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動的地球」地球板塊移動似乎幾十億年以來就沒有停止過!

2020-11-25 騰訊網

地球的內部結構大多被比喻為「煮熟了的雞蛋」。中心蛋黃部分稱為「核」,周圍的蛋白稱為「地幔」,蛋殼則稱為「地殼」。

日本列島、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部地下橫臥著一塊綿延長1000千米、寬約1000千米、厚100千米的巨大冰冷巖石,如果把地球喻為煮熟的雞蛋,那麼這塊巨石只不過是蛋白中的一塊小石子而已。

這塊疙瘩被稱為「巨石」,其意為它出自巨大的巖石圈,在小笠海溝等沉入地下的太平洋板塊中,暫時寄存在地下600~700千米的地方。

積存在地下660千米的板塊

實際上,地球的結構是很複雜的,核分為外核與內核,地幔分上下地幔。核是由以鐵為主的金屬構成,地幔和地殼則由巖石構成。其中,地幔約佔地球體積的80%。

寄存那塊巨石的地下600~700千米的深度相當於上地幔與下地幔的邊界附近。上地幔和下地幔皆是由矽酸鹽礦物構成的,雖然超高壓的下地幔和上地幔由相同物質組成,但是結晶構造不同,其密度也不同。由於巨石密度比下地幔的物質小,所以緊挨著其上積存。

據迄今對地球的研究所知,地幔經歷了長時間緩慢的對流。這個對流的表層(整個地殼與軟流圈以上的地幔的頂部)被稱為「板塊」。

地球的表層分成十幾個板塊,各個板塊在不同地方或是碰撞或是分離或是彼此交錯。在板塊碰撞的地方,便會構成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或日本海溝那樣的深溝。

海溝是板塊鑽入地球深部而形成的。例如太平洋的情形,南美海面過來的太平洋板塊與載著歐亞大陸的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後潛入其下面。這個潛入的板塊被稱為板片,很多情形是它會積存在上地幔與下地幔的交界處而變成「巨石」(意指停滯的「不流動板塊」)。

印尼地下有最大級生物巨石

20世紀80年代起科學家根據室內實驗的結果就提出了巨石的存在的觀點。到了90年代,科學家使用地震波勘探地球內部三維結構的新方法,確認了其存在。地震波的傳導速度,會隨著物質固體或流體以及溫度和壓力的高低而不同,利用這個性質勘探地球內部,現已確認日本列島的地下,以及印尼、南太平洋的湯加、南美、中美等地下均有巨石存在。

其中最大的是印尼地下的巨石。來自東北的菲律賓海板塊,鑽入來自西南的印度板塊之下,這兩個板塊合在一起構成巨大的巨石。只有當板塊鑽入,巨石才逐漸變大,而一旦達到某種程度,就會與地表的板塊一起被扭斷、塌落。通過計算機模擬,人們成功地模擬出了巨石的成長形態。

另一方面,被扭斷的巨石經過1000萬年左右的時間,已積存在深2900千米的地幔底部,緊挨著地核上面。實際上,通過震波勘探發現,在亞洲下面的地核上同樣積存著「巨石的殘骸」,這意味著過去有巨石塌落過。

巨石塌落改變板塊移動的方向

專家指出,巨石的塌落有可能引起全球規模的異變。考慮到板塊移動的原動力是鑽入地下深處板塊的自身重量,我們設想板塊是鋪在桌子上的臺布,如果臺布比桌面還大,且一邊垂於桌外,因其自身的重量會拽拉留在桌上的臺布,不久整塊臺布就會從桌子上滑落。如果剪掉從桌子上垂掛下來的部分,桌布就不會落下。所謂「剪掉垂掛下來的部分」是指巨石塌落。

太平洋板塊垂掛下來的地方不只一處。日本海溝、小笠原海溝、湯加海溝、阿留申海溝等,都有巨石在那裡垂掛著,印尼地下與東亞地下的巨石特別大,太平洋板塊像是被這塊巨石拽著似的,從東向西運動。

假如現在東亞的巨石塌落,它會變成什麼樣呢?

