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英國劍橋大學的麥肯齊等人,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巖石圈,並總結提高對巖石圈的運動和演化的總體規律的認識,形成了新的板塊構造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比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的單元,這些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板塊均包括大陸和海洋,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分界線是海嶺、海溝、大的褶皺山脈和大斷裂帶。每個大的板塊又可以分為許多小的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
如果把世界地震的分布和全球板塊分布相比較,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0%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是不是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呢?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帶。板塊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方,常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產生的。地球上的海陸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及平原,主要都是地殼板塊運動的結果。
其實對於科學家來說,地球還蘊含了許多奧秘,等待著去探索發現。而地質結構也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解開的問題,每一點小小的發現都會讓我們的科技有著巨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