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

2020-12-04 曾經發瘋的想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巖石圈和軟流圈的知識。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地球內部的動力學特徵或活動性通過「內動力作用,即大地的構造作用、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等反映到地表。在地殼演化過程中,可以區分出一些不同的背景,每種背景都有特定的內動力作用組合,人們通常把這種背景稱之為內動力體制。

當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表明,每一種內動力體制都具有獨特的構造的狀態,它們主要取決於巖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耦合程度。這主要是由於軟流圈並不是均勻的,也不是等溫度,所以其與巖石圈耦合程度或層間相互作用不一樣,其表現出來的動力學特徵也不一樣。因此,巖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耦合就成了當今探索全球動力學和大陸動力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通過它的研究,不僅可以由巖石圈運動推斷地球內部軟流圈運動,而且還可以研究確定軟流圈運動如何影響巖石圈運動等基本問題。可以說,掌握巖石圈下部的軟流圈邊界部分的變形特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如果它們之間的耦合程度很弱,或它們之間有熔融層存在,那麼,從力學觀點來看,它們是分別獨立運動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大概以來自軟流圈的熱輸送等產生的熱影響為主。

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內部軟流圈運動和變形往往帶動或控制了地表巖石圈運動和變形。地球表層運動及其構造,是反映軟流圈變形和運動,還是反映熱狀態,在建立動力學模型時是必須考慮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造山帶或山區是地球動力活動和破裂的集中點,而與其相鄰的平原區和海域只是一些被動的補償沉降和構造軟弱區。

近年來研究發現,盆地也是地球動力活動和破裂的集中點,甚至有一些作者認為,地球活動中心正好位於盆地之下,而不是山系之下,山系僅僅是盆地的派生物。所以在研究全球動力學和大陸動力學時,不僅要注意盆地的研究,而且要把山脈和盆地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研究,並通過它們之間的轉化關係,再造深部地球動力學演變的特點及其過程。

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樣,當代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綜合研究表明,地球深部存在殼一幔、幔一核和地幔內部物質和能量對它們以不同級別發生在地殼內部、殼一幔邊界、核一幔邊界以及地幔內部。對流的主要方式是由冷的下降流和熱的上升流發生相反方向對流的運動,同時還與其周圍介質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近幾年的研究還發現,巖石圈根、殼根插入地慢不同深部,並受到地幔對流等作用發生拆沉,形成大小不一的「沉塊」。

不均勻分布在地幔的不同深度,直至核一幔邊界層中,引起殼一幢物質和能量的再分配。目前對這些過程的了解還無法從地表地質研究中獲得,因而需要通過實驗模擬和數學模擬了解這些對流的動力學過程,特別是對代表地下地殼和地幔物質的巖石樣品進行高溫高壓條件下的物性測定,模擬下地殼和地幔條件下物質的流變和相變過程等深部地質作用過程,進而檢驗和修正各種地球動力學模型。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內給我留言吧!