決定太平洋板塊移動方向的巨石力平衡遭破壞,結果會改變板塊的移動方向。實際上,這並不是假設而是真實的存在。模擬實驗結果指出,距今5000萬-4000萬年前,所謂新生代始新世前期,在亞洲地下的巨石有可能會塌落到地幔。由地震波勘探發現的這塊滑落巨石是停留在核上的殘骸。而在太平洋發現的一個在始新世前期改變板塊移動方向的證據,是天皇海嶺綿延到夏威夷群島的海底山脈。

這與那裡的熱源有密切關係,通過從地幔深處上升的高溫熱源引起火山的活動。由於這種火山是在移動板塊上製造的,故之後即與板塊一起移動。另一方面,熱源固定在地幔深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火山偏離熱點並切斷了巖漿的供應源而變成死火山,接著在熱源上又製造新的火山。

這個過程的周而復始,便構成了日後人們所看到的由超過20個海山構成的天皇海嶺與夏威夷群島。但是,這個天皇海嶺與夏威夷群島不是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相對於古代製造的天皇海嶺——幾乎呈南北走向,而比較新的夏威夷群島則是從東南偏東向西北偏西排列。

如果板塊的移動與現在一樣,從東往西呈一定的方向,則海山理應排成一條直線。不排成一條直線,就意味著板塊前進方向在途中起變化,其轉折點是在5000萬-4000萬年前。

海溝或火山帶重新製造

所謂「改變板塊移動方向」,意味著涉及板塊運動的地形或地質活動發生了變化。由於板塊沉入易使上地幔鬆動,從而產生巖漿。例如日本火山就是由這樣的巖漿構成。

始新世前期,太平洋板塊由向北改成向西。結果誕生了馬裡亞納、湯加等海溝,並在其上形成許多火山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等。如果將來再次改變太平洋板塊的移動方向,估計現有的某海溝很可能就消失了,於是日本列島的火山斷了巖漿供給源,其活動隨之減弱。

2006年,日本拍攝的電影《日本沉沒》,說的是巨石塌落到地球深處,因而引起日本沉沒。這當然是假設。事實上,即使巨石塌落,日本也不會沉沒。但是,如果板塊伴隨巨石的塌落而沉入的話,那麼,日本列島的火山活動會減弱,不久便會停止。由於日本是在巖漿的熱隆起的地幔之上,現在火山不活動了,日後或許會慢慢地沉入也未可知。

北極圈曾有熱帶林

在地球內部有巨石塌落的始新世前期,地球表層的環境有什麼大的不同呢?據迄今對地質或古生物的研究可知,所謂始新世前期時代是全球規模的溫暖氣候,在北極圈有熱帶林,另外,哺乳類動物發生多樣性變化。巨石的塌落與這些變化有關係嗎?

在引起崩落的5000萬-4000萬年前,地球北極圈是亞熱帶雨林。調查加拿大阿克賽爾海伯格島始新世前期的底層時,確認有裸子植物水杉或水松的化石林。眾所周知,水杉或水松是喜亞熱帶溼地的樹木。在北極圈大量發現那種化石,說明當時全球的氣溫較高。也有計算機模擬數據表明,當時北極圈冬天的氣溫達到18℃。

另一方面,這個時代的動物是以哺乳類為主角。專家指出,始新世前期是出現至今還生存的許多哺乳類的時代。從化石中知道,655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只有幾種哺乳類動物存活於世上,但一到始新世哺乳類就增加到比現在還多30種左右的規模。

始新世前期曾出現現代哺乳類動物,關於它的原因,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假說。或許這與地球的環境變化如巨石塌落有關,但在年代上還有差距。按2016年的地質年表,哺乳類的初選是與始新世一起開始的,即5500萬年前,這與巨石塌落的計算機模擬結果又有500萬年左右的差距。

此外,5500萬年前在挪威海面還曾發生過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突然溶解,釋放大量甲烷的事件。甲烷與二氧化碳一樣,被視為帶來溫室效應的氣體之一。而且計算機計算結果是這時溶解的量在1500吉噸以上(1吉噸為1噸的10億倍)。據此,估計地球的平均氣溫一下子上升了8℃。

