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外部部分是一個相對堅硬的層,稱為巖石圈。
它由地殼(海洋或大陸)和最上層地幔組成。
巖石圈地幔以下是相對塑性的(它可以流動),被稱為軟流圈。
巖石圈地幔和軟流圈地幔在剛性和塑性上的差異是溫度所導致的,前者比後者更冷。
陸地巖石圈通常厚約150公裡,而海洋巖石圈約100公裡厚。(注:此圖片不是按比例繪製的。)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
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
巖石圈存在三種板塊邊界:
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
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
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
↑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
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在地球表面,兩個板塊之間的邊界以深海溝為標誌。在俯衝過程中,下降的板塊上方的融化產生巖漿,該巖漿上升形成火山弧。
↑沿大陸邊緣的俯衝帶。在這裡,擠壓導致大陸火山弧後面的斷層
↑上衝板塊的作用就像一臺推土機,從下衝板塊上刮下沉積物,形成一個增生的稜柱體
↑邊緣海由海平面形成,並在某些火山弧後面擴散
3.轉換邊界:在轉換板塊邊界,一個板塊向側面滑過另一塊板塊,沒有產生新的板塊或舊板塊的俯衝。
該邊界的標誌是一個大斷層,在斷層上發生滑動。轉換邊界連結了大洋中脊的各段。並且有可能穿過大陸巖石圈。
↑只有兩個山脊段之間的斷裂帶段是活動變換故障

在三聯點處,三個板塊邊界相遇。在兩大洲相撞的地方,形成了碰撞帶和山脈。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大陸地殼浮力太大而不能被俯衝。在大陸裂谷,隨著大陸的延伸,並可能一分為二。裂谷的特徵是存在許多斷層。如果一個大陸破裂,就會形成新的洋中脊。
熱點火山可能形成於地幔邊界附近上升的熱點地幔柱之上,在巖心邊界附近上升的熱幔巖羽流上方形成。當板塊在熱點上漂移時,它留下了一連串的死火山。
↑根據地幔柱模型,夏威夷位於上升的熱地幔柱之上
↑根據地幔柱模型,熱點軌跡的發展處於漸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