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漂移假說2.0:板塊不堅硬 地震源於冷卻變形

2020-11-25 cnBeta

據科學日報報導,根據美國內華達大學科學學院的副教授科恩•克雷默(Corné Kreemer)和同事萊斯大學的理察•高登(Richard Gordon)進行的一項研究,組成地球外層的板塊可能並不堅硬,且板塊之間的連接可能也不如我們預想的那麼完美。這項發表在期刊《地質學》上的研究量化了太平洋板塊的變形並挑戰了有關板塊是堅硬的板塊構造範例裡的中央逼近。

利用大規模的數值模擬和世界上最大的GPS數據處理中心、位於裡諾內華達大學的內華達大地測量實驗室的GPS運動,克雷默和高登顯示了地球最外層巖圈的冷卻效應,這導致太平洋板塊的某些部分水平收縮的速率要比其它部分更快,這導致了板塊的變形。

高登的觀點是板塊的冷卻——這使得海洋更深——也會影響它的水平運動,冷卻效應會導致板塊變短和變形。高登與克雷默利用各自的專長密切合作,結果發現這種變形或可以解釋為什麼板塊的某些部分無法完美的符合現代板塊運動的模型,後者是基於海洋中脊的擴散速率。克雷默和高登還顯示預測板塊變形的位置與版塊內發生地震的位置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他們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的支持。

研究結果表明板塊水平的熱收縮是非常顯著的,它可能部分以地震的形式釋放。這兩名研究人員的發現或可能改寫教科書。「這是板塊構造學2.0,它將革命化板塊硬度的概念。」克雷默說道。「我們的研究顯示太平洋板塊會變形,我們將改善板塊構造理論並為板塊中部的地震活動提供一個新的解釋。」

由於冷卻效應大洋板塊將變短,這將導致板塊內部的相對運動。加州沿岸大洋板塊的大洋地殼每年正在以相對太平洋/南極板塊邊界2毫米的速率向南移動。

「聽上去移動量似乎並不大,但考慮到每年我們可以用GPS測量到幾毫米的地殼運動,這一運動不容小覷。不幸的是,太平洋島嶼的所有現存GPS站都位於板塊非常古老的地區,後者預計不會變形。因此需要對板塊較為年輕的部分進行新測量以證實這項研究的預測,這可以通過對遙遠島嶼的測量或者通過洋底的傳感器來實現。」

目前克雷默正在利用GPS速度對地球所有板塊邊界地區的變形進行量化,這些數據很大部分是在內華達大地測量實驗室裡處理的。全球建模的主要目標是將等效應變速率轉化為地震預測地圖。

「由於我們並沒有太平洋板塊合適位置的GPS數據,我們對板塊將如何變形的預測將對針對世界其它地區估計的應變速率進行補充,這些地區的應變速率是可以通過GPS數據進行量化的。」克雷默說道。「最終,我們希望能夠獲得世界各地較為準確的應變速率,使得這一模型不僅可以預測例如裡諾和舊金山等地區的地震,還可以對某些人們認為最不太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進行預測。」

