也不知道這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宇宙的邊界又是什麼樣子的?
  • 地球裡面是什麼樣子?
    地球內部是什麼樣子呢?儘管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了月球,但是對我們居住的地球內部卻知之甚少,因為地球表面布滿了堅硬的巖石,誰也無法穿透厚厚的巖石到地心去一探究竟。既然人類無法到達地下,那就想辦法把地下的物質帶到地面上來供科學家研究吧。
  • 皮膚腫瘤是什麼樣子
    核心提示:當我們聽到皮膚腫瘤疾病的時候,從字面上來看我們也知道這是在皮膚上發生的一種疾病,是屬於皮膚細胞增生的一種,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在皮膚裡面或者是皮下組織的新生物,種類是非常多的,那麼皮膚腫瘤是什麼樣子呢?
  • 為什麼「海溝」不是出現在板塊的生長邊界,而是位於消亡邊界呢?
    地球表面的形態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球宏觀地形的最重要學說,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從而塑造了各種地表形態,而板塊的邊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消亡邊界,兩側的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另一類是生長邊界,兩側的板塊相互張裂分離。那麼,你認為「海溝」通常是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還是生長邊界呢?
  • 認識地球 ︱ 板塊邊界多地震
    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英國劍橋大學的麥肯齊等人,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巖石圈,並總結提高對巖石圈的運動和演化的總體規律的認識,形成了新的板塊構造理論
  • 【學法指導】微專題---板塊運動及其邊界類型判斷
    2、板塊邊界類型及其地貌3、各種板塊邊界示意圖生長邊界四、關於板塊學說的相關地理試題1、判斷板塊邊界類型.板塊消亡邊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巖礦D.③附近的海域有島弧鏈 答案:(1)B(2)A方法歸納1----根據地質構造帶名稱和位置判斷板塊邊界類型
  • 不在板塊邊界,印度Riasi斷層活躍,壓力增加
    在科學中,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都是由於板塊之間的運動碰撞形成的,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位於喜馬拉雅山的Riasi斷層的成為一個新的主要地震威脅地區,目前這項研究美國地質學會已經公布。科學研究人員稱,Riasi斷層屬於一個比較「安靜」的斷層,因為Riasi斷層不在我們所謂的板塊邊界上,一般斷層帶引發地震的可能性在板塊邊界範圍最多。所以科學界也沒有給此斷層定義為一個非常危險的斷層。
  • 想像一下,假如地球上各大陸拼在一起,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七大洲都位於巖石圈板塊之上,這些板塊漂浮在熔化的巖漿上,其移動速度和指甲生長的速度一樣,雖然這種運動看似非常緩慢,但慮到地球有45億年的歷史,各大洲已改變了它原有的面貌,有時在強大的碰撞中相互融合,有時彼此解體。大約在2.7億年前,地球成為陸地旅行愛好者的天堂。回到那個時代,人們將有機會徒步走遍整個世界,因為那時的陸地是一塊整體。
  • 臉上有一個白斑-臉部白斑最初期的圖片是什麼樣子
    臉上有一個白斑-臉部白斑最初期的圖片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在生活中,身上會起一些白點,臉上也會長一片一片的白色,有的人就以為是有了白癜風,那麼這會不會是白癜風,臉部白斑最初期的圖片是什麼樣子?臉上有一個白斑可能是白癜風,還可能是其他方面的一些疾病。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2億年後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科學家給出模擬圖,多數人不相信!
    文/行走天涯2億年後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科學家給出模擬圖,多數人不相信!如今人們已經在地球上行走了46億年的時間了,似乎每一天都如流水一般度過,那人類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是否有考慮過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儘管人類很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是顯然短短不過幾十載的時光,又怎麼可能會知道幾千萬年之後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呢?
  • 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教案
    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權威的精神。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三、找出板塊交界地帶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稱和國家名稱及板塊邊界類型把有陸地分布的板塊交界地帶的較有名的地理事物名稱(地名、國名)及邊界類型找出來,以便清晰地分辨板塊交界位置。注意:①板塊相撞形成的島弧或山脈並不在交界線上,往往位於兩個板塊中位置較高、密度較大的那個板塊上。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②邊界類型分消亡和生長兩類,海溝、造山帶是消亡邊界的標誌;海嶺、斷層是生長邊界的標誌。③邊界類型與附近地帶形成的地貌名稱之間的關係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島,張裂生長變谷變洋。
  •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 宇宙的邊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或許這種解釋最讓人信服
    同樣的,人類關於「宇宙有沒有邊界」這個問題的爭論也從未停止,科學家也給出了三個較為認可且統一的答案。宇宙之外還是宇宙宇宙就像俄羅斯套娃似的,是一層一層疊加在一起的,宇宙之間相互套在一起,我們的宇宙之外有一個更大的宇宙包圍,我們的宇宙同樣也包裹著一個更小的宇宙。當我們站在宇宙邊緣時,我們同樣會看到外面有恆星、行星等各類天體和星雲。
  • 板塊運動
    】板塊邊界分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生長邊界板塊以張裂運動為主,往往形成海嶺、裂谷和海洋;板塊消亡邊界以碰撞擠壓為主,往往形成海溝、島弧鏈、海岸山脈。答案:4.C  北冰洋則不屬於板塊張裂形成的,A錯誤;臺灣山脈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B錯誤;海溝和島弧鏈處於板塊消亡邊界,是板塊碰撞形成的,D錯誤;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C正確。
  • 宇宙最深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看到宇宙邊緣嗎?科學家給出猜想
    宇宙最深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看到宇宙邊緣嗎?引言:宇宙一直都是我們想要探索的奧秘,而且在宇宙中有很多奧秘都是人類一直在探索的,就是希望以後人類能夠解開宇宙的奧秘,畢竟人類在宇宙中生存,而宇宙中充滿了危險,如果人類的科技不強大, 那麼很可能會被宇宙毀滅,目前人類能夠探索到的宇宙範圍大約是900多億光年,而且這還不是宇宙的全部直徑,宇宙比我們現在看到的還要大,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目前還不知道,那麼宇宙最深處到底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