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2021-01-15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地球表面的地形呈雙峰式分布,大陸平均比大洋高5公裡。這個基本的地形特徵可以直觀地用均衡來解釋:長英質大陸地殼厚(~40km)而輕(~2.8g cm−3),鎂鐵質海洋地殼薄(~7km)而重(~3g cm−3)。大陸和大洋內部也存在大規模的地形變化,這也可以歸因於均衡:前者通常是由於地殼的厚度變化,而後者是由於海底的年齡變化。既然地球大多的地形特徵可以用均衡作用來解釋,為什麼我們還要關心動力地形呢?

動力地形是流體力學的一個概念:流體內部運動在表面產生黏性應力;當該表面應力存在非零的垂直分量時,就會導致表面形變,從而形成動力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變化在大尺度均衡作用之外,是否受動力地形影響?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劉麗軍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撰文,介紹地幔動力地形的研究動態。動力地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當時人們首次發現大地水準面在二階球諧波長上具有顯著的高值。那時我們已經知道,這種超長波長的大地水準面高度不能用巖石圈內部密度異常解釋,因為巖石圈的有限剛度不能支撐該空間尺度上的非均衡質量。因此,相應的密度異常必須來自深部地幔(圖1)。Chase(1979)首次將這一重力信號的物質來源歸因於核幔邊界(CMB)上方正密度異常。這一假設,結合最近地震層析成像的結構約束,可能勾勒出如圖1(a)所示的場景,其中高密度的地幔底部物質在CMB附近到達重力均衡。然而,這種靜態的深部地幔結構很快受到許多後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挑戰。


圖1  地球的二階大地水準面成因的兩種看法

(a) 高的大地水準面反映了下地幔底部正密度異常, 這些異常在CMB附近達到均衡(根據Chase (1979)修改); (b) 高的大地水準面是下地幔負密度異常和由此產生的CMB和地表正的動力地形共同作用的結果(Hager 等,1985)20世紀80年代,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開始提供深部地幔地震速度擾動的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南大西洋下方觀察到的二階地震低速區(Dziewonski,1984)與二階大地水準面呈現很好的相關性。這一發現導致了Hager(1985)提出動態地形是形成這種獨特大地水準面模式的主要原因:假設這些下地幔低速結構是熱的和輕的,與Chase(1979)模型中的高密度相反,這些輕熱結構會導致地幔上湧從而形成兩個超級地幔柱,而CMB和地表都會動態地抬升(圖1b);由於該抬升的地表等效於正密度異常,並且其對重力場的影響最大,從而產生高的大地水準面(圖1(b))。從那時起,這一觀點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地球內部演化的理解。現在許多研究者認為這個大地水準面研究是下地幔地球動力學的典型案例。然而,繼Dziewonski (1984)之後的多項地震成像研究表明,這些下地幔底部低速區可能在成因上是更偏成分性的(Masters等,2000)。這意味著這些深部結構的浮力應該沒有原先認為的大。因此,超級地幔柱一詞逐漸被一個更中性的短語大型剪切波低速省(LLSVP)」取代,該短語不再包含具體的密度特性。然而,由於超地幔柱觀點的根深蒂固和LLSVPs密度結構仍存在不確定性,人們對深部地幔對流的本質還沒有形成共識。因此,如果LLSVP不完全是低密度組分,二階大地水準面的起源就變成了一個新問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LLSVP的下半部分是高密度的,其上半部分仍可能是低密度的,從而可以產生正的動力地形並導致高的大地水準面(Liu和Zhong,2016)。從另一個角度看,對動力地形的追溯也源於對地表地形的定量檢驗和試圖發現其與均衡地形的偏差(Flament等,2013)。事實上,板塊構造理論(當今地學的基礎)認為板塊俯衝和地幔對流是常態,因此動力地形的存在不可避免。支持大陸內部存在動力地形的一個顯著例子是北美地形的時間演變,從其西部由白堊紀的內海到目前的高海拔,到北美大陸尺度的流域系統重組,再到陸內和墨西哥灣的沉積中心東向遷移,這些現象都指向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大尺度動力沉降信號。該沉降是由於Farallon塊體在西向移動的大陸下方下沉所致(Liu,2015)。

雖然這種隨時間變化的地形較容易歸因於動態地形,但它在當今瞬時地形中的貢獻卻難以量化。在早期研究中,人們通過計算殘餘地形(實際地形與巖石圈均衡地形的差異)來估計巖石圈以下地幔對流的貢獻(Flament等,2013)。然而,這項工作並不能提供唯一的答案,因為我們對巖石圈密度結構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準確:儘管我們在地殼厚度和密度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巖石圈地幔的密度結構仍然很不清楚。另一方面,巖石圈以下的對流地幔的密度和黏度結構也非常不確定(Hager等,1985YangGurnis2016)。因此,由此產生的地表動力地形存在很大爭議。