相關焦點

  • 日本宣稱千島群島地震系北美板塊彈跳所致
    新華網東京11月16日電(記者錢錚)對於千島群島東側的千島海溝附近15日晚發生的芮氏8.1級強烈地震,日本氣象廳認為,北美板塊向上彈跳是引發本次強震的原因。  氣象廳說,從地震波分析,本次地震是典型的海溝型大地震。千島群島東側的千島海溝附近是地震頻發地帶。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他對本刊記者說,「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運動幾個釐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了這次大地震。」  板塊運動又是從哪裡得來這麼大的力量,造成這樣的巨震?萬天豐認為,現在科學還不能完全解釋地震產生的動力源問題,板塊運動學說可以解釋一些現象,但另外一些則不能。「如果科學能完全解答地球構造運動的力源問題,地震預報就可以解決了。」
  • 全球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示意圖地球的外部部分是一個相對堅硬的層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
  • 印度洋地震暗示印澳板塊斷裂
    圖片來源:Keith Koper, University of Utah Seismograph Stations發生在4月11日的兩次震撼印度洋的大地震可能預示著地球表面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根據發表在9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的3篇論文,分裂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地質應力很可能導致了8.6級和8.2級的大地震,並且在之後的6天裡沿著斷層釋放了無數的餘震。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構造板塊底部部分熔融的三維可視化圖。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巖石圈是地球的外層,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3.假說缺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未能合理地解釋大陸漂移的機制。(2)位于洋底的洋中脊及在其頂部發育的大裂谷產生的新的地殼,是板塊相互張裂的邊界(生長邊界);老地殼隱沒消融或層層堆疊的地方則成為海溝及褶皺山脈,這是板塊相互聚合的邊界(消亡邊界)。(3)板塊運動及其相互作用導致了目前海陸分布格局和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如全球(含洋底)山脈的形成,地震、火山和構造活動等。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什麼是板塊,為什麼地震帶上地震多發,網易探索整理了相關知識為您一一解讀。【網易專題:日本地震】地球表面被劃分為六大板塊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 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離 非洲正被撕裂(圖)
    地震過後,達巴胡裂口加寬了8米地質學家認為非洲板塊與阿拉伯板塊正在分離,地球開始新的「造洋運動」   【搜狐科學消息】據一個國 際科學家小組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繪製大陸板塊移動過程圖。  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家提姆.賴特博士領導的28人小組獲得了英國環境研究委員會250萬英磅資助 ,以研究衣索比亞北部偏遠的阿法爾沙漠中所發生的地震。阿法爾沙漠是非洲和阿拉伯大陸板塊相遇之 處,現在這兩大板塊正在撕裂接合處的地貌。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 板塊運動
    ,但屬於印度洋板塊)③澳大利亞屬於印度洋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紐西蘭是在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地震。2.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是不斷運動著的。3.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答案:1.D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不是地殼,A錯誤;板塊「漂浮」在上地幔的軟流層之上,而非巖石圈之上,B錯誤;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海嶺、裂谷和海洋,C錯誤;板塊碰撞地區火山、地震、活動頻繁,D正確。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當地球地幔的更多內部層變熱時,它們變得不那麼稠密,並且變得更靠近地球表面。在這裡,它們可以冷卻,然後以對流的方式再次向下移動。(這與烤箱中的空氣對流相同。)但是巖石圈不是固體-它有裂縫,將其分解成板塊。因此,地幔中的所有運動都圍繞著構成地球巖石圈的板塊移動,從而將各大洲拉到一起。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 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
  • 火星地震到底怎麼回事?和板塊無關,關鍵在於內部溫度!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探勘地震探測器「火星登陸者」(Mars lander)的第一份官方科學報告剛剛出爐,美國宇航局「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首次探測到了火星真相:這是一個地震活躍的世界!到目前為止,洞察號已經記錄了大約450次火星地震。
  • 地球板塊漂移也曾短暫終止
    科學共同體在經過最初的爭論之後,大多數的研究均支持Wegener的假設,並最終確立了板塊構造學的主要動力源於地球內部產生的熱量的理論。這些名為熱上湧體的熱量以巖漿的形式到達地球表層,正是它們使古大陸分離,並形成了新的海洋。 如今,這一切依然發生在大西洋中脊——在2億年前形成的一座1.5萬公裡長的海下山脈,並最終將美洲與歐洲和非洲分開。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溫州網訊: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驚全球,華夏大地一片哀痛。作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高三學生。  【知識儲備】  一、地震的形成: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日本特大地震成因:板塊擠壓
    由於最後確定為8.8級,這一地震也成為自1901年以來全球開始建立臺網之後,日本近110年以來錄得的最大的一次地震。而在全球範圍內,這次日本地震也排在了第五名。  至於本次地震的成因,高建國稱:「主要還是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不斷擠壓造成的。
  • 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海平面下80-120英裡處向下延伸
    基於該理論,美國研究人員知道地震為什麼會發生,以及為什麼非洲和南美洲可以拼合在一起。同時,地質學家已經掌握到許多民眾未意識到的一些知識,例如:海洋板塊密度大於大陸板塊,海洋板塊總是處於大陸之下。但是板塊構造學者仍然無法回答關於地球系統的一些緊迫的問題,他們不確定大陸是如何形成的,同時,他們也不確定是否大陸變形或者被破壞。直到近期,他們無法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究竟大陸板塊有多深?
  • 板塊運動帶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但如果停止運動會怎麼樣?
    同時也帶來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當那一刻來臨時,我們將告別碳循環,以及不斷重塑的大陸,而這些都是億萬年來生物進化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