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構造的形成契機或由昔日地外撞擊觸發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不破不立!地球有碰撞才有新生

美國亞利桑那州溫斯洛附近的隕石坑(圖源: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很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又對生命演化有重要影響——甚至可以說決定了地球的可居住性。

故此,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地球表面是何時怎樣由粘稠的熔巖變為堅固的不斷再生的地殼。

儘管地球科學家竭盡所能,這一問題始終是我們星球的未解之謎。澳大利亞和美國一地質學家團隊的新研究表明,這一變化開始的契機可能是地外星體撞擊了地球表面。

這些結論對系外行星的研究和地球外生命的探尋或有重大意義。

為了研究,該國際團隊考慮著眼於地球之外去尋找構造運動的起點。克雷格·奧尼爾兼任位於澳大利亞雪梨的麥考瑞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和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說:「人們都傾向於把地球看作一個獨立的體系,只重視其內部活動。而漸漸地,我們越來越發現太陽系動力學也影響著地球活動。」

太陽星雲分散圖(太陽星雲是太陽和太陽系形成前在宇宙空間由氣體和彌散的固體顆粒組成的星雲)(圖源:usra)

據最為普遍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來看,地球是在約46億年前由太陽星雲中的物質凝聚而成。通過建模研究和對比月球撞擊,太空人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此後億萬年間經歷了無數次巨大的撞擊。

其中最值一提的一次撞擊被認為發生於地球形成約1億年後,地月系統也故此形成(此次撞擊亦稱為:巨型衝擊假說)。時空漫漫,這些撞擊也逐漸消弭,但其痕跡卻以小球體坑床的形式留存下來,小球體即是巖石蒸發濃縮而成的鵝卵石。

南非卡普瓦爾克拉通,巴伯頓綠巖帶的小球體(圖源:Lowe et al., 2014)

研究團隊參考了在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克拉通和南非卡普瓦爾克拉通發現的有小球體坑床的特殊巖層。這些坑床是在大約32億年前——太古代時期(距今40~25億年前)——的一次地外星體強烈撞擊地球時留下的。

有趣的是,地質學上記載的第一個能證明板塊構造的證據也在這一時期。奧尼爾及其團隊決定深挖這一巧合,看看其中是否有什麼聯繫。奧尼爾解釋:「最早期地球的建模研究表明,超巨型衝擊——直徑大於300千米——可能在地幔引起了巨大的熱反常。」

圖源:kickassfacts

奧尼爾團隊說,這樣的衝擊似乎改變了地幔的浮力,致使海洋出現上升流,驅動了板塊。而少量太古代的證據表明,這個時期也有不少小得多的外空來物——直徑小於100千米——碰撞地球。

為了判斷這些撞擊是否足夠巨大、頻繁以引起地球構造運動,奧尼爾團隊雙管齊下。首先,他們運用現存技術追溯中太古代(距今33~29億年前)發生的撞擊事件。接著用數值仿真模擬這些撞擊對地球巖石圈可能產生的熱效應。

他們發現,在中太古代100千米寬的撞擊物就能削弱地殼。這沒什麼可驚訝的,因為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約6550萬年前,致使恐龍滅絕)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隕石也不過70千米寬。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曾經是地球最大的隕石坑(目前發現最大的隕石坑是威爾克斯地隕石坑)(圖源:Sputnik)

假定地球表層在那時已經能發生俯衝作用,奧尼爾團隊的結論是,那麼這種程度的撞擊也足夠削弱地殼了。

據奧尼爾所言,要是當時巖石圈像一件厚大衣緊緊裹住地球,這種撞擊就不值一提了。但在中太古代,溫度降低導致地幔各處厚度不均。如果地幔薄的地方被撞擊,那麼在形成厚度不均的地幔過程中本就導致的浮力差別則會被加劇,從而引發構造運動。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撞擊事件直接導致了地殼構造變化,也大概在這個時期,板塊構造開始了。這些進程今天雖已幾乎殆盡為——碰撞,或較小程度上來說,火山活動,在當時卻劇烈地影響著早期地球的構造體系。通過研究這些進程的影響,我們可以一探究竟,現今可居住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構造斷層線(藍色)和火山活動帶(紅色)(圖源:zmescience)