相關焦點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在大洋殼地殼下方,軟流圈位於約60公裡深度以下;在大陸地殼區,軟流圈位於約120公裡深度以下,最深可達700km,軟流圈頂面的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裡處。軟流圈地震傳播波速降低示意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巖石圈上部為力學邊界層、而其下部為熱邊界層。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摘要:來自法國裡昂大學CNRS/ENS實驗室的科學家把地震面波層析成像觀測結果和礦物物理實驗結果相結合,首次在全球尺度下對軟流圈內不同深度處的熔體含量進行了估算。
  • 軟流圈流動方向與地幔流動模擬所預測的方向相反?
    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研究透徹過,這可能跟我們的地質變化存在關係,因為無時無刻我們的地球都是存在一個運動的情況,而小規模的運動情況也是難以預料的。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他們試圖限制地幔通過板裂或縫隙流入還是流出,也就是我們的內部巖漿,地幔流的運動情況控制,但是通過實驗的結果顯示就是,地幔區域巖漿只會通過以適應的板塊裂縫分散出來。
  •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構造-巖漿-礦集區
    要:以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為基礎, 結合大地構造環境、巖漿巖同位素示蹤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 加以綜合分析.通過熱力學計算可知, 中國東部近2億年來的上地幔巖石圈/軟流圈構造可以存留至今, 且能區分出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礦集區:(1)中生代金屬礦:(a)克拉通區, 軟流圈沿柱身上湧, 其柱頭上方形成幔殼混熔花崗質巖及相應Au、Cu、Mo、Pb-Zn等礦集區, 並於柱身與巖石圈塊體陡接觸帶
  • GRL:揭示華南巖石圈-軟流圈衰減結構及構造含義
    遠震體波衰減反映了巖石圈-軟流圈系統的物性和熱結構狀態,該信息與其他地球物理信息,如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各向異性等互為補充。華南地區經歷了複雜的構造運動(武夷雲開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等),地表出露有大量巖漿巖,並廣泛分布有多金屬礦床,其深部結構歷來受到關注。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鄧陽凡特任研究員,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Joseph S.
  • 我們遐想一下地下幾十千米或上百千米的軟流層
    軟流層遐想  在地下100千米至300千米範圍內是軟流層。軟流層即有固態物質也有液態物質,固體之間大部分相互連接,液體之間基本也相互連通。      關鍵詞巖石圈 軟流層 熔化 固體柱 地震     在巖石圈下面有一層大約厚200千米的軟流層。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 答: 先看一下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中。
  • 它與地球磁場的形成又有什麼聯繫呢?
    地球是由幾個不同的層組成的,而每一層都有其獨特的屬性。地球最深的層是固體的內核。為什麼地球內核是固態的呢?雖然沒有人曾經到過地球的中心,但是物理學家通過研究地震的衝擊波,已經能夠計算出它可能的結構。即地球的中心是一個堅固的內核,有月球的三分之二大小,主要由鐵構成。
  • 「十八層地獄」到底在哪兒?有人經過科學推導得到一些結論
    軟流層(Asthenosphere)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巖石圈(Lithosphere)之下。 深度在80~40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
  • 為什麼火星和金星沒有板塊運動?星球結構決定
    你可能認為像金星那樣的熱行星地殼會更軟,更容易活動,但是如果有水那麼確實會降低巖石的強度,而金星是非常乾燥的,所以即使它比地球熱得多,它的地殼也比地球的硬得多。看起來金星上的情況是這樣的,它的內熱積聚起來,而不是通過頻繁的火山活動和地殼擴張來釋放,它的內熱是在全球範圍內的火山活動中釋放出來,每隔幾億年地表就會被重新鋪好一次。
  • 大陸板塊究竟有多深?科學家可能得出了答案
    地球由不同的層構成,中小學生都很熟悉課本上的這些知識:地殼下邊界在地表以下3到40英裡;化學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矽酸鹽的地幔向下延伸了1800英裡;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的內地核和外地核距地表有3959英裡。「想像一下,你從烤箱裡取出一塊剛做好的熱軟糖巧克力蛋糕。」但是課本上這些熟悉的術語只介紹了構成地球的不同圈層及其化學成分,並沒有描述板塊如何移動及遇熱時如何反應。
  • 《地理提高》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是地球最外的一個固體層,即位於地面的部分。由巖石組成,其巖石的密度在3.0克/立方釐米左右,而整個地球平均密度是5.52克/立方釐米,可見組成地殼的物質是比較輕的。但地殼又是巖石圈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 從地面向地球內部挖到底有多深?結果恐怖
    地球被劃分為許多不同的層結構,小學教育對地殼十分熟悉,地殼位於表面之下30-40英裡處,矽酸鹽地幔位於表面之下1800英裡處,內部和外部內核位於表面之下3959英裡處,地球內核是熾熱鐵和鎳構成的球體。但是這些熟悉的術語只描述了構成地球不同層結構及其化學成分,並未描述板塊如何移動,以及遇熱發生的反應。因此,地質學家選用更特殊的詞描述地球的層狀結構——巖石圈和軟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