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2020-11-26 騰訊網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陳凌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從不同尺度和角度分析討論了「Bottom up」和「Top down」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板塊構造是指地球外殼巖石圈塊體在地球表面的水平運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區別於其他行星的最重要特徵。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也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來地球科學界一直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分歧主要在於是地幔對流驅動的「Bottom up」機制還是板塊本身性質決定的俯衝驅動「Top down」機制(圖1)。對這兩種機制及其在地球動態演化過程中相互作用模式的深入理解、準確評估與判斷,是認識地球整體演化的關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凌研究員等從板塊運動驅動力這一基本問題入手,系統總結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與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相關的運動學、動力學系列研究,從不同時空尺度和動力學演化角度分析討論了兩者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該文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2020年第3期

圖1 板塊運動的「Bottom up」和「Topdown」驅動機制

對於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主要存在兩派觀點。一派是基於「Bottom up」的認識,認為板塊運動受控於板塊之下的地幔對流系統,特別是起源於核幔邊界的地幔柱作用於板塊底部,促使大陸裂解,並驅動板塊運動(圖1左半部分)。這種觀點強調了地幔對流,尤其是地幔柱在驅動板塊運動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地幔柱構造觀點。而「Top down」機制則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主要來源於板塊自身的負浮力,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均受控於板塊的俯衝作用,因此板塊構造又被稱為俯衝構造(圖1右半部分)。

「Top down」是目前地球科學界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根據該觀點,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都取決於地球表面的板塊性質和狀態。其中,大洋板塊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發生俯衝。一方面,俯衝板片密度大於周圍地幔,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因而能夠持續俯衝,並對地表與之相連的板塊產生拖拽作用(slab pull),促使其運動;另一方面,俯衝板片通過與周圍地幔的黏滯耦合作用帶動地幔對流(slab suction),並進一步由對流地幔產生的剪切牽引力帶動上覆板塊運動(圖2)。「Top down」觀點的產生,多來源於顯生宙, 特別是200Ma以來的地質學、地球物理研究證據和板塊重構結果,表明這一時期地球系統以板塊(俯衝)構造為主導。然而地球系統經歷了約45億年的演化,從太古代早期到顯生宙,淺表和深部結構與性質都發生了強烈改變,板塊構造自形成以來也經歷了顯著時間演變。因此,對板塊運動驅動力問題的全面認識必須考慮時間演化。進一步研究表明,板塊構造與地幔柱構造在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是緊密聯繫的,兩者存在不同時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地幔柱構造對板塊運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個別板塊增速、減速與單一地幔柱活動在百萬年時間尺度具有耦合關係;多個板塊內穩定克拉通地區地表隆升、沉積速率與地幔柱相關的巖漿活動在億年時間尺度存在時空相關性;而全球範圍的超大陸聚合、裂解與超級地幔柱活動在二十億年以來的地質歷史時期表現為周期性耦合關係(圖3)。

圖2 板片拖拽力和板片吸力驅動地錶板塊運動示意圖

圖3 地球歷史時期超大陸時間演化與大火成巖省事件概率分布的對比

關於板塊構造與地幔柱構造以及兩者之間相互作用模式的爭論,涉及了對板塊及板塊構造本身的認識和對板塊構造與地球系統關係的認識。因此,未來關於板塊運動驅動力的研究仍需要圍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1) 將地震學、重力、形變等多學科觀測與動力學模擬和實驗相結合,對不同時空尺度的板塊變形進行綜合約束,深入開展板塊流變性質研究,為進一步釐定板塊運動驅動力、理解和認識板塊構造本質提供基礎依據。

(2) 將板塊構造置於地球系統之中,作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淺部與深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構造過程緊密結合,從地球整體角度來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

