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板塊構造學說或將改寫日後教科書

2020-11-26 網易科技


網易科技訊6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山巒形成和地震活動都是地球巨大板塊邊界相互作用的結果。現在,超級計算機模型或可能挑戰這些長久存在的觀念。

加拿大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古代板塊交界可能仍然深藏在地下深處。儘管已經有幾百萬年歷史,它們仍然能夠影響上方的結構和特性。研究員菲利普•海倫(Philip Heron)稱「這是對板塊基本理論的潛在最重大的改變,」。

在這項研究裡,科研人員創造了地球地殼和上層地幔的模型,基於此他們提出了一張「長久的板塊構造地圖」,展示這些古代傷疤可能影響現代的過程。「這是基於我們熟悉的全球板塊地圖,後者被用在小學教科書本上。」 普斯科維克這樣說道。「我們的模型重新定義和展示的是休眠的、隱藏的古代板塊邊界,後者可能是過去活躍板塊活動地點。」研究人員利用了加拿大最強大的電腦創造了一個進化的「視覺地球」。這主要是通過創造地殼和上層地幔的數字模型然後添加「類似傷疤」的異常現象來實現的。「我們建模的範圍為1500千米寬和600千米深,但這些結構的某些部分可能只有兩三千米寬。」

這些模型解釋了地幔可能是壓力下形成山巒和地震活動的主要原因。這與早期觀念背道而馳。相反,他們認為地殼裡較淺的結構被地幔結構所壓倒。「地幔就像地球的熱力發動機,而地殼是上方的蛋殼。」 普斯科維克說。

「我們關注地球上兩大板塊相遇處未被開拓的疆域,大多數大板塊活動發生在板塊邊界,例如大西洋將北美與歐洲分開,」海倫說。「但還有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地震活動和成山過程。」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計算機仿真展示了地幔異常現象是由古代過程所控制的 。這些異常現象將一直隱藏在板塊交界下方,直到它們被再次激活。「對地殼下方地幔的未來探索或將導致進一步的新發現,了解地球是如何運轉的,從而更好的理解過去如何影響我們的地質的。」 海倫說。「板塊活動是所有地質科學的基礎,最終,這些信息將幫助更好的預測地震。」(艾米麗)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作者:艾米麗 責任編輯:李德雄_NT2021

相關焦點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典型例題一:讀「亞歐大陸東岸某地區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注意:海嘯是指海底地震、火山噴發、風暴潮或陡崖崩塌等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淹沒甚至摧毀的災害。  二、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線等。  三、震級和烈度的關係: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可有多個。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目前比較盛行的事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形成的一種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而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且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03-27 22:20:50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 歐亞板塊還是亞歐板塊?
    什麼是板塊?全球有幾大板塊?(「板塊」不禁讓人想起餅乾,能吃嗎?)實際上,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與吃無關)。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了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它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具體引申。
  • 向東再借500年,西方人依然走不出「板塊構造學說」的洪荒泥潭!
    提起「板塊構造學說」,中外地學界以及對地球演化感興趣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其由西方傳入中國後,幾乎被當作教義而倍加推崇,深信不疑。簡而言之,板塊構造學說的要義就是將全球巖石圈板塊分為六大塊,精準研究每個板塊的動向及相互間邊界的消亡與增生。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01   1984年的今天美國科學家證實地球上的大陸是圍著地球緩慢而不間斷地運動著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我們生存的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是一成不變還是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是天然如此還是有著複雜的變化歷史1984年的今天我們得到了一個答案大陸板塊漂移學說得到證實
  • 美國科學家稱地球板塊構造可能會再次停止移動
    地質學的一項新發現近日對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挑戰,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聲稱,在地球的歷史上,板塊漂移曾至少停頓過一次,而且這種停頓在今後可能會再次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不過,由於當時的人們還無法了解地幔情況,所以地幔對流說在無法肯定也無法否定的情況下,也僅僅是作為一個假設而留在霍姆斯自己撰寫的教科書中。而在強大的傳統壓力下,霍姆斯自己也是萬分謹慎,所以在教科書的結尾他又特別申明:此類純屬臆想的概念,特為適應需要而設,在其取得獨立的證據支持之前,不可能有什麼科學價值。所以就這樣,魏格納至死也不知道這個地幔對流。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地球在新遠古代地球氣候極端寒冷的原因。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和奧斯汀分校的最新研究顯示,揭示謎底的線索就藏在地球獨特的巖石圈裡。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海陸的分布與演變的學說,是一種能夠解答包括古氣候、古生物、地質構造、地形等多個領域裡的眾多疑問的理論。1915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後來被人們引申並發展成為「板塊構造學說」,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的主流。  走近奇蹟  很多人看過世界地圖,上面分布著各大洲和海洋,可是德國的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家魏格納在地圖上發現了一個不引人注意的秘密--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海岸線比較相似。  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火星也存在與地球類似的板塊構造,火星表面不少地貌特徵與板塊運動有關,火星斷層可能至今仍在運動。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巖石圈》雜誌上。報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特點。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17日,由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利用新模型獲得了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板塊構造理論創建50年以來,很好地解釋了固體地球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日本的地震等等。該理論假設地球的外殼即地球「巖石圈」被細分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地殼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包圍在我們地球周圍的整個巖石圈。那麼,板塊的漂移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