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與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則是整個地球地殼巨變的根本見證。這裡可以看到系列山脈、有規則可循的各種斷裂帶。這是很多不同時期的造山運動與滄海桑田事件的結果!
亞洲構造地形區
——歷次造山運動的結果。前一次應當是在3600年前(公元前16世紀-埃及十災),再前一次大約在公元前31世紀-埃及三天黑暗事件,尼羅河更換了方位,地中海是豎著的,也就是希臘神話:亞洲與非洲爭奪歐洲地球事件,歐洲來到亞洲的背上。在顓頊帝與共工爭戰時期-東非大裂谷最後成形——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淮南子》。
聖經預言與希臘神話——古代與未來地球方位圖
202 南方大旱與亞洲內陸地震
火星 水星與月亮交會
南方將乾旱缺水
亞細亞內陸地震來臨
科林特埃弗索斯苦難追隨
最後一行是預言亞洲信徒的苦難,這是與以色列國相關的,當然美國推行印太戰略,中國真正的危機必定來臨,這其實就天災人禍一齊爆發了。乾旱饑荒與火災是連體嬰兒,所以我們可以參照唐末、宋末與明末的氣候與戰爭歷史。根據地形構造基礎和地貌特點的差異,亞洲可以劃分為4個地形組合區。
大平原和臺地為主的北部區
主要包括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哈薩克丘陵和土蘭平原。其構造基礎主要為古陸塊和古生代以後伴隨造山運動所形成的較穩定的年輕陸塊。因久經侵蝕堆積,且上升幅度較小,所以高度不大,主要是大平原、低高原及丘陵地貌。
古老臺地為主的南部區
主要包括南部三大半島的阿拉伯臺地、德幹高原、中南半島高原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印度河—恆河平原。其構造基礎為古陸塊及其邊緣的新褶曲山帶的前淵地帶。主要是高原及衝積平原,高度也比較小。
山脈和高原為主的中部區
介於前述兩地形區之間。主要包括安納託利亞高原、亞美尼亞火山高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其構造基礎主要為喜馬拉雅運動所形成的新褶皺山地和山間高原盆地,少數為上升幅度較大的古老高原。本區成陸最新,上升幅度大,所以多具有高大險峻的阿爾卑斯型地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北東向山脈和平原為主的東部區
主要包括走向北東的三條隆起帶山地和三條沉降帶。其構造基礎主要為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褶皺帶。由於久經外力侵蝕和堆積作用,上升幅度不大,所以多低山丘陵,海拔高度不大。最外緣的島弧山帶則具有新褶曲山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