這些結論將對地球科學和系外行星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地球上的很多重大發展都可以追溯到中太古代,包括光合生物的興起和大氣中最早出現的氧氣。因此,研究古時碰撞及其對陸地演化的影響能幫助我們了解更多地球生命的起源。

同理,研究地球的地質活動是如何開始的能幫我們找到其他宜居星球。

目前為止,發現的絕大部分系外類地行星都是「停滯蓋行星」,它們沒有板塊運動。如果行星是否宜居取決於有沒有一次撞擊能觸發它的板塊運動,那找到宜居行星就指日可待了!

該研究名為「碰撞在太古代地殼構造中的角色」,刊登於科學期刊《地質學》。

作者: sciencealert

FY: %%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儘管這些撞擊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小,但它們留下了以球狀層形式存在的證據——球狀顆粒是由巖石汽化和冷凝形成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不過,我們越來越能夠看到太陽系動力學對研究地球運動的影響。」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恐龍滅絕有幫兇,隕石撞擊加速了萬裡外的火山噴發
    無論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還是地外隕石撞擊,都有可能導致生命大規模滅絕,但它們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嗎?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可能引發了更多的火山活動,特別是Deccan Traps火山大規模噴發。Deccan Traps火山群位於地殼構造板塊的邊緣,是綿延上萬公裡的海底火山山脊。
  • 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撞擊構造|《自然-通訊》
    根據《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 Precise radiometric age establishes Yarrabubba, Western Australia, as Earth’s oldest recognised meteorite impact structure,有證據顯示,澳大利亞西部的亞拉布巴隕石坑或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撞擊構造
  • 研究揭地球最古老撞擊構造:22.29億年前隕石撞擊西澳
    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亞拉布巴隕石坑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撞擊構造之一,但其精確年齡一直未知。1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亞拉布巴隕石坑或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撞擊構造,精確年齡為22.29億年±500萬年,大約為地球年齡(45.5億年)的一半,超過此前紀錄2億多年。
  • 科學家證實月球由大撞擊形成
    > 模擬顯示或為地球與類似行星碰撞所致
  • 彗星撞擊形成薩德伯裡盆地,鎳礦儲量1800萬噸,地標建築大鎳幣
    薩德伯裡撞擊構造(Sudbury Structure)不僅是地球上最大、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撞擊構造之一,還是火成巖成因、礦床地質相關重要科學問題的發源地,發育世界第二大銅鎳硫化物礦床薩德伯裡撞擊構造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是18.49億年前,一個直徑約10-15km的彗星撞擊哥倫比亞超大陸(Columbia Supercontinent)所形成的,薩德伯裡盆地長
  • 月球是由「忒伊亞」火星大的小天體,與地球撞擊形成!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地球是如何獲得月球這顆天然衛星的?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其中有巨大天體撞擊理論,該理論認為月球是由早期地球與一顆名為Theia(忒伊亞)的火星大小巖石天體碰撞而成,並已成為眾多解釋中的領跑者。但關於這是如何發生的細節還不清楚,科學家們仍在努力解釋許多觀察結果。
  • 研究發現:月球外殼大部分區域形成於猛烈撞擊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英媒稱,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月球表面的大片區域是在巨大的撞擊事件中受外力作用形成的。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11日報導,該項研究使用了近50年前從月球帶回的巖石,它將推翻認為那些碰撞只是摧毀了月球表面的部分區域,以及月球外殼形成於巖漿從其內部上升時的觀點。
  • 埃及黃色聖甲蟲寶石百年謎團被解開,由隕石撞擊形成!
    除了它是3300年來惟一一個完好無缺的法老陵墓外,埃及法老圖坦卡門胸前掛飾中央一塊黃色聖甲蟲形狀的寶石,多年來,這種黃色寶石的形成引起科學家的爭議。發現圖坦卡門陵墓的英國考古學家霍華特卡特(Howard Carter)最初認為這寶石是一種常見的石英石。
  • 小行星撞擊地球!面對地外天體威脅人類準備好了嗎?
