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提高》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2021-02-15 高中名導師

地殼是指地球的固體外殼。是地球最外的一個固體層,即位於地面的部分。由巖石組成,其巖石的密度在3.0克/立方釐米左右,而整個地球平均密度是5.52克/立方釐米,可見組成地殼的物質是比較輕的。但地殼又是巖石圈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為了說明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和區別,分別對其厚度、成分、結構等特徵加以分析。地殼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極不相同,結構也不一樣。就厚度看,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為33千米,高山地區厚度更大。

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千米以上,是地殼最厚的部分。大洋地殼較薄,一般厚度在5-8千米,例如太平洋的最薄處還不到5千米,該洋中部是世界上地殼最薄的地方,說明地殼下界面也是起伏不平的。就成分和結構看,根據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在大陸地殼深度為22千米左右處存在有一個較為明顯的間斷面,即康拉德不連續面,把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即矽鎂層和矽鋁層。

巖石圈則是包括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由巖石所組成。在莫霍面到1000千米深處的上地幔的上部(地面下約60-250千米之間),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生熱,溫度很高,使巖石接近物質熔點處於塑性狀態,叫軟流層。一般認為這裡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此層也是個顯著的地震波低速層。人們把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劃入巖石圈的範圍。可見她殼僅是巖石圈的一部分。

地殼的地質結構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

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巖相似,稱為玄武巖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另一種說法,整個地殼都是矽鋁層,因為地殼下層的鋁含量仍超過鎂;而地幔上部的巖石部分鎂含量極高,所以稱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面隔開。

相關焦點

  •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 答: 先看一下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中。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於上地幔。     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 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 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地理小常識:地球上的3大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按照成因分類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其中巖漿巖:約佔地殼重量的 94 % ;沉積巖:約佔地殼重量的 5 % ,但佔陸地分布面積的 75 %;3.變質巖:約佔地殼重量的 1 % 。1.巖漿巖:是由巖漿在地下結晶或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巖石。巖漿是來自上地幔軟流圈及地殼局部地段的一種成分複雜的高溫熔融狀物質。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1.
  •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高一地理)易錯點在這兒!
    1,易錯分析看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學生做題最容易出錯的原因是因為示意圖和書本上的圖不一樣,是書本上圖的變形,所以,做題要有兩個明白:一是概念明白,二是圖形明白。其實,圖形就是概念的圖形化。讀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3~5題。
  •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由於公共基礎知識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所以中公教育公益崗考試網特地為考生總結了很多相關知識點,方便大家記憶,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複習效率。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我們可以把地球想像成一個雞蛋,地殼就好比是蛋殼,流動的地幔就好比是蛋清,地核就是蛋黃。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地殼運動》
    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教師招聘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地殼運動》答辯,希望可以幫助考生備考。2.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一般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類。水平運動一般容易產生褶皺,垂直運動主要會形成斷層。3.變質作用:地殼中原有的巖石,由於經受構造運動、巖漿活動或地殼內的熱流變化等內動力的影響,使其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二、請介紹一下板塊構造學說。
  • 極簡【世界地理第四篇】:地球內部結構和各結構的基本運動
    >極簡【世界地理】第一篇:太陽系天體極簡【世界地理】第二篇: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影響極簡【世界地理】第三篇:地球自轉和公轉及其帶來的影響中國地理基本知識世界地理基本知識世界咽喉文章脈絡根據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突變,將地球大致劃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 人大附中公開課 高一地理《地殼的運動和變化》視頻
    人大附中公開課 高一地理《地殼的運動和變化》視頻 http://gaozhong.eol.cn/  來源:  作者:  2010-12-29  字體:大 中 小 2009-2010年度上學期11月19日人大附中公開課, 高一地理
  •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題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題 2009-10-27 02:23:16 來源:網絡資源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鬼才地理老師教你思維導圖,高一地理必修巖石圈的物質循環解
    如果,很大篇幅的地理內容,卻只用一點點的篇幅講完,你是不是覺得輕描淡寫,或者覺得太草率了,或者覺得內容是不是太簡單了?其實,不是!篇幅用得少的原因,只是因為吃透了教材,而不是內容少、或者內容不難、或者內容不重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智慧。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④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巖石組成的,合稱巖石圈。(3)地核【教師提問】什麼叫地核?地核可分為哪兩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質性狀怎樣?【學生自學】對照教材插圖「地球內部圈層圖」,自學課文後進行交流,教師針對回答進行點撥。
  • 大師談 | 深入巖石圈研究 探索地球內部運動
    峰巒雄偉的高山、江河縱橫的平原、富藏資源的盆地以及氣勢磅礴的冰川,它們的形成都與地球巖石圈有著密切的聯繫;礦產資源的探查,油氣能源的開發,地震、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