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科學的新時代,東方人綜合思維的優勢,在21世紀將可以大放異彩。新近我們在2014年第4期《前沿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論隕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的關係——大地構造動力學的重要新進展》的論文,把天、地、生等表面上看來互不相關的種種現象,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合理地解析了若干大地構造動力學問題。

  1996年,筆者在獻給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專著《大陸層控構造導論》中,發揮了東方人綜合思維的優勢,創立了大陸層控構造學說。認為大陸地殼運動,是地球自轉力、隕星撞擊力、重力和熱力綜合作用的產物。並從流變學觀點出發,指出上覆剛硬層構造受下伏軟弱層控制,把大陸巖石圈構造分成4個層次:受上地殼底部結晶基底頂界不整合面控制的蓋層構造為薄皮構造;受中地殼塑性層控制的上地殼構造為厚皮構造;受規模較小、分異不充分的異常地幔控制的地殼構造為過渡殼構造(優地幔);受軟流層控制的巖石圈構造為板塊構造。隨後抓住中地殼塑性層在大陸構造演化過程中所起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認為在重力作用下,該層向上控制盆—山系厚皮構造,向下引起異常地幔或軟流層上拱,使其中斷陷盆地厚皮構造演變成優地槽過渡殼構造或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指出發端於中生代以來剛硬單一大洋巖石圈的「板塊構造學說是『登不了陸』的」。時隔7年之後的2003年4月份,美國學術界在網上以白皮書方式公布了「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的新航程」總結性文件,終於承認「大陸地質並不適合於板塊構造模式」,也開始認識到未來應以流變學為核心理論模式去解開大陸構造之謎。

  構造地質學研究分三個層次:幾何學、運動力和動力學。動力學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頂峰。本文主要介紹筆者在大陸層控構造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前述新發表的論文觀點,是如何運用東方人綜合思維方式,研究秦嶺印支造山帶、全球性造山帶和板塊構造誕生的動力學問題的。

  一、秦嶺印支造山帶成因機制

  秦嶺印支造山帶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重要的學術價值,歷來是中國地學界的主攻對象。可是過去囿於就地球論地質的局限性,其成因機制一直懸而未決。

  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其東段大別山發現了轟動一時的榴輝巖、柯石英、金剛石等超高壓變質巖石礦物,更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強烈興趣。不少專家學者就事論事,運用西方人分析思維方式,根據這些礦物形成的溫壓條件,按埋深進行推算,認定這是所在陸殼俯衝到100千米以內深的產物,並作為秦嶺印支造山帶是板塊俯衝造成陸-陸碰撞的確鑿證據;而且陸殼俯衝到該深度之後,又快速返回地表,使其中很不穩定的柯石英不至於產生退變質作用。於是,密度小的陸殼為什麼能夠俯衝入密度大得多的地幔這麼深,俯衝後又是什麼動力通過什麼機制讓這個巨大的陸塊井然有序地折返地表,便成為大家競相研究的熱點課題。甚至為了「揭示板塊匯聚邊緣碰撞造山帶的深部物質組成與結構構造,重塑超高壓變質帶形成與折返機制」,不惜投入數以億元計的巨資,從2001年6月25日到2005年4月18日,在秦嶺印支造山帶東段江蘇東海縣打了一個5158米深的科學鑽。該鑽完成後,除了在俯衝巖板中見到更多的高壓超高壓變質礦物外,並沒有發現板塊俯衝和折返的任何證據。正如筆者在開鑽不久後的2001年9月14日,給中央領導人員的信中所預料的:「除了將獲得中地殼物質和揭示殼內俯衝作用之外,不會有什麼與板塊俯衝有關的成果」。由於他們的思路不對頭,把這個簡潔明了的構造問題,弄成個複雜無比、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的重大科學難題。