相反,大洋巖石圈的密度結構通常被認為比大陸巖石圈更簡單。例如,隨著洋底年齡的增長,海水深度逐漸增加,這通常被認為是大洋巖石圈厚度隨時間增加的均衡結果。然而,80 Ma以上的海底地形相對於冷卻巖石圈的均衡預測出現了系統性的偏差。這一現象通常用另一個經驗模型來描述,該模型假設老的大洋板塊的底部在大約100公裡深度達到恆溫從而停止產生進一步的地表沉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經驗模型背後的物理機制仍然不清楚,其假設的老的大洋板塊底部的恆定溫度並不總是符合地震觀測(Beghein等,2014)。由於大部分的正的動力地形出現在大洋內(Hager等,1985;Liu和Zhong,2016;Yang和Gurnis,2016),這些關於大洋均衡地形懸而未決的問題極大幹擾了人們對動力地形的理解。相應的,關於大洋中動力地形的存在和幅度目前存在很大的爭論。爭論焦點之一是地幔對流引起的長波長(二階)動力地形。殘餘地形的計算總是需要一個參考地形,而從上述的大洋經驗模型導出的殘餘地形顯示其二階模式的振幅很低(0.5 km)(例如,Hoggard等,2016)。但由於該參考模型的物理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這樣得出的殘餘地形的物理意義自然也存在疑問。相比之下,滿足大地水準面約束的地球動力學模型更傾向於太平洋和南大西洋地區存在大振幅(高達2km)長波長的動力地形(如Yang和Gurnis,2016)。一些更近的研究建議,如果允許淺層地幔和巖石圈本身貢獻長波長動力地形,那麼該振幅可以適當折中(0.8~1km)。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模型是否都能與大地水準面約束相匹配。總之,動力地形的存在是板塊構造的自然結果,這意味著地幔中應該存在大規模的對流。儘管存在許多爭論,但是過去幾十年在量化動力地形方面所做的努力為固體地球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知識。這些爭論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模型假設的不同,這是由於巖石圈和下覆地幔的許多不確定動力學參數造成的。如果沒有更多獨立的觀測約束來減少這些自由的模型參數,這些爭論可能將會持續下去。

為了進一步了解動力地形和地幔演化,未來的研究可以著重在量化地幔巖石圈的密度結構,和進一步提高對地幔對流性質(比如黏度和密度)的約束。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關鍵的地幔結構的動力學研究。這些結構不僅包括低速異常體(比如LLSVPs),還包括高速異常體,因為許多高速體也可能代表成分而不是溫度效應。

(詳細信息及參考文獻請見原文)

 

文章出版信息:

Liu L. 2020. The elusive mantle dynamic topography.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3(2): 312-314,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19-9562-x


相關閱讀:

俯衝帶中地幔與地殼組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深部碳循環與大地幔楔地球動力學的聯繫