如果巨石塌落能使周圍的部分地幔物質上升到表層,則其釋放的熱量有可能融化沉睡在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基於此,釋放甲烷引起全球變暖也未曾不可。問題是現代哺乳類的出現與巨石塌落的年代不一致,倘若能夠作出彌補這500萬年時差的合理假設,那麼或許就可以推導出地球內部變動與表層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了。

相關焦點

  • 地球的自轉幾十億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地球的自轉幾十億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那麼地球的自轉幾十年從未停止,難道是真的符合「永動機」的理論?最近有科學家表示,永動機或許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這樣,無論是地球的自轉還是公轉,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從未停止過,於是也是有關科學家做出了很多的猜測。
  • 研究發現32億年前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
    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球板塊的運動最早開始於28億年前,一份新研究找到了一個板塊在32億年前活動的證據,比科學家之前所知的又早了4億年。「這是把地球上最早的地殼板塊活動又往前推的一項證據。根據我們的發現,看起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有地殼板塊的活動了,也說明即使是早期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布倫納(Alec Brenner)說。研究者發現的證據是位於西澳的皮爾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板塊。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板塊之一,上面存有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物的化石。
  • 板塊一直在移動,到一億年後,地球的板塊或將融為一個地球村
    除了海洋之外,對人類來說,地球中的板塊是很重要的。地球的地圖告訴我們中國居住在亞歐板塊,每一個國家都會居住在一個特定的板塊構造中。如果不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每一個板塊中居住的人類或許就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人類居住,這種隔著板塊和海洋,讓人類不僅在生活方式、外貌特徵、甚至是許多思想都不一致的人最終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只是一種相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國人知道美國人的存在,而並沒有在地理位置上實現融合。
  • 美國科學家稱地球板塊構造可能會再次停止移動
    地質學的一項新發現近日對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挑戰,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聲稱,在地球的歷史上,板塊漂移曾至少停頓過一次,而且這種停頓在今後可能會再次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當地球地幔的更多內部層變熱時,它們變得不那麼稠密,並且變得更靠近地球表面。在這裡,它們可以冷卻,然後以對流的方式再次向下移動。(這與烤箱中的空氣對流相同。)但是巖石圈不是固體-它有裂縫,將其分解成板塊。因此,地幔中的所有運動都圍繞著構成地球巖石圈的板塊移動,從而將各大洲拉到一起。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平板以每年約2英寸的速度移動, 實際上比指甲的生長速度快(每年約1.6英寸或41毫米)。
  • 如果人類消失了幾十億年,地球上有哪些東西可以證明人類來過?
    於是我們可以大膽做出一個猜測,人類有可能在未來也會被大自然收割消失,如果人類消失了幾十億年,地球上有哪些東西仍然可以證明人類來過?有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曾經利用電腦模擬做過一個實驗,通過電腦模擬,如果人類消失,人類文明存在過的痕跡可能會在幾億年內消失得無影無蹤。新誕生的文明也不會知道人類的存在,事實真是如此嗎?
  • 地球移動速度有多快?若停止自轉會發生什麼?
    畢竟我們在周圍的環境中沒有感覺到任何運動。但是當你觀察天空時,你可以看到我們在移動的證據。一些最早的天文學家提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地心宇宙中,這意味著地球是萬物的中心。他們說太陽圍繞著我們旋轉,導致了日出和日落——月亮和行星的運動也是如此。但有些事情與這個願景並不相符。有時,一顆行星在繼續向前運動之前會在天空中後退。
  • 金星和火星有沒有可能是第二個「地球」?
    金星和火星以前的環境與目前的地球是非常相似,有證據表明,火星在幾十億年前就可能擁有類似於地球一樣的液態水海洋。早期的金星也很可能擁有像地球一樣的液態水海洋,不過由於板塊停止運動,所以這樣的狀況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久。
