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2021-02-15 礦業在線

新朋友請按藍字添加關注

 老朋友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1月23日,《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以長篇論文形式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的論文,報導了在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及其向鹼性玄武巖連續轉化的現象。

碳酸鹽質巖漿含有大量CO2,也是地球上最富稀土元素的巖漿。張國良與美國加州大學、我國南京大學、德國馬普學會化學所科學家合作,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南海鑽孔巖芯進行了地球化學、同位素化學和礦物學研究,發現了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這對深部碳循環和全球鹼性玄武巖成因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地幔存儲了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碳,地幔中CO2可能對巖漿的最初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多年來,經典的室內高溫高壓實驗也推斷:在CO2的參與下,地幔中極有可能存在碳酸鹽化的熔體(巖漿),這種熔體可能與鹼性玄武巖成因有某種關聯。然而,長期以來這種熔體一直只存在於實驗室結果,而CO2與地球上巖漿成因的關聯一直神秘莫測。本次研究發現自然界的碳酸鹽質巖漿可以連續轉化成為鹼性玄武巖。

該研究指出:碳酸鹽質巖漿與巖石圈反應過程中,導致巖石圈吸收了大量稀土元素(磷灰石分離效應),並使巖漿脫CO2,最終碳酸鹽質巖漿演化成鹼性玄武巖。

該研究確認地球上真實存在碳酸鹽質巖漿,推斷大洋鹼性海山下部可能存在大規模稀土礦化帶,表明熱和薄的巖石圈有利於地球深部CO2遷出地表,而巖石圈可能是阻止地球深部CO2遷至地表的重要屏障。

以上內容來自《中國科學報》 ,版權歸作者所有。致謝!

猜你喜歡:

最新|無人機於陝西鎮巴發現「心」型天坑

最新|再也不用上谷歌了!中國人自己的高清鳥瞰圖發布!

還可以點擊菜單欄中的「全搜索」找你想看的:


礦物、寶石、地學、礦產文集

請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社區互動-精彩原創、精彩好文

進入礦業在線微社區

請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社區互動-微社區

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號:banyo615

礦業在線QQ群號:273655701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獲得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1月23日,國際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以長篇論文(Articles)形式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第一/通訊作者)的論文:Evolution of carbonated melt to alkali basalt in the South China Sea,報導了在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新華社2月13日報導,通過大洋鑽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鹼性玄武巖。 這是本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新發現。
  • 南海西部首次發現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南海西部首次發現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近日,廣州海洋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研究團隊對南海西部採集的大量地震和多波束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中建南盆地東北部發育了侵入巖漿相關的大型圓丘。這些圓丘一般呈圓形或拉長形,極個別呈不規則形狀,周長在3—26 km之間,高僅數十米到一百多米,因此側壁傾角較小,僅1.46—7.73°,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央坳陷邊界附近2312—2870 m水深處,通常和巖漿火山以及大型海山伴生。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4 星期三
    7、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8、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微液滴受低溫相變觸發的超快速奇異形變現象9、上海有機所等揭示首例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 西班牙完成世界首例間質細胞移植心臟手術
    西班牙完成世界首例間質細胞移植心臟手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4: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馬德裡2月5日電(記者 方長平)西班牙醫生近日成功地為一名67歲男性患者實施了世界首例將間質細胞移植給心臟的手術。
  •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的組成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以熔融鹼金屬碳酸鹽的混合物組成低共熔體系作電解質,以氧化鎳為正極、鎳為負極的一種燃料電池。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的組成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主要是由陽極、陰極、電解質基底和集流板或雙極板構成。
  • 南海西部發現42個海底大圓丘
    」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為中建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義。團隊基於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採集的多道反射地震和多波束數據,對盆地地形、地貌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盆地西北部普遍發育麻坑和衝溝等聚集流體運移相關地貌特徵,而盆地東北部中央坳陷內則發育大型圓丘。圓丘和火山一樣,都可以反映地層巖漿活動;而巖漿活動對於海底油氣資源勘探、金屬礦化、盆地演化過程、全球氣候變化都有重要影響。
  • 碳酸鹽電解質中先進鋰金屬電池的富無機固體電解質界面相
    碳酸鹽電解質中先進鋰金屬電池的富無機固體電解質界面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16:35:35 美國馬裡蘭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Chunsheng Wang團隊設計了一種碳酸鹽電解質中先進鋰金屬電池的富無機固體電解質界面相
  • 在南海西部發現42個海底大圓丘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王月)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為中建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義。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海洋和石油地質學》。研究海底地形對了解盆地內部地層結構和沉積演變過程有重要指示意義。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這是一組由六篇文章組成的 「南海大洋鑽探」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rilling」)專題。南海不是小大西洋世界上研究深海盆形成,基地在大西洋。所謂海盆形成就是指大陸巖石圈破裂,從深部湧出巖漿形成玄武巖的大洋地殼。
  • 中國鑽探發現南海東部次海盆3300萬年前"出生"
    用先進方法為南海海盆精確定年  南海是地球低緯度最大的邊緣海。過去,我們對南海深海盆的基礎研究較弱,對南海的年齡有很大爭議。  IODP349航次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2023)的第一個航次,是中國繼汪品先院士1999年主持的第一次大洋鑽探IODP184航次之後的新十年首航,完成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微生物等多學科測量和分析工作,實質性地推動了對南海深部過程的科學認識。  「通過勘探,我們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巖芯記錄,這些是確定南海年齡的直接證據。」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巖漿的形成1、巖漿形成的基本條件:①源區的巖石,即巖漿發生之前已經存在於地幔或地殼的巖石作為熔融巖漿的母巖; ②足夠的熱能累積; ③時間積累 ④其他因素:地幔或地殼內部由於黏性剪切力的作用也可以導致局部增溫誘發巖漿熔融。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原標題:我國在南海發現新的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 絢麗多彩3000萬年: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目前已完成第一個鑽探站位的工作。在南海北部3770米深的海水下,「決心」號順利鑽取海底1081米深的鑽孔巖芯。在這些巖芯樣品中,船上科學家已尋找到3000萬年前生活在南海的有孔蟲。  3000萬年的漫長歲月,有孔蟲講述了怎樣的南海故事?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廣泛發育的新生代後碰撞巖漿作用(如鉀質-超鉀質巖、埃達克巖、過鋁質流紋巖和淡色花崗巖)和伸展構造(如裂谷、地塹或正斷層、拆離斷層)是這個造山帶最顯著的特徵。然而,該造山帶至今沒有新生代後碰撞A型巖漿巖的報導。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大洋鑽探是深海研究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特別是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矚目。「在大洋鑽探的國際隊伍裡,中國是個新兵,」汪品先說,「但是我們趕在20世紀結束前加入隊伍,近年來在南海深水區實現了4個鑽探航次,使南海一舉成為海底深部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中國也因而成為國際大洋鑽探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
  • 研究證實大部分二輝橄欖巖質火星隕石來自火星表面同一巖漿構造
    本文選擇中科院論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不得修改火星隕石是目前唯一可獲得的火星巖石樣品,其中二輝橄欖巖質類型較為稀少,我國在南極格羅夫山發現的火星隕石GRV 99027是該類隕石中的第4塊樣品,重約9.97克。火星表面分布大量撞擊坑,表明相當古老。但是,二輝橄欖巖質和大部分玄武巖質火星隕石的同位素年齡不到2億年,特別是前者具有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