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03-27 22:20: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弘宇 責任編輯:李弘宇

  中新網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56年前的3月27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也就是地震易發區域。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也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確定,美國這次9.2級大地震是由於板塊碰撞擠壓造成——太平洋板塊向北美板塊俯衝,在阿留申海溝消減帶沉入地幔。

  據「震知卓見」介紹,1964年3月27日,當地時間下午5時36分,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震源深度在地下25-40千米之間,震中距安克雷奇約150千米,破壞面積達13萬平方千米,有感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

  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積的工程設施、建築物的破壞和巨大的次生災害。大規模的冰崩、山崩、地裂、泥石流等,使距震中160千米以內的鐵路、公路、城鎮、村莊均遭受劇烈破壞,還使長近1000千米,寬300千米廣闊區域內的地殼產生形變。

  此次大地震後,阿拉斯加南部的瓦爾迪茲港灣發生大海嘯。最大海嘯發生在半夜,又正值當地海水漲潮之時,在瓦爾迪茲的入海口處,海嘯波高達30多米。海嘯波到達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等地,直至南極,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此次地震還產生砂土液化現象,許多重要的鐵路高架橋因橋樁和橋墩沉陷而毀壞。更有甚者,由於底層砂土流失而發生斷裂。部分鐵路因此停止運行長達半年之久。(完)

相關焦點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注意:海嘯是指海底地震、火山噴發、風暴潮或陡崖崩塌等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淹沒甚至摧毀的災害。  二、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線等。  三、震級和烈度的關係: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可有多個。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典型例題一:讀「亞歐大陸東岸某地區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目前比較盛行的事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形成的一種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而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且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
  •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夏靜/光明日報客戶端 2018-09-15 09:01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解析板塊構造與地震關係,陳運泰院士揭秘地球蓬勃發展活力
    8月17日上午,第十八期院士講堂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做了題為《從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活動 感受地球蓬勃發展的活力——板塊構造與地震》的科普分享演講。
  • 全球最大地震60周年 專家強調加強抗震設防是關鍵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22日是有儀器記錄以來全球震級最大地震——智利9.5級大地震發生6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稱,這次地震創下震級最大、影響範圍最大且最嚴重地震海嘯這兩個世界之最。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南北極的極晝極夜赤道的酷熱難耐地球的演進變遷人類的進化發展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全球化的緊密聯繫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日新月異我們的地球每天都被刻上新痕跡也許我們會讀到許多許多年前的刻痕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1855年,義大利人帕爾米裡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19世紀末,英國人米爾恩證實,地震是一種通過地球傳播的震波,於是,地震觀測發展起來,到1900年,世界上已有13個地震臺。1923年,日本關東地區發生大地震,毀滅了兩個新興的現代化城市——東京與橫濱,這一事件使得歐美發達國家提高了對地震的重視。在此之後,地震科學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逐漸開展起來,地震臺也開始增多。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巍  實習生厲倩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月13日發表報告稱,東海大地震致使日本東部向北美洲方向移動了12英尺(約合3.6米)。稍早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信息,這次強震還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6微秒。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大西洋中脊等斑點標誌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壓力升高時發生地震,這些板塊相互碰撞或滑動。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但是,所有這些運動都超出了偶發的地震或火山噴發的範圍,它推動了地球表面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板塊構造運動推動地球表面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更新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要素。
  • 向東再借500年,西方人依然走不出「板塊構造學說」的洪荒泥潭!
    提起「板塊構造學說」,中外地學界以及對地球演化感興趣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其由西方傳入中國後,幾乎被當作教義而倍加推崇,深信不疑。簡而言之,板塊構造學說的要義就是將全球巖石圈板塊分為六大塊,精準研究每個板塊的動向及相互間邊界的消亡與增生。
  • 美國科學家稱地球板塊構造可能會再次停止移動
    地質學的一項新發現近日對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挑戰,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聲稱,在地球的歷史上,板塊漂移曾至少停頓過一次,而且這種停頓在今後可能會再次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印度洋地震暗示印澳板塊斷裂
    地震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懷疑,印度—澳大利亞板塊或許正在分裂。然而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地球物理學家Matthias Delescluse表示,4月11日的地震代表了這一過程中「最壯觀的例子」。他說,在全世界,「這也是新的板塊邊界形成的最明顯的例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的流行理論,大約1000萬年前,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便開始在內部產生變形。
  • 全球最大地震60周年,紐西蘭近期地震頻發!2020年全球地震活動如何?
    昨天早晨7點53分,Levin東北部發生5.8級地震,震源深度為37公裡。地震之後發生了19次餘震,規模在M4到M2之間不等。而今天12點34分,Levin西北部30公裡再次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32公裡。
  • 最新板塊構造學說或將改寫日後教科書
    網易科技訊6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山巒形成和地震活動都是地球巨大板塊邊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加拿大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古代板塊交界可能仍然深藏在地下深處。儘管已經有幾百萬年歷史,它們仍然能夠影響上方的結構和特性。研究員菲利普•海倫(Philip Heron)稱「這是對板塊基本理論的潛在最重大的改變,」。在這項研究裡,科研人員創造了地球地殼和上層地幔的模型,基於此他們提出了一張「長久的板塊構造地圖」,展示這些古代傷疤可能影響現代的過程。
  • 美國歷史上最強地震,除了破壞還為科學家提供了……
    1964年3月27日當地時間下午5:36(3月28日3:36 UTC),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地震破裂始於地表下約25千米處,其震中位於安克雷奇以東75英裡(120千米)處。地震持續了大約4.5分鐘,是美國歷史上記錄最強烈的地震。它也是有儀器記錄以來的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的M9.5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