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2020-11-02 冬哥譜科


構造板塊底部部分熔融的三維可視化圖。

橙色等值面顯示了在100至300公裡深度,熔巖數量大於0.2%的區域。

地球中心的白色球體代表地核。

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

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

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

巖石圈是地球的外層,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

它被細分為堅硬的板塊,稱為構造板塊或巖石圈板塊。

它們在地幔中更具流動性的一層--軟流層上運動。

軟流圈的較低粘度允許構造板塊在下伏地幔上移動,但直到今天,這種低粘度的來源仍不清楚。

地震層析成像通過分析遍布全球表面的地震臺記錄的數百萬地震波,生成地球內部的三維圖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震學家一直在分析這些波,以期確定一個參數:它們的傳播速度。

該參數隨溫度(介質越冷,波到達的速度越快)、成分以及波通過的介質中可能存在的熔巖而變化。

相反,地震學家除了研究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外,還研究了另一個參數,波衰減。

這種分析提供了有關波經過的介質溫度的新信息,使確定波通過的介質中熔巖的數量成為可能。

他們的新模型首次使繪製構造板塊下熔巖數量的地圖成為可能。

這項工作表明,在海洋下面的軟流圈中存在少量的熔巖(體積小於0.7%),不僅在預期的地方,即在大溪地、夏威夷或留尼旺島等一些火山之下,而且在所有大洋板塊之下。

觀測到的低百分比熔巖足以將構造板塊下面的粘度降低一到兩個數量級,從而使它們與地幔「脫鉤」。

此外,裡昂的地震學家觀察到,在移動最快的板塊下,例如太平洋板塊,熔巖的數量更高。

這表明巖石的融化促進了板塊的移動和底部的變形。

這項研究提高了我們對板塊構造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探究構造板塊內巖漿來源
    一項研究發現,在構造板塊內的火山地點的巖漿很可能起源於上地幔的熾熱的層,而非來源於地球核心的狹窄的上升地幔柱。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陳凌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從不同尺度和角度分析討論了「Bottom up」和「Top down」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作者:文/虞子期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並不是始於我們當下親眼目睹的狀態。而這樣的過程也伴隨著地球的板塊構造活動,地殼分裂和大塊頭的巖石,都在重塑星球的同時促進了生命的形成。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摘要:來自法國裡昂大學CNRS/ENS實驗室的科學家把地震面波層析成像觀測結果和礦物物理實驗結果相結合,首次在全球尺度下對軟流圈內不同深度處的熔體含量進行了估算。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西班牙《阿貝賽報》9月18日報導稱,研究人員指出,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板塊運動的行星。地質研究顯示,30億年前地殼幾乎完全處於靜止狀態,因此到底是什麼引發地殼運動一直是地質學家希望解開的謎題。此項研究認為,板塊運動是早期大陸的出現造成的,並最終變成了一個自我持續的過程。地球上主要有8大板塊,以平均每年15釐米的速度漂移。
  • 「燕山運動」新定義重塑東亞大陸構造演化史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董樹文對「燕山運動」的定義進行了重新釐定。有關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重塑了東亞大陸構造演化歷史,重新釐定了燕山運動的定義,是我國近年來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對東亞大陸動力學過程的認識。
  •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構造-巖漿-礦集區
    要:以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為基礎, 結合大地構造環境、巖漿巖同位素示蹤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 加以綜合分析.通過熱力學計算可知, 中國東部近2億年來的上地幔巖石圈/軟流圈構造可以存留至今, 且能區分出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礦集區:(1)中生代金屬礦:(a)克拉通區, 軟流圈沿柱身上湧, 其柱頭上方形成幔殼混熔花崗質巖及相應Au、Cu、Mo、Pb-Zn等礦集區, 並於柱身與巖石圈塊體陡接觸帶
  • 你知道地球板塊運動,但你知道為什麼有板塊嗎?
    每年太平洋沿岸近海地區都有火山的噴發和地震發生火山例如爪哇火山和日本地震,是因為它們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的邊界,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經常性運動就導致了這些災難,這種解釋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內容。
  • 全球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示意圖地球的外部部分是一個相對堅硬的層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火山噴湧出氣體,新鮮的巖漿流淌鑄就新的土地。地球表面是由一塊塊拼圖構成的,那一塊塊足有一片大陸那麼大的堅實的板塊相互推擠、摩擦與碰撞——在這劇烈的活動之中,山脈拔地而起,地球的面貌煥然一新。地球並不僅僅是生命體的容器;其自身就是活生生的存在。地球的地質代謝——特別是地殼版塊活動——是其成為生物體可居住星球的一大原因。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這一假說認為當地幔物質(巖漿)從大洋中脊湧出並冷凝後,新的洋殼產生並向兩側移動擴散,及至海溝島弧一線,便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插於地幔,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從而使洋底地殼在2~3億年間更新一次。基於海底擴張假說的地球橫截面示意圖同時說明了地殼的確是在運動的,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很可能來自於地幔物質的「傳送帶」作用。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地球表面處於不停歇的變化之中,高山變為大海,沙漠變成綠洲。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現在我們看到的地球是四大洋、七大洲的景象,不過在地球誕生之初,它的樣子不是這樣的。大約46億年前,地球表面充滿了熾熱的液態巖漿物質,後來隨著地球溫度下降,密度較大的物質被吸引到地球內部,密度較小的物質則留在了地球表面,後來開始出現了海洋和陸地。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板塊構造理論及其應用是高考的重要考點。在複習時應抓住以下幾點:熟悉板塊分布的位置及名稱;能運用理論知識說明某些重要的地質事件的成因。小編在此把這些知識作了一個梳理。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地球歷史上的構造「運動會」
    全球主要板塊劃分  這些構造運動(tectonicmovement)主要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比拼,表現為地殼的機械運動,往往伴隨有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巖石圈的變位、變形,大洋的形成、增生及消亡,地震活動
  • 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原標題: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科學的新時代,東方人綜合思維的優勢,在21世紀將可以大放異彩。認為大陸地殼運動,是地球自轉力、隕星撞擊力、重力和熱力綜合作用的產物。並從流變學觀點出發,指出上覆剛硬層構造受下伏軟弱層控制,把大陸巖石圈構造分成4個層次:受上地殼底部結晶基底頂界不整合面控制的蓋層構造為薄皮構造;受中地殼塑性層控制的上地殼構造為厚皮構造;受規模較小、分異不充分的異常地幔控制的地殼構造為過渡殼構造(優地幔);受軟流層控制的巖石圈構造為板塊構造。
  • 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板塊構造理論創建50年以來,很好地解釋了固體地球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日本的地震等等。該理論假設地球的外殼即地球「巖石圈」被細分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地殼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然而,迄今為止,科學界對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香港大學研究團隊基於最新模擬研究提出,早期的地球外殼升溫,導致膨脹,產生裂縫。這些裂縫逐漸擴大並結合成一個全球網絡,從而將早期的地球外殼細分為板塊。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