  • 地球自轉加速!科學家: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地球自轉最快的一年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5日報導,英國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出現加速!在過去的2020年,地球自轉無論是單天還是平均,都是有記錄以來最短的,其中2020年7月19日那一天,比標準的一天縮短了1.4602毫秒!這是怎麼回事?
  • 14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正是由於這項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板塊運動,我們才有了山脈和海洋,可怕的地震,熾熱的火山爆發,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到某個的程度,以致於這個遍布全行星的傳送帶會逐漸停止運轉,在那時候,你就可以告別碳循環了,以及不斷重塑和重組的大陸塊(它們是千百年來進化的主要驅動力。)
  • 地球板塊停止運動有多可怕?比它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更傷
    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板塊至少已經持續運動44億年,它創造了我們的山川和海洋,同時也帶來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
  • 地球自轉停止對地球的影響有哪些?
    如果地球上的所有事物突然停止運動,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所知道的生命瞬間消失。更具體地說,如果,不斷在其軸上旋轉地球,突然停止旋轉呢?如果地球旋轉突然停止怎麼辦?首先,請放心,這至少在幾十億年都不會發生。 但是,只是出於好奇,如果……怎麼辦?
  • 14.5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
  • 如果有一天地球停止旋轉,結果會發生什麼?
    在討論這一話題之前,我們必須承認在未來的幾十億年裡,發生這種事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當然,為了機會我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必要討論一些極端情況來加深我們對這些神秘現象的印象,事實上,有大多數人對這種情況相當好奇。不過對於地球停止旋轉,我們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 地球自轉了幾十億年,如此漫長的時間為何沒有衰減到停止轉動?
    不要用我們生活在狹小空間裡的理解方式試圖想像浩瀚的宇宙,雖然地球在宇宙中微不足道,但對於人類來講,地球也足夠浩瀚了!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只是在慣性作用下轉動的東西很快就會停下來,於是有人就想不通:為何同樣在轉動的地球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停不下來呢?地球所處的幾近真空,地球轉動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地球質量非常大,真空中存在的極微量的粒子對地球轉動的影響實在太小了,可以忽略不計。
  • 珠峰每年長高1釐米,板塊構造正在重塑地球,未來地球會成啥樣?
    地球在演化的過程當中,逐漸地適應了生命的存在,並且形成了如今的富饒模樣。地球誕生已經有46億年的時間了,而在46億年的漫長時間長河中,地球發生的改變也很大。甚至在科學家們看來,在2.25億年前,地球上的一些地形特徵,都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了。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山體呈巨型的金字塔狀,高度為8844.3米,這是2005年5月22日中國精確測量珠峰的高度。
  • 地球自轉46億年,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動力來自於哪裡呢?
    文/玉濁清地球就是「永動機」?自轉了46億年,為什麼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對地球的了解程度自然有很高,這樣才能夠在地球上永久安生的生活下去,而地球似乎一直都有自轉的現象,自轉指的就是地球繞著地球自西向東的旋轉地理環境現象,而地球自轉一周大約需要24小時,每隔10年自轉周期就會增加,或者減少3‰~4‰秒,而地球就如同是一個永動機一般,自轉了46億年從來都沒有停下過,不過也有人感到好奇,地球能夠轉動自然有轉動的動力,那麼它的動力來源於哪裡呢
  • 歷經30億年,一直在移動,至今不停歇!地球板塊是怎麼形成的?
    大陸漂移說是板塊構造說的理論基礎,後者被稱為當代三大科學的進步之一。在大陸漂移理論提出之前,「收縮理論」(theory of contraction)是學術界的主流,人們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溫度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表面冷卻收縮,形成了山脈、海盆和大陸。但在20世紀初,收縮理論就受到了質疑,人們開始尋找其他促使地殼移動的驅動力。
  • 地球已經旋轉了幾十億年,如同一臺永動機,它旋轉的力量哪來的
    我們都知道地球因為有自轉,才有了每天的晝夜之分,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實際為23小時56分04秒),地球自形成以來,就一直在不停地轉動,早期地球自轉的速度更快,科學家認為地球剛形成時自轉速度每天只有4~8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