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漿不是完全來自於上地幔!

2020-10-03 金童希瑞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小行星撞擊是導致地質發生變化的動力;形成巖石與礦物的巖漿不是完全來自於上地幔,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產生於隕石坑衝擊波層流。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軸傾斜,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新的地殼及地殼裡的巖石與礦物。

相關焦點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但是,人們卻在穩定板塊的內部,的確發現與預測完全不相符的活躍行為——比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比如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些地質運動,無論在強度和影響效應上,都足以與板塊構造體系下的火山弧、造山帶等經典現象相媲美,完全不是那些可以忽略的誤差選項。
  • (原創)巖漿不是從地幔溢出的
    隕落地質學認為巖漿不是從地幔溢出的。巖漿巖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流聚合形成的;是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矽與其衍生的石英、矽酸鹽等在衝擊波的高溫、高壓下堆積熔融形成了巖漿巖。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地殼會發生極大的彈性變形,所以說巖漿是在中生代的地表形成的;巨大的能量在產生巖漿的同時,原始地表也會被燒結為巖石。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
    地幔結構示意圖科學家對於地震波在地幔中的傳播變化情況進行仔細研究,發現地幔還可以進行分層,一般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上地幔一般深度範圍為地表以下17千米至980千米深處,下地幔的深度範圍為地表以下980千米至2900千米深處。一般地震波在上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要慢於下地幔,其主要原因應該是隨著地球深度的增加,壓力和物質密度增加,從而地震波傳播速度較快。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同位素組成(87Sr/86Sr=0.703 5~0.703 9、εNd=5.21~6.55、εHf=10.00~11.25),接近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虧損端元.這些玄武巖具有中等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206Pb/204Pb=18.37~18.57、207Pb/204Pb=15.52~15.54和208Pb/204Pb=38.24~38.43),在206Pb/204Pb-207Pb/204Pb相關圖上位於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但是,9月1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稱,那些起源最深的鑽石是由另一種來源的碳構成的:一種新發現的、隱藏在地球下地幔中的遠古儲層,比如著名的「希望鑽石」。人們所熟悉的大部分鑽石都來自地表下250千米,「超深」鑽石的起源更深,但最罕見的是在700千米深處的下地幔中形成的鑽石。通常,起源越深的鑽石越大,而且這些最深的、被高度珍視的鑽石在科學上也是無價的,它們提供了一扇了解下地幔的稀有窗口。例如,保存在一些鑽石上的微小瑕疵包含著地質寶藏:地球內部已知的最深形式的水,甚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但是,9月1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稱,那些起源最深的鑽石是由另一種來源的碳構成的:一種新發現的、隱藏在地球下地幔中的遠古儲層,比如著名的「希望鑽石」。這些超深鑽石內部的化學線索表明,地球碳循環的深度有一個之前未知的極限。研究人員說,了解碳循環的這一部分:碳是如何以及在何處進入和離開地球內部的,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氣候在千百年來的變化。
  • 美國斷層冒出氦物質,科學家:來自地幔
    在科學中,美國沿岸的地震斷層十分的多,小地震的規模也是在不斷的增加,根據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位於洛杉磯盆地,驚奇的發現了神秘物質,地幔洩漏的氦氣現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一些比較深的地點顯示出了高水平的氦-3 (氦-3)物質。
  • 劉希軍:破解地幔深處的密碼
    而想要接觸地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地幔巖漿熔化而形成地表的唯一體現——洋殼。現如今,現代大洋洋殼代表現代地幔巖漿熔融的產物,同時,在陸地上還殘留著一些地球上已經消失的古大洋的洋殼殘片,我們把這些古洋殼殘片叫蛇綠巖,這些古洋殼是地球歷史上的古地幔熔融形成,如果對這些古洋殼進行研究,就可以根據不同時代的古洋殼,在時間尺度上研究從地球歷史上的古地幔一直到現代地幔成分的特徵變化規律,來判定其從地幔到現代地幔是如何演化的,地幔的成分是否存在差異,其地幔的動力學機制是如何演變的
  • 科學家探究構造板塊內巖漿來源
    一項研究發現,在構造板塊內的火山地點的巖漿很可能起源於上地幔的熾熱的層,而非來源於地球核心的狹窄的上升地幔柱。
  • 構造背景對Ni和Cu元素在地幔部分熔融過程中分配行為的控制作用
    最初人們認為其形成於裂谷環境,而後研究表明其形成於幔源鎂鐵-超鎂鐵質巖漿中不混溶硫化物液滴的熔離和匯聚作用,多與地幔柱作用及相關的大火成巖省事件有關。近年來,伴隨著中亞造山帶中一系列小巖體型巖漿銅鎳礦的相繼發現,銅鎳礦與構造背景間的內在聯繫日益模糊。幔源巖漿應該具有怎樣的屬性才能更有利於形成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或者說,地幔部分熔融在巖漿銅鎳礦床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 中美學者發表地質新發現 挑戰「地幔羽」假說
    論文聚焦西南印度洋底一段綿延3100公裡長的隆起地表,通過洋底實際密集採樣,發現廣泛分布於這一隆起地表的,並非人們通常認為的因高溫導致火山巖漿湧出而形成的玄武巖,而是代表地幔的橄欖巖。這一研究成果由此對40多年前外國學者提出並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何謂「地幔羽」假說?
