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球 ︱ 板塊邊界多地震

2021-02-25 河南防震減災

     

       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英國劍橋大學的麥肯齊等人,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巖石圈,並總結提高對巖石圈的運動和演化的總體規律的認識,形成了新的板塊構造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比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的單元,這些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板塊均包括大陸和海洋,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分界線是海嶺、海溝、大的褶皺山脈和大斷裂帶。每個大的板塊又可以分為許多小的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

      如果把世界地震的分布和全球板塊分布相比較,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0%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是不是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呢?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帶。板塊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方,常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產生的。地球上的海陸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及平原,主要都是地殼板塊運動的結果。

      

      其實對於科學家來說,地球還蘊含了許多奧秘,等待著去探索發現。而地質結構也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解開的問題,每一點小小的發現都會讓我們的科技有著巨大的進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板塊邊界?
    >海底擴張(sea floor spreading)學說所取得的成果,吸取了當時對地球內部巖石圈和軟流圈所獲得的新認識,提出了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學說,被譽為地球科學上的一場革命。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 印度洋地震暗示印澳板塊斷裂
    圖片來源:Keith Koper, University of Utah Seismograph Stations發生在4月11日的兩次震撼印度洋的大地震可能預示著地球表面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根據發表在9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的3篇論文,分裂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地質應力很可能導致了8.6級和8.2級的大地震,並且在之後的6天裡沿著斷層釋放了無數的餘震。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板塊構造說認為地球表層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巖石圈板塊拼合起來的。板塊的塊體很厚,既有大陸地殼,也有大洋地殼,只有個別板塊沒有大陸地殼。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地球板塊運動時造成地震和火山噴發的主要原因點擊進入:網友直擊網易探索整理報導  此次日本發生的特大地震並非偶然,作為一個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家,有多個板塊在其地表下交匯。
  • 解析板塊構造與地震關係,陳運泰院士揭秘地球蓬勃發展活力
    8月17日上午,第十八期院士講堂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做了題為《從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活動 感受地球蓬勃發展的活力——板塊構造與地震》的科普分享演講。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地球表面處於不停歇的變化之中,高山變為大海,沙漠變成綠洲。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他對本刊記者說,「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運動幾個釐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了這次大地震。」  板塊運動又是從哪裡得來這麼大的力量,造成這樣的巨震?萬天豐認為,現在科學還不能完全解釋地震產生的動力源問題,板塊運動學說可以解釋一些現象,但另外一些則不能。「如果科學能完全解答地球構造運動的力源問題,地震預報就可以解決了。」
  • 玩轉地理 | 地球板塊的那些事兒
    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邊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比如山地地形為消亡邊界,海嶺則為生長邊界;2、根據地質災害來判斷。多地震、火山的地區可能為板塊的邊界;3、根據金屬礦產分布來判斷。板塊邊界多礦產資源;4、根據等高(深)線變化來確定位置。板塊邊界處,等值線密集,變化幅度大。
  • 認識地震--從認識地球開始--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認識地球、了解地球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地核與地幔的邊界在2900公裡深處,在此邊界上下,P波速度從每秒13.7公裡,突然降至每秒大約8公裡,低於這個界面,S波不再傳播。  科學家們對地球的核心也有新的認識,認為地核並不是很硬,並且可能還在旋轉。假如地核真的比原來想像得還軟的話,那麼,以往種種關於地核的理論問題也需要重新核實。因為地核離開地面太深,很少有「訊息」傳來,所以我們至今對它了解得很少。
  • 【學法指導】微專題---板塊運動及其邊界類型判斷
    (1)地球巖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分成多個板塊;(4)世界上的地震帶、火山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3、各種板塊邊界示意圖生長邊界.板塊消亡邊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巖礦D.原因:大洋(西南側的南極洲)板塊俯衝到大陸(東北側,或美洲)板塊之下(或答兩側的板塊互相擠壓),導致這裡多火山。(2013海南卷)圖1為某半島地形圖。讀圖,完成下題。
  • 板塊漂移假說2.0:板塊不堅硬 地震源於冷卻變形
    高登的觀點是板塊的冷卻——這使得海洋更深——也會影響它的水平運動,冷卻效應會導致板塊變短和變形。高登與克雷默利用各自的專長密切合作,結果發現這種變形或可以解釋為什麼板塊的某些部分無法完美的符合現代板塊運動的模型,後者是基於海洋中脊的擴散速率。克雷默和高登還顯示預測板塊變形的位置與版塊內發生地震的位置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他們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的支持。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1912年,奧地利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先提出大陸漂移的設想,並在1915年發表的《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中作了論證: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在書中他通過古老地層的拼合、不可能跨越海洋的古老生物化石等來證明這一觀點。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溫州網訊: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驚全球,華夏大地一片哀痛。作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高三學生。  【知識儲備】  一、地震的形成: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 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海平面下80-120英裡處向下延伸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認為他們已回答了一個問題: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昨夜太平洋板塊「震驚」了——兼說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
    動靜不小,都是太平洋大板塊跟周邊的鄰居板塊鬧矛盾搞的。上世紀初,法國人勒皮雄最早提出全球六大板塊時,太平洋板塊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活躍的一塊,這些年來跟鄰居板塊相處並不和諧,火山和地震頻發。來認識一下這個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