  其實這是個動力學問題,而不是個靜力學問題,是隕星逆向撞擊,造成地球自轉速度急劇變慢派生的自南而北強烈經向慣性力作用的產物(後面再作論述)。根據地球物理剖面及其他地質資料得知,南秦嶺斷陷盆地(地槽)上地殼底部,由表殼巖系、花崗質片麻巖和變質基性巖類三套巖石組合構成的3千米至4千米厚的剛硬結晶基底,在印支運動期間,已經斷落到與北秦嶺斷隆山軟弱的中地殼塑性層直接接觸,因而在該經向慣性力作用下,前者便向後者順層俯衝。在俯衝過程中,北秦嶺中地殼塑性物質,在俯衝巖板強烈擠壓和摩擦下選擇性重熔,產生大量花崗巖及其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俯衝巖板也在強烈擠壓力作用下,產生榴輝巖、柯石英、金剛石等超高壓變質巖石礦物。俯衝巖板在俯衝後,也沒有隨即折返地表,而是由於隕星撞擊力來去匆匆,從而使俯衝入北秦嶺斷隆山中地殼塑性層、埋深只有十來千米的俯衝巖板中很不穩定的柯石英,不至於發生退變質作用。爾後到了晚侏羅—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古近紀,大別山地區先後作為北部北西西向曉天—磨子潭上地殼走滑正斷層、東部北北東向郯廬上地殼走滑正斷層南段共同的斷隆山,其上地殼才被高高地抬起。經過長期的剝蝕,該上地殼底部大別群俯衝巖板及其超高壓變質巖石礦物,以及下伏中地殼塑性層物質及其花崗巖,才露出地面,成為變質核雜巖。

  三疊紀後期,地球先後發生了4次隕擊坑直徑40千米至100千米之間的重大隕擊事件。其中距今220±10百萬年、隕擊坑直徑80千米發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和距今212±2百萬年、隕擊坑直徑100千米發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兩次隕擊事件,不僅發生時間跟中三疊世與晚三疊世之間(距今235.0百萬年)和三疊紀與侏羅紀之間(距今208.0百萬年)的兩幕印支運動同步,而且它們逆向撞擊促使地球自轉速度急劇變慢所派生的自南向北經向慣性力和由西到東緯向慣性力方向,也分別與該時期位於北半球的東西向秦嶺向北俯衝的衝疊造山帶和近南北向鄂爾多斯西緣向東仰衝的衝疊造山帶作用力方向一致。

  對秦嶺印支造山帶成因機制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反映了東方人綜合思維與西方人分析思維的差異。

  二、全球性造山運動成因機制

  發生於65百萬年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隕擊坑直徑180千米的巨大隕擊事件,造成該時期發生了全球性的強烈造山運動(距今65百萬年)。該次運動幾乎遍及全中國,被稱為燕山運動最後一幕。在歐洲、西亞和北美,則稱為拉拉米運動或庇里牛斯運動,見於阿爾卑斯山 、庇里牛斯山、高加索、落基山及其他地區的不整合現象。它還導致古地磁倒轉、古火山廣泛爆發、古氣候劇變、恐龍等大量古生物滅絕和中生代與新生代交替(距今65百萬年)。

  許多西方學者運用分析思維方式研究該時期古生物大滅絕原因時,有人強調古氣候變化,有人強調古火山廣泛爆發,有人強調古地磁倒轉,等等,其實這一切都是巨大隕星順向或逆向撞擊派生的產物。

  三、板塊構造誕生成因機制

  三疊紀後期在短短的13百萬年時間內,竟然連續發生了4次重大的隕擊事件,從而不僅在地殼運動史上樹立起一座新的裡程碑,而且還促使地球內部物質發生了重大的物理化學變化,引起三疊紀以前分異不充分、規模較小的異常地幔,快速廣泛地演變成分異充分、規模巨大的軟流層。有了軟流層才有了海底擴張、大洋巖石圈和板塊構造。這就是迄今為止全球沒有發現過一塊前侏羅紀洋殼,以及到了侏羅-白堊紀時期世界各大洋才驟然一起登場取代了原來海水較淺、屬於厚皮構造或過渡殼構造的陸表海的原因。

  西方一些學者通過計算,認為地球平時自轉速度變化派生的經向和緯向慣性力微不足道。這是片面的見解,因為他們算出來的是質點力,而質點力是可以疊加的,疊加起來的體力是足夠強大的。何況隕擊事件導生的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是急劇的,其慣性力更為驚人。上述事實可以為證。

