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塊構造

2020-12-06 盤活地理
板塊構造示意圖

地球的外部部分是一個相對堅硬的層,稱為巖石圈。

它由地殼(海洋或大陸)和最上層地幔組成。

巖石圈地幔以下是相對塑性的(它可以流動),被稱為軟流圈。

巖石圈地幔和軟流圈地幔在剛性和塑性上的差異是溫度所導致的,前者比後者更冷。

陸地巖石圈通常厚約150公裡,而海洋巖石圈約100公裡厚。(注:此圖片不是按比例繪製的。)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

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

巖石圈存在三種板塊邊界:

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

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

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

↑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

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在地球表面,兩個板塊之間的邊界以深海溝為標誌。在俯衝過程中,下降的板塊上方的融化產生巖漿,該巖漿上升形成火山弧。

沿大陸邊緣的俯衝帶。在這裡,擠壓導致大陸火山弧後面的斷層

上衝板塊的作用就像一臺推土機,從下衝板塊上刮下沉積物,形成一個增生的稜柱體

邊緣海由海平面形成,並在某些火山弧後面擴散

3.轉換邊界:在轉換板塊邊界,一個板塊向側面滑過另一塊板塊,沒有產生新的板塊或舊板塊的俯衝。

該邊界的標誌是一個大斷層,在斷層上發生滑動。轉換邊界連結了大洋中脊的各段。並且有可能穿過大陸巖石圈。

↑只有兩個山脊段之間的斷裂帶段是活動變換故障

↑變形斷層的解釋

在三聯點處,三個板塊邊界相遇。在兩大洲相撞的地方,形成了碰撞帶和山脈。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大陸地殼浮力太大而不能被俯衝。在大陸裂谷,隨著大陸的延伸,並可能一分為二。裂谷的特徵是存在許多斷層。如果一個大陸破裂,就會形成新的洋中脊。

熱點火山可能形成於地幔邊界附近上升的熱點地幔柱之上,在巖心邊界附近上升的熱幔巖羽流上方形成。當板塊在熱點上漂移時,它留下了一連串的死火山。

根據地幔柱模型,夏威夷位於上升的熱地幔柱之上

根據地幔柱模型,熱點軌跡的發展處於漸進階段

相關焦點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也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來地球科學界一直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分歧主要在於是地幔對流驅動的「Bottom up」機制還是板塊本身性質決定的俯衝驅動「Top down」機制(圖1)。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這種層狀巖石圈的起源尚不清楚,可能表明早期地球有一種全球構造模式(板塊而不是羽狀構造)。作者利用在地幔溫度升高(比現在的溫度高150~250攝氏度)情況下,海洋俯衝伴隨弧—陸碰撞的模型來研究地幔龍骨的起源。研究證明,在太古代板塊構造開始後,位於俯衝大洋板塊之下的炙熱、韌性、正浮力的熔融耗盡的亞巖石圈地幔層無法與板塊一起俯衝。
  •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火星也存在與地球類似的板塊構造,火星表面不少地貌特徵與板塊運動有關,火星斷層可能至今仍在運動。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巖石圈》雜誌上。報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特點。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構造板塊底部部分熔融的三維可視化圖。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巖石圈是地球的外層,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
  • 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
    到80年代中期,變質陸殼巖石中柯石英的發現(Chopin, 1984; Smith, 1984)開啟了超高壓變質作用研究的序章,通過對大陸深俯衝過程的細緻刻畫,極大地豐富了板塊構造動力學過程的科學內涵。 近年來,板塊構造在地質歷史上何時啟動和如何演化,逐漸成為地球科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全球範圍內陸殼巖石變質條件的變化有可能反映了板塊構造長期演化的過程。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摘要:來自法國裡昂大學CNRS/ENS實驗室的科學家把地震面波層析成像觀測結果和礦物物理實驗結果相結合,首次在全球尺度下對軟流圈內不同深度處的熔體含量進行了估算。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但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有關地殼運動的奧秘,並且對地殼運動的機制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目前比較盛行的事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形成的一種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溫州網訊: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驚全球,華夏大地一片哀痛。作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高三學生。  【知識儲備】  一、地震的形成: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03-27 22:20:50 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轉換斷層板塊是巖石圈構造的基本自然單位,這種基本單位的邊界和地震活動帶正好吻合,全球90%以上的地震都發生於此,所以地殼是由板塊構成的說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該理論認為,巖石圈的基本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是位於軟流層之上的剛性塊體;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以及俯衝帶與地縫合線;由於地幔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張,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消減;全球被分為歐洲、美洲、非洲、太平洋、大洋洲和南極洲六大板塊,以及若干小版塊;全球地殼構造運動的基本原因,正是這些板塊間的相互作用;板塊的強度很大,板塊的邊緣也是構造運動最為劇烈的地方,主要形變也都發生在其邊緣部分。
  • 解析板塊構造與地震關係,陳運泰院士揭秘地球蓬勃發展活力
    8月17日上午,第十八期院士講堂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做了題為《從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活動 感受地球蓬勃發展的活力——板塊構造與地震》的科普分享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