相關焦點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網絡首發日期:2020-10-10    引用格式: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地質學報.
  • 全球板塊構造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題組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進行了重建,結果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起始前發生了明顯的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誘導俯衝。距今約1億-5300萬年,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向北漂移。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這一假說認為當地幔物質(巖漿)從大洋中脊湧出並冷凝後,新的洋殼產生並向兩側移動擴散,及至海溝島弧一線,便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插於地幔,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從而使洋底地殼在2~3億年間更新一次。基於海底擴張假說的地球橫截面示意圖同時說明了地殼的確是在運動的,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很可能來自於地幔物質的「傳送帶」作用。
  • 美俯衝帶地幔正移動 速度比地殼運動快20-30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據資料記錄顯示,美國阿拉斯加州俯衝帶經常發生巨大地震和海嘯。近日,由美國科學家開發的阿拉斯加州俯衝帶3D模型揭示出了一個驚人發現:阿拉斯加州俯衝帶地幔正在以地殼20-30倍的速度快速移動。而且這塊地幔並沒有隨著地殼板塊的下沉而運動,而是像打轉的水渦一樣圍繞著向下突進的地殼板塊旋轉。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而這樣的過程也伴隨著地球的板塊構造活動,地殼分裂和大塊頭的巖石,都在重塑星球的同時促進了生命的形成。板塊在發生相互碰撞之後構建了山脈,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溝,地球表面過往的運動和特徵都通過板塊構造得到了圓滿解釋。與此同時,地球也是已知行星中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特徵的行星,這不僅可以幫助地球調節溫度,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地球上的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熔巖噴射是否對其具有推動作用?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圖2是地幔對流和地幔柱示意圖,其矛盾是:如果地幔對流速度快,必然衝斷衝散上升的地幔柱,使得地幔柱均勻散布,難以形成柱狀特徵;而如果地幔對流非常小,運動速度很小的地幔如何能帶動其上面速度較快的板塊漂移呢?因此,所謂的「地幔對流」不可能是大陸板塊運移的動力來源。
  • 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認為大陸地殼運動,是地球自轉力、隕星撞擊力、重力和熱力綜合作用的產物。並從流變學觀點出發,指出上覆剛硬層構造受下伏軟弱層控制,把大陸巖石圈構造分成4個層次:受上地殼底部結晶基底頂界不整合面控制的蓋層構造為薄皮構造;受中地殼塑性層控制的上地殼構造為厚皮構造;受規模較小、分異不充分的異常地幔控制的地殼構造為過渡殼構造(優地幔);受軟流層控制的巖石圈構造為板塊構造。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動力地形是流體力學的一個概念:流體內部運動在表面產生黏性應力;當該表面應力存在非零的垂直分量時,就會導致表面形變,從而形成動力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變化在大尺度均衡作用之外,是否受動力地形影響?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劉麗軍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撰文,介紹地幔動力地形的研究動態。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古老的大陸核心(克拉通)位於地幔「龍骨」之下,即存在大量熔化消耗、具有機械抵抗力、浮力和含金剛石的厚達350公裡的地幔,在超過20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一直與更熱、更緻密的對流地幔隔離。
  • 板塊運動帶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但如果停止運動會怎麼樣?
    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當那一刻來臨時,我們將告別碳循環,以及不斷重塑的大陸,而這些都是億萬年來生物進化的重要驅動力。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生活在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地球的密度、質量和直徑都是最大的。而地殼、地幔和地核,便是我們這個地球的主要內部結構組成部分。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正是由於這項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板塊運動,我們才有了山脈和海洋,可怕的地震,熾熱的火山爆發,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到某個的程度,以致於這個遍布全行星的傳送帶會逐漸停止運轉,在那時候,你就可以告別碳循環了,以及不斷重塑和重組的大陸塊(它們是千百年來進化的主要驅動力。)
  • 地球板塊停止運動有多可怕?比它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更傷
    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板塊至少已經持續運動44億年,它創造了我們的山川和海洋,同時也帶來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地球熱而粘稠的中心及其冰冷堅硬的外殼都是構造板塊爬行(有時是災難性的)運動的原因。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板塊運動的原始驅動力應該是來自於,地球翻轉運動導致的全球性統一的強烈地應力變動,來自於地球翻轉的天然運動。地球翻轉 原始驅動力 地球科學以板塊構造理論為契機經歷了巨大發展之後,又處於一個新的起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巖漿活動 板塊構造不僅塑造了地球的地表形態,還促進了地球外部與內部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