大洋俯衝帶變質作用、流體行為與巖漿作用

大陸深俯衝的深淺動力學響應 | 封面文章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 封面文章



掃碼關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平臺



欲知詳情,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此前科學家已在更大尺度揭示地殼與地幔、上地幔與下地幔邊界的地形。這些大規模地形的高度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高度相當。但是在小尺度範圍內對上下地幔邊界地形起伏的研究一直是一個挑戰。 本次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玻利維亞1994年發生的8.2級地震數據,首次提供了上下地幔邊界在千米尺度的地形證據。
  • 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
    ↑↑全球海底地形圖。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是地球深部的巖石的環流活動,造成了地表的各種地形構造。由於極高的壓力,地幔中的巖石是幾乎處於液態的流體,且它們處於持續的對流運動當中。大洋中脊以及大陸裂谷(如東非大裂谷),可以理解為是地幔巖石的活動在地殼上「撕裂」開的開口,因此大洋中脊就是地球表面地殼最薄的位置。
  • 搜遍全球尋找地幔柱新證據(圖)
    這次,她尋找的並不是深海動物,而是更深奧更難以捉摸的東西——地球內部上升的熱巖流。  作為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名地球物理學家,Sigloch致力於研究地幔柱。地幔柱的一些特性被認為「供養」了地球上大多數的活火山,能「點燃」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例如,Sigloch正在觀察的現象之一就和6500萬年前印度的一次火山噴發有關,那次火山噴發規模巨大,可能導致恐龍的滅亡。
  •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顯而易見,要解決地殼大陸漂移動力源問題,必須要解決地殼以下地幔流的問題。眾所周知,對於地球內部,國際流行的學說是「地幔對流說」,其要點是洋底裂紋成為地幔對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根溯源,地幔對流說是英國著名地質學家A▪霍姆斯(Holmes Arther,1890—1965)提出來,對口解決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動力源問題(他本人力挺大陸漂移說)。
  • 冰川融化非海岸線上升唯一原因 地幔運動亦影響
    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另一個發現,即該海岸線並不是平的,而是扭曲的,這是地球地幔的推擠運動造成的。  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科學教授大衛-羅利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精確地找到了在間冰期(約300萬年前)哪些冰川融化了。迄今為止,大量證據支持的是格陵蘭、西南極洲和東南極洲冰川,但是最新的海岸線上升意味著東南極洲可能已經融化了一些或根本沒有融化。羅利稱:「這比此前估計的少。」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下地殼中有多少地幔混入?「莫霍面」是否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下地殼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選位:海地鑽探船上直播  亞特蘭蒂斯淺灘位於海水下方約700米深處。「決心號」抵達後,一個巨大的水下電視攝像系統和鑽杆一起,通過船底與海水相連通的月池緩緩放入海底。在燈光的照射下,亞特蘭蒂斯淺灘的神秘面紗被小心翼翼揭開,通過電纜線在船上電視屏幕上直播。
  • 地幔邊界將被打穿 中美等參與(組圖)
    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參加的這次大洋鑽探活動,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整個鑽探計劃分3個航次,本次開展的是首次鑽探。資料圖: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亞特蘭蒂斯淺灘位於海水下方約700米深處。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摘  要板塊構造理論中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並沒有合理的科學解釋。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
  • 「地獄圖集」逆轉時鐘 地幔層析成像重建消失的海洋和高峰
    圖片來源:Fabio Crameri在全球構造板塊交集點,許多洋殼板塊下沉進入地幔,這個連續循環的過程不僅會驅動大陸漂移,還會引發火山活動,形成諸如日本島一樣的島鏈和安第斯山脈一樣的高峰。這些板塊的消失被稱為俯衝,因為它們存在於數億年前,而且有山嶺從側面夾擊,因此很難被重建。「每一天,我們都在失去地球表面的地質信息。」
  • 地殼地幔邊界將被打穿 網友:地球會不會發生大爆炸
    近日有多家媒體報導,多國合作地幔邊界將被打穿,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地球將被鑽取巖芯。這對人們了解地球內部構造非常有幫助。  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參加的這次大洋鑽探活動,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
  • 劉希軍:破解地幔深處的密碼
    劉希軍在野外鑑定巖石樣品好奇心是科學之母,也是人類觀察和認識世界的動力。隨著國際上地幔計劃(UMP)、深海鑽探計劃(DSDP)等的實施,憑藉地幔捕虜體和幔源火山巖所具有的深部信息,地幔地球化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和突破。在同位素地質學研究所屢屢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劉希軍將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地幔同位素地球化學、地幔動力學研究中。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位於地球內部的最深處,人類是無法直接接觸到地幔的。
  • 中美學者發表地質新發現 挑戰「地幔羽」假說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聯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支撐馬裡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刊登。
  • 藍色鑽石:珍稀罕見、身價高昂,還是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寶石之一
    藍色鑽石是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寶石。Shirey等人發表了一篇合著文章《來自地球下地幔的含硼藍色鑽石》,揭示了藍色鑽石的起源——其所含的硼原子可能起源於遠古海洋層。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這有點類似蝙蝠通過回聲定位掌握周圍地形的原理。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
  • 板塊運動的動力
    地幔對流說是解釋大陸漂移動力來源的,板塊構造說承襲了這一看法。早先認為,地幔黏度太大,不能發生對流,因而主張對流只發生在地幔軟流圈之中,屬於淺對流。近20年,全球各地開展的地震層析成像結果表明。剛性俯衝板塊並不只是消減於軟流圈,而是至少可到上下地幔分界(670km),地幔對流可以發生在整個地幔中。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在板塊構造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這趟旅行將為大家呈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地球動力學圖景。它鮮為人知,卻與地球上全部生命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它深達行星之核,橫貫地球半徑,轟裂地表,淌出巖漿洪流。這就是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矗立在地底的宏偉巨杵:地幔柱(Mantle Plume)。▼板塊構造的補完地球「是什麼」早已擺明,但是它是「怎麼動」的呢?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圖2是地幔對流和地幔柱示意圖,其矛盾是:如果地幔對流速度快,必然衝斷衝散上升的地幔柱,使得地幔柱均勻散布,難以形成柱狀特徵;而如果地幔對流非常小,運動速度很小的地幔如何能帶動其上面速度較快的板塊漂移呢?因此,所謂的「地幔對流」不可能是大陸板塊運移的動力來源。
  • 巖漿不是完全來自於上地幔!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小行星撞擊是導致地質發生變化的動力;形成巖石與礦物的巖漿不是完全來自於上地幔,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產生於隕石坑衝擊波層流。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一個多世紀以來,獲取地幔樣品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在報導中指出,朝地幔進發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可與人類登上月球相提並論,利用地幔樣品揭開地幔的「面紗」有望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奧秘、地震的起源、火山噴發等現象,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地幔深處發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