  (作者系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亞洲構造與造山運動
    亞洲與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則是整個地球地殼巨變的根本見證。這裡可以看到系列山脈、有規則可循的各種斷裂帶。這是很多不同時期的造山運動與滄海桑田事件的結果!亞洲構造地形區——歷次造山運動的結果。前一次應當是在3600年前(公元前16世紀-埃及十災),再前一次大約在公元前31世紀-埃及三天黑暗事件,尼羅河更換了方位,地中海是豎著的,也就是希臘神話:亞洲與非洲爭奪歐洲地球事件,歐洲來到亞洲的背上。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樹蛙  李洋  新聞背景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事件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但對於該碰撞事件的碰撞時間和模式至今仍備受爭論。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中,對樹蛙類物種進行了系統進化和詳細的生物地理分析,從生物角度為地質學上板塊撞擊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提供了獨立的新證據。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直到最近,人們才逐漸接受「地球板塊在太陽系內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觀點。然而,2012 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觀察衛星圖像發現,火星也經歷過規模較小的板塊運動。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板塊運動潤滑劑是什麼?和石油有關係嗎?
    地殼運動的潤滑劑不是石油,而是水!一、為什麼會有地震?其實地震的成因很多,比如有構造型地震 、火山地震、誘發地震、塌陷型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這些成因不一,大都根據名詞我們也能了解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當然我們今天就討論佔全球地震90%以上的地震-構造地震!
  • 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應當說,這些小行星撞擊地球,不僅改變了地殼外貌,創造了新的陸地形態,將地球板塊撕裂,而且構造了火山爆發及超級地震能量,還促成了板塊漂移。我一直強調,在地球板塊發生漂移之前,地球就曾經遭遇過兩次巨大天體的撞擊。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形成了巨大的太平洋海盆地形,另一個撞擊地球形成了印度和印度洋。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
    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地震臺站觀測結果揭示板塊構造啟動於20億年前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板塊構造」是20世紀地球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板塊運動導致地球物質能量交換強烈、火山-地震活躍、礦產油氣資源富集、大氣溫度-氧含量適度,是地球維持宜居性的重要動力,也是地球有別於其他行星的關鍵標誌。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陳凌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從不同尺度和角度分析討論了「Bottom up」和「Top down」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 解析板塊構造與地震關係,陳運泰院士揭秘地球蓬勃發展活力
    8月17日上午,第十八期院士講堂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做了題為《從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活動 感受地球蓬勃發展的活力——板塊構造與地震》的科普分享演講。
  • 地球上造山運動長達幾千萬年,月球上只需1分鐘,山比地球上還高
    地球上有很多的山脈,它們形成的時間都長達幾百上幾千萬年,比如喜馬拉雅山,在6000多萬年前,它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之後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衝突擠壓作用,這一帶的海洋開始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如今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千米以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達到了8844.43米,然而這都是6000多萬年中相關地球板塊造山運動的結果
  • 地球歷史上的構造「運動會」
    中元古代初(1800-1700Ma)伸展構造熱事件及其地質標誌,是華北在元古代末期羅迪尼亞超大陸(1000Ma)恢復再造最基本的構造依據之一。  晉寧運動(Jinning movement)  「晉寧運動」是發生於距今約8億年左右的一次強烈的區域性造山運動。
  • 板塊運動帶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但如果停止運動會怎麼樣?
    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板塊至少已經持續運動44億年,它創造了我們的山川和海洋,
  • 「燕山運動」新定義重塑東亞大陸構造演化史
    「燕山運動」是翁文灝先生1927年在東京泛太平洋科學大會上最早命名的,作為陸內造山的典型記錄,「燕山運動」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家對世界地質科學理論貢獻的經典。幾十年來,燕山運動的概念在我國廣泛應用,並在構造運動波及範圍、精細過程與定年和動力學起因等方面不斷發展和進步。但在學界也明顯存在許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
  • 地球板塊停止運動有多可怕?比它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更傷
    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板塊至少已經持續運動44億年,它創造了我們的山川和海洋,同時也帶來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地球構造的形成契機或由昔日地外撞擊觸發
    澳大利亞和美國一地質學家團隊的新研究表明,這一變化開始的契機可能是地外星體撞擊了地球表面。這些結論對系外行星的研究和地球外生命的探尋或有重大意義。為了研究,該國際團隊考慮著眼於地球之外去尋找構造運動的起點。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太平洋板塊記錄了與鄰區板塊相互作用的重要構造事件,大約55 Ma左右開始俯衝到東亞陸緣,導致東亞陸緣短暫的北西-南東向伸展,隨後受印度-歐亞碰撞動力系統和太平洋俯衝動力系統聯合控制,總體處於右行右階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衝後撤等逐漸形成了雙俯衝系統。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最新的理論表明,在板塊構造開始時,雪球地球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一個開裂的地殼造成的。 板塊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同樣的現象引起地震。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正是由於這項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板塊運動,我們才有了山脈和海洋,可怕的地震,熾熱的火山爆發,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到某個的程度,以致於這個遍布全行星的傳送帶會逐漸停止運轉,在那時候,你就可以告別碳循環了,以及不斷重塑和重組的大陸塊(它們是千百年來進化的主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