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稱地球板塊構造可能會再次停止移動

2020-11-24 搜狐網

  地質學的一項新發現近日對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挑戰,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聲稱,在地球的歷史上,板塊漂移曾至少停頓過一次,而且這種停頓在今後可能會再次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地球表層附有堅硬的巖石圈,下面是黏滯性很低的軟流圈,剛性的巖石圈重力均衡地位於塑性軟流圈之上,被許多活動帶如大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地縫合線、大陸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塊體,這些塊體就是所說的板塊。

板塊圍繞著一個旋轉擴張軸可以發生幾千公裡的大規模水平位移,而板塊構造學說的關鍵性理論即是這種位移始終保持緩慢但從未曾停止的狀態。

  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指出,作為板塊邊界的活動構造帶,有裂谷、俯衝帶、碰撞帶這三種類型,而現今大多數俯衝帶位於太平洋盆地。按照推測,3.5億年後西移的美洲大陸碰撞到亞歐大陸,太平洋盆地將會呈現閉合,而屆時地球上大部分的俯衝帶也將同時消失。這一現象將使板塊停止位移直到新的俯衝帶出現,但現在人們對於俯衝帶出現的初始狀態知之甚少。

  科學家同樣出示了地球化學方面的證據,古代火成巖顯示出,約10億年前,火山與俯衝帶的活動曾呈現一段暫停狀態,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失去的熱量比現有機制估測的要少。

  以往的板塊構造說對於板塊構造活動總的輪廓已比較清楚,但關於其動力學作用和成因演化還不十分明確。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提出的這個理論為板塊運動的歷史過程提出了新細節,昭示著板塊構造的簡單模式也許會被放棄,新的構思和學說正隨著新的研究發現而產生。(張夢然)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當然,在這個偏移的過程中,有一些構造板塊可能會消失。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當地球地幔的更多內部層變熱時,它們變得不那麼稠密,並且變得更靠近地球表面。在這裡,它們可以冷卻,然後以對流的方式再次向下移動。(這與烤箱中的空氣對流相同。)但是巖石圈不是固體-它有裂縫,將其分解成板塊。因此,地幔中的所有運動都圍繞著構成地球巖石圈的板塊移動,從而將各大洲拉到一起。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 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
  • 「躁動的地球」地球板塊移動似乎幾十億年以來就沒有停止過!
    上地幔和下地幔皆是由矽酸鹽礦物構成的,雖然超高壓的下地幔和上地幔由相同物質組成,但是結晶構造不同,其密度也不同。由於巨石密度比下地幔的物質小,所以緊挨著其上積存。 據迄今對地球的研究所知,地幔經歷了長時間緩慢的對流。這個對流的表層(整個地殼與軟流圈以上的地幔的頂部)被稱為「板塊」。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03-27 22:20:50 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珠峰每年長高1釐米,板塊構造正在重塑地球,未來地球會成啥樣?
    地球在演化的過程當中,逐漸地適應了生命的存在,並且形成了如今的富饒模樣。地球誕生已經有46億年的時間了,而在46億年的漫長時間長河中,地球發生的改變也很大。甚至在科學家們看來,在2.25億年前,地球上的一些地形特徵,都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了。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山體呈巨型的金字塔狀,高度為8844.3米,這是2005年5月22日中國精確測量珠峰的高度。
  • 板塊一直在移動,到一億年後,地球的板塊或將融為一個地球村
    除了海洋之外,對人類來說,地球中的板塊是很重要的。地球的地圖告訴我們中國居住在亞歐板塊,每一個國家都會居住在一個特定的板塊構造中。如果不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每一個板塊中居住的人類或許就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人類居住,這種隔著板塊和海洋,讓人類不僅在生活方式、外貌特徵、甚至是許多思想都不一致的人最終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只是一種相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國人知道美國人的存在,而並沒有在地理位置上實現融合。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一些專家認為,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測板塊構造什麼時候終結。但科學家們大體上同意這樣的結局終有一天會到來,這將使地球走上一條地質停滯的道路。那麼,當這些主要的行星進程停止時,我們的家園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構造拼圖搞清楚這一點意味著首先要了解板塊構造是如何工作的。地球在45.4億年前誕生於早期太陽系的廢墟中。一旦完全熔化,巖石中形成的熱量和放射性物質就開始逸出。
  • 新研究稱板塊構造在地球形成早期便已開始
    從構造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來看,地球的「活躍度」還是相當高的。比如冰島的辛格韋德利公園,就有一個由兩個構造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山谷。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構造板塊底部部分熔融的三維可視化圖。地球中心的白色球體代表地核。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2020-10-21 14:1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由於板塊的移動和下沉,地球的面貌在它的生命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當科學家們通過模型來解釋,為何地球具有獨一無二的板塊構造時發現,這一切其實都可以歸結於巖石中存在的微小礦物質,我們可以通過它們來了解板塊邊界的演變。儘管有少許跡象表明地球的這種板塊構造特徵,大約在40億年前就已經誕生,但是從我們目前能夠觀察到的完整體系來看,整個地球的板塊覆蓋、撞擊、滑動,乃至俯衝,都是直到三十多億年前才真正建立。
  • 科學家發現不知名的「遺失」地球構造板塊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塊古老的構造板塊,該板塊曾經是加拿大北部下方地殼的一部分。先前已對具有不知名名稱「復活」的盤子的存在進行了理論化。但是,《生命科學》雜誌報導說,在地質學家中,它仍然是一個棘手的話題,許多人都質疑它的存在。不過,現在,新的研究為前者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並將幾座火山的存在歸因於沿其邊界的湍流活動。
  • 14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
  • 地球以外的生命:沒有板塊構造、沒有問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遙遠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們正計劃根據太陽系內的發現尋找非類地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可居住帶、板塊構造等長期存在的觀點。Lenardic說:我們的目標是解決這個問題,新生物特徵是一個系外行星工作坊的產物,聚集了一批科學家。研究小組想要想出一種方法,根據給定的對遙遠行星的觀測結果來分配生命的可能性。
  • 地球板塊停止運動有多可怕?比它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更傷
    那麼,當這些主要的行星活動消失後,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板塊構造的工作原理在我們深入了解板塊停止運動的後果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板塊構造是如何工作的。,從而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時代。上湧的地幔柱有時會出現在大陸板塊之下,這種不斷移動的融化中心將形成火山鏈。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下地幔的溫度足夠高,密度相對小,板塊可以下沉或者移動。不過,地球也在冷卻,總有一天下地幔會冷卻到板塊無法再下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