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日報報導,根據美國內華達大學科學學院的副教授科恩•克雷默(Corné Kreemer)和同事萊斯大學的理察•高登(Richard Gordon)進行的一項研究,組成地球外層的板塊可能並不堅硬,且板塊之間的連接可能也不如我們預想的那麼完美。這項發表在期刊《地質學》上的研究量化了太平洋板塊的變形並挑戰了有關板塊是堅硬的板塊構造範例裡的中央逼近。
利用大規模的數值模擬和世界上最大的GPS數據處理中心、位於裡諾內華達大學的內華達大地測量實驗室的GPS運動,克雷默和高登顯示了地球最外層巖圈的冷卻效應,這導致太平洋板塊的某些部分水平收縮的速率要比其它部分更快,這導致了板塊的變形。
高登的觀點是板塊的冷卻——這使得海洋更深——也會影響它的水平運動,冷卻效應會導致板塊變短和變形。高登與克雷默利用各自的專長密切合作,結果發現這種變形或可以解釋為什麼板塊的某些部分無法完美的符合現代板塊運動的模型,後者是基於海洋中脊的擴散速率。克雷默和高登還顯示預測板塊變形的位置與版塊內發生地震的位置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他們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的支持。
研究結果表明板塊水平的熱收縮是非常顯著的,它可能部分以地震的形式釋放。這兩名研究人員的發現或可能改寫教科書。「這是板塊構造學2.0,它將革命化板塊硬度的概念。」克雷默說道。「我們的研究顯示太平洋板塊會變形,我們將改善板塊構造理論並為板塊中部的地震活動提供一個新的解釋。」
由於冷卻效應大洋板塊將變短,這將導致板塊內部的相對運動。加州沿岸大洋板塊的大洋地殼每年正在以相對太平洋/南極板塊邊界2毫米的速率向南移動。
「聽上去移動量似乎並不大,但考慮到每年我們可以用GPS測量到幾毫米的地殼運動,這一運動不容小覷。不幸的是,太平洋島嶼的所有現存GPS站都位於板塊非常古老的地區,後者預計不會變形。因此需要對板塊較為年輕的部分進行新測量以證實這項研究的預測,這可以通過對遙遠島嶼的測量或者通過洋底的傳感器來實現。」
目前克雷默正在利用GPS速度對地球所有板塊邊界地區的變形進行量化,這些數據很大部分是在內華達大地測量實驗室裡處理的。全球建模的主要目標是將等效應變速率轉化為地震預測地圖。
「由於我們並沒有太平洋板塊合適位置的GPS數據,我們對板塊將如何變形的預測將對針對世界其它地區估計的應變速率進行補充,這些地區的應變速率是可以通過GPS數據進行量化的。」克雷默說道。「最終,我們希望能夠獲得世界各地較為準確的應變速率,使得這一模型不僅可以預測例如裡諾和舊金山等地區的地震,還可以對某些人們認為最不太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