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2021-01-16 搜狐網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則是地震的活躍地帶。尤其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大陸板塊以同樣的傾角仰衝上來,當俯衝帶垂直面中的剪應力達到剪切強度值時,就產生一個垂直斷層,同時也就發生一次地震。

  世界主要有兩大地震帶:(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能量的76%;(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24%。智利及秘魯恰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及美洲板塊也就是大洋及大陸這兩大板塊的交界處,即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地震頻發。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http://news.sohu.com/20140402/n397627574.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402/c1002-24803490.html report 897 人民網4月2日訊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

相關焦點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漲知識丨墨西哥為何強震頻發?位於板塊交界處
    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19日發生7.1級地震,目前已造成200餘人死亡。此次地震距9月7日墨西哥南部海域8.2級強震後還不到兩周。巧合的是,32年前的9月19日,墨西哥也曾發生強震,造成上萬人罹難。為什麼墨西哥地震頻發?最近兩場強震有無關聯?為什麼這次地震震級相對較低,造成的損失卻比上次更大?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板塊邊界地質結構不穩定,易引發火山地震,又被稱作地震帶。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巖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這些邊界線往往呈有規律的帶狀,因此又叫做地震帶。
  • 專家:墨西哥位於板塊交界處,容易發生地震
    在專家看來,墨西哥地震多發,並非什麼「上帝的憤怒」。墨西哥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且正好位於地球最大的三個板塊——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太平洋東部的科科斯板塊交界處,當板塊發生摩擦或者碰撞就容易發生地震。英國廣播公司稱,墨西哥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在過去100年裡,在距離此次地震震中250公裡範圍內,已經發生19次6.5級以上的地震。
  • 814年以來超過20次記錄,四川頻發地震,是否會上演 末日崩塌
    6月17號晚上10:55,發生在四川宜賓長寧縣的地震,達到了6級。有歷史記載以來,四川一共發生了不下20次大地震。除了火山或者是塌方、爆炸引起的地震以外,由地質引起的地震叫地質地震,有兩種:一種是板塊內部地震,一種是板塊邊緣地震。
  • 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的愛琴海地區發生地震,希臘和土耳其受災嚴重
    在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中,目前人類對於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是較為到位的,對於颱風、洪澇、寒潮、沙塵暴、高溫、乾旱等氣象災害,通過氣象衛星都可以比較好的進行監測。 愛琴海海域發生強烈地震 在地質地貌災害中,有些我們也能發出較早的預警,比如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我們可以通過GPS定位裝置,監測滑坡體的微小移動,通過當地降水的分析,來預測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風險。對於火山噴發,一般來說火山噴發前也會有一些先兆,我們可以加強監測,並進行預警。
  • 過去100年世界十大最強地震:智利9.5級第一
    大地震往往發生在接近地表的地殼斷層處,從而導致地面發生大震動。1960年發生在智利的9.5級地震是史上記錄到的最強地震。公元132年,中國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最早的地震記錄儀器——地動儀。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地動儀能夠探測到640公裡之外的地震。
  • 高雄大地震因斷層引發,臺灣為何地震頻發?
    臺灣氣象部門消息,6日凌晨3時57分許,臺灣高雄發生芮氏規模6.4級地震,另據中國地震臺網測算,此次高雄地震震級為6.7級,震源深度為15千米。臺灣民視等電視媒體即時消息指,臺南地區傳出多棟大樓倒塌,持續搜救中。有媒體稱,本次臺灣地震威力相當於兩顆原子彈,高雄地震已發無數中華兒女的關切。
  • 背景:尼泊爾處板塊交界處 位於全球著名地震帶
    原標題:背景:尼泊爾處板塊交界處 位於全球著名地震帶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25日發生8.1級地震,地震造成加德滿都的9層達拉哈拉塔倒塌,警方封鎖了這一地區。   尼泊爾境內25日發生8.1級地震。
  • 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
    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時間:2015-05-22 18:58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 經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月22日0時05分,山東威海市文登區附近海域(北緯:36.9度、東經121.9度)發生4.6級地震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加州南部斷層支離破碎,科學家擔憂:美國隨時可能爆發8.0級地震
    日前,美國南加州地震中心公開稱:經歷過7月初的幾次大震,聖安地列斯斷層已經搖搖欲墜,儘管表層看起來完整,但其實內部早已斷裂破碎,隨時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地震。「它現在安靜得令人害怕……」要知道,自1857年以來,聖安地列斯斷層系統的南部從來沒有出現重大的地質活動,積蓄的能量也沒有窗口進行釋放。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目前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衝撞,其中亞歐板塊向上俯衝,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在交界處形成長長的海溝、山脈和島嶼,日本正是處於這樣的島嶼之上,板塊交界處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日本是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
  • 30天內加州發生3200次地震,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引擔憂
    在過去的365天裡,整個加州有超過17700次的地震,加利福尼亞正好位於北美構造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這兩個板塊相遇並相互擠壓的地方被稱為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線,斷層線是許多人預測大地震將襲擊的地方,這是一個假設的8.0級或更高的地震。8月14日星期三,加州水安全組織在推特上發布了潛在的危險,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威脅著加州的供水基礎設施,我們現在必須行動起來,加強加州水的可靠性。
  • 地質專家分析地震成因機理:印度板塊惹的禍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航遙中心、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 聖安地列斯大斷層沉睡百年,美專家:加州或迎來地震集中式爆發
    此外,聖安地列斯斷層與另外兩條斷層(San Jacinto和Hayward)相互交錯,成為滑動率最高的三個斷層。然而,這個本該地震頻發的地區在過去100年裡卻鮮有大型地震,這究竟意味著什麼?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研究人員Glenn Biasi認為,目前的聖安地列斯斷層處於「百年地震間歇期」,此期間地質穩定性較高。
  • 澳大利亞板塊出現幾何形狀斷層!280公里海槽凸顯板塊斷裂發展
    在科學中,除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日本海溝之外,在地球上其他區域仍然存在同樣的引發地震的海溝。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沿聖克裡斯託瓦爾的海溝變化,板塊邊界的移動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證據。科學家們通過板塊斷裂的力學影響,分析出了該區域的板塊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約90公裡的累積能量排放可能。
  • 專家:上海幾乎不可能發生城市直下型地震
    高建國說,昨日地震的震中位於長江下遊的南黃海地震帶,該地震帶因處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交界處而頻發地震,是「老震區」。據中國地震局統計,「黃海老震區」曾在1984年發生6.2級地震,1986年發生3.8級地震,此外,在1990年、1994年、1995年均發生過3.5級震。震中附近百公里海域內,自有史記載以來發生過20多次5級以上地震,數量較多。
  • 外媒分析四川蘆山地震發生真實原因
    央視網(編譯李婉然 報導)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分析,四川雅安地震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大斷層發生東西走向的逆向運動造成的。初步定位顯示,震源可能位於龍門山斷層或一個深度在12公裡的有關地質斷層。龍門山斷層是近年來較活躍的一個斷層帶,位於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處,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屬於這個斷層帶的地質活動。
  • 日本大災難要來了,海地板塊下沉50米,或將面臨超級地震!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由於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日本常常是小震不斷,大震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