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19日發生7.1級地震,目前已造成200餘人死亡。此次地震距9月7日墨西哥南部海域8.2級強震後還不到兩周。巧合的是,32年前的9月19日,墨西哥也曾發生強震,造成上萬人罹難。
為什麼墨西哥地震頻發?最近兩場強震有無關聯?為什麼這次地震震級相對較低,造成的損失卻比上次更大?地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板塊交界導地震頻發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墨西哥正好位於地球三個最大板塊即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太平洋東部的科科斯板塊交界處,每當板塊發生摩擦或者碰撞就會發生地震,墨西哥因此地震頻發。
過去一個世紀,本次地震震中附近250公裡範圍內已發生19次6.5級以上地震,而不久前發生地震的墨西哥南部海域震中周圍250公裡範圍內,則發生過8次7級以上地震。
美國《地震研究快報》主編、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彭志剛告訴新華社記者,墨西哥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兩周內發生兩場7級以上強震「並不特別令人驚訝」。
當天負責監測地震情況的美國地質勘探局地質學家拉斐爾·阿夫雷烏也持相同看法。他對新華社記者說:「這一地區位於地震多髮帶,我們對於此次地震的發生,以及造成的損失並不感到意外。」即便連續發生兩次地震「也並不表明這一地區地質活動增加」。
不過彭志剛同時指出,這兩場地震確有特殊之處。墨西哥的強震大多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附近,屬於板塊間逆衝地震;而最近兩場強震都發生在俯衝板塊內部,是板塊撕裂過程中發生的正斷層地震。
「餘震」性質尚待研究彭志剛說,如果僅從傳統意義上看,19日發生的地震應該不是7日強震的餘震,這兩場地震震中相距600多公裡,而一般認為8級規模地震的餘震最多產生於兩三百公裡距離內。
不過他也指出,兩場強震或許存在關聯,新的地震可能是由7日的強震遠程觸發,「如果兩周前的地震沒有發生,那麼這次的地震也許不會這麼快發生。也就是說,那次地震可能將這次地震的發生時間提前了」。
彭志剛說,遠程觸發地震是地震學界的最新研究課題之一。他們已經在一些俯衝帶觀測到,一個地區發生大地震後,可能短期內會在幾百公裡外觸發另一場大地震。但他強調,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之中。
阿夫雷烏也認為,雖然兩次地震震中相距較遠,但目前仍不能確認19日的地震是否為此前地震的餘震。而即使它是一次餘震,也有可能會觸發更多地震。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城曾發生8.1級地震,造成上萬人罹難。就在本次地震發生前兩個小時,為紀念32年前的地震,墨西哥城還組織了一次全民防震演練。彭志剛說,兩場大地震發生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應該只是時間上的巧合。
破壞力並非只因震級兩周前的8.2級強震造成近百人死亡,而這次7.1級地震已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首都墨西哥城就死亡數十人。
彭志剛說,這次地震並不是發生在墨西哥城之下,距離墨西哥城有上百公裡,但它比上次地震更靠近墨西哥城,這是此次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
他指出,墨西哥城所在地幾百年前曾是一個高山湖泊,實際上它坐落在乾涸的湖床上,現在還土質鬆軟。地震波傳到這裡有明顯的場地放大效應,好比一個「震動放大器」,再加上建築和人口密集,上百公裡以外的地震也可能對墨西哥城的建築造成明顯破壞並造成傷亡。
阿夫雷烏也說,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及附近的地震最容易造成大量損失和傷亡,而這些地區的建築質量和抗震能力則是抗震、防震的關鍵因素之一。
美國知名地震學家露西·瓊斯當天在社交媒體上說:「墨西哥地震又一次告訴我們,科學可以判斷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但社會需要行動起來。」
(原題為《新聞分析:墨西哥為何強震頻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