  • 巖漿「傳送帶」引發了地球上最長的超級火山爆發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一個地下的巖漿「傳送帶」,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一直推到地球表面,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長的超級火山噴發的原因。它被稱為大火成巖省或唇,是巖漿和熔巖廣泛聚集的地方。科學家們可以用這些嘴唇追溯火山活動的歷史。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地質學家蔣強(音)說:「由於大量滅絕、快速的氣候擾動和礦床形成與大量火山巖的大量聚集有關,科學家們對這些火山巖的大量聚集非常感興趣。」
  • 地球表面火山噴發時的「巖漿」,是怎麼形成的?
    巖漿是指含有揮發成分的高溫黏稠的主要成分為矽酸鹽的熔融物質,巖漿來自於地表以下,我們可能會認為巖漿是不是來自於地球的外核,因為地球內部結構中,外核是熔融狀的物質。答案是否定的,巖漿並不是來自地下2900千米以下的外核,而是來自於地下大約80至400千米深處的「軟流層」。
  • 地幔深處亮晶晶:含鑽巖石的神秘起源
    從這些巖石上能看出猛烈噴發的痕跡,其化學和礦物成分也有別於地球上其他巖漿巖。尤其是有些金伯利巖包含釐米級大小的稀有礦物晶體,如石榴石、鋯石,以及最著名的金剛石。此外,它們含有異常大量的互不相容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會優先進入由地幔融化而成的巖漿。這些奇異特徵使人們對金伯利巖源的性質及其在地幔中的位置提出了疑問。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最近,中國地球化學家李曙光院士領導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鎂同位素示蹤全球深部碳循環獲得重要進展,發現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將大量的沉積碳酸鹽帶入中國東部上下地幔過渡帶,使中國東部上地幔形成一個巨大的碳庫,且該碳庫第四紀以來處於向大氣釋放大二氧化碳的高峰期。
  • 來自地心的神秘之柱
    它誕生於行星之核,橫衝直撞,轟裂地表,淌出巖漿洪流。這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矗立在地底的宏偉巨杵:地幔柱(Mantle Plume)。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了地球上許多地質現象,如在板塊交界處分布的大多數活火山和地震均是板塊之間的碰撞或拆離導致的。然而,科學家發現穩定板塊的內部仍然發育著的大量的火山、地震等巖漿活動,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是板塊構造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
  • 如果地下火山巖漿全部消失,地球會怎樣?
    我們通常所說的巖漿,指的是蘊藏於上地幔與地殼底部、呈現巖石熔融態的物質,一般通過火山噴發的方式從地球內部釋放出來,才得以被我們認知。據科學家們推測,在地球內核處的溫度高達5500-6000攝氏度,在地幔與地核交界處的溫度可達3500攝氏度,地幔與地殼交界處的溫度也有1000攝氏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處於上地幔與地殼底部交界處的巖石,將會以矽酸鹽為主的巖石熔化狀態呈現出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上地幔與地殼底部的一定交界區域內運動。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驅動板塊運動的動力主要來自其下面的地幔對流運動,為了查明地幔物質的運動規律,在20 世紀70~80 年代眾多地球化學家聚焦到地幔地球化學研究。高溫的深部地幔會向溫度較低的淺部上湧運動,並因減壓而發生部分熔融,從而產生玄武巖漿。這些玄武巖漿噴出地表成為地殼的一部分,它們攜帶了地幔的信息。
  • 最新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 老朋友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1月23日,《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以長篇論文形式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的論文,報導了在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碳酸鹽質巖漿含有大量CO2,也是地球上最富稀土元素的巖漿。張國良與美國加州大學、我國南京大學、德國馬普學會化學所科學家合作,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南海鑽孔巖芯進行了地球化學、同位素化學和礦物學研究,發現了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這對深部碳循環和全球鹼性玄武巖成因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地幔存儲了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碳,地幔中CO2可能對巖漿的最初形成起到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