    話說自嫦娥探月看到月球表面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後,不免引起大家對天外來客造訪地球的擔憂。其實這些坑大部分形成於30億年前。太陽系初步形成之際,各大行星在萬有引力的規則下不斷吸納周邊隕石或小行星,迎接或大或小的隕石雨。在經過數十億徵戰後逐漸統一為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的領域。雖然小隕石的造訪時有發生,但是越大的撞擊體,發生的頻率越來越低。
  • 「奇觀」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十大撞擊坑
    (圖片來源:科學)不管是山丘大小還是山脈大小,隕石撞擊都是太陽系中最具破壞力的力量之一。在地球上,飛行的太空碎片觸發了生物大滅絕,但同樣致命的小行星也可能在地球誕生後不久就提供了生命的種子。小行星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億年。這是已知的10個最大的撞擊坑,從最大到最小。
  • 地球生命來源於地外星球,人類或許不是地球土著
    目前,已經得到認證的星際分子有200種左右,約2/3是由碳、氫、氧等元素組成的有機分子,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機大分子。根據這些證據,科學家推測,地球早期的原始生命或者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可能來自於星際塵埃或者外星球。地球初期前一篇文章講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來源於同一個祖先。
  • 地球生命或來源於地外星球,人類或許不是地球土著!
    目前,已經得到認證的星際分子有200種左右,約2/3是由碳、氫、氧等元素組成的有機分子,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機大分子。根據這些證據,科學家推測,地球早期的原始生命或者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可能來自於星際塵埃或者外星球。地球初期前一篇文章講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來源於同一個祖先。如果生命起源於地外的星際塵埃或者星球,那麼為何沒有其他種類的生命出現呢?
  • 撒哈拉之眼究竟是隕石撞擊,還是火山形成?等了億萬年至今無解!
    起初該地形被認為是由於隕石碰撞所形成的,目前地質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地質結構上升或侵蝕造成的,這種環型外型的形成仍是一個謎團。繞地球軌道才得見其全貌。這個「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北緯:21度07分21.49秒西經:11度23分54.92秒該構造是穹隆構造經深度侵蝕的產物,略呈橢圓,直徑40公裡。
  • 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這些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有的是外表由巨大冰質構成而內為巖石的小行星,也有泥石冰質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彗星。比如,四川盆地、墨西哥灣和地中海、北冰洋、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巨大盆地地形的形成,都是超級彗星撞擊地球的貢獻。
  • 埃及法老的護身符竟是由隕石撞擊形成的?100年的謎團終於揭曉!
    從圖坦卡蒙王陵挖掘出眾多文物中,其中常見的貴重首飾、黃金製品暫且不說,最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批黃色玻璃製品,而這些製品中最矚目的莫過於在法老王圖坦卡蒙胸前所掛的胸飾護身符了,除了製作了護身符外,這些玻璃還製作成了一些黃金匕首刀柄等裝飾品。在現今的我們看來,黃色玻璃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啊。可是如果把背景放在幾千年的古埃及呢?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構造板塊 - 大塊的巖石,分裂地殼,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破裂的蛋殼,在不斷地重塑我們的星球 - 並可能促進生命。這些板塊相互撞擊,建造山脈。它們分開,產生了可以長達數億年的新海洋。他們掠過彼此,引發驚天動地的地震。它們在一個叫做俯衝的過程中相互滑落,深深地滑入行星的內臟並產生將氣體噴射到大氣中的火山。不僅地球活著,它還是生命的載體。
  • 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新近我們在2014年第4期《前沿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論隕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的關係——大地構造動力學的重要新進展》的論文,把天、地、生等表面上看來互不相關的種種現象,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合理地解析了若干大地構造動力學問題。   1996年,筆者在獻給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專著《大陸層控構造導論》中,發揮了東方人綜合思維的優勢,創立了大陸層控構造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