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

2020-11-23 騰訊網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

答:

先看一下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中。

再看一下地殼是怎麼來的。當然要感謝一個人,莫霍洛維奇。由於莫霍面上下地震波速度有明顯變化,才有了地殼、地幔的誕生。

巖石圈與其下部的上地幔的一部分是怎麼區分開的?也是發現了地震波速度有變化。

除此之外,在物質存在狀態上,兩者還有不同。巖石圏由固體巖石組成;巖石圈之下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其實是軟流層,呈熔融狀態或塑性狀態,物質存在狀態不同。

順著這個思路,考慮物質組成會發現,地殼主要由花崗巖、玄武巖組成,也就是地殼雙層結構矽鋁層、矽鎂層的主要組成物質;

巖石圈主要由花崗巖、玄武巖、橄欖巖組成,除了包括矽鋁層、矽鎂層,還包括主要由橄欖巖組成的橄欖層。

概括:地殼和巖石圈雖然都是由巖石組成的,但兩者在地震波傳播速度、物質組成及其結構方面有不同,所以要區分開。這也反映出研究深入到這一步了。

相關焦點

  • 《地理提高》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地殼是指地球的固體外殼。是地球最外的一個固體層,即位於地面的部分。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地球是宇宙中所有已知生命的家園,它的年齡約為宇宙的三分之一。無可否認,它就是美的化身。地球是微扁的球體,有著重金屬地心和較輕的表層地殼,地殼四周有層稀薄的甜美空氣,供我們呼吸。還有廣闊的大洋,肥沃的平原,雄偉的高山,淡水河流,小溪,湖泊,泉水以及蓄水層,地球繞著太陽按軌道運行。
  • 當深入到地球內部,不同地層都是由什麼組成的?
    地球有四層(地殼-地幔-外核(地核)-內核),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密度、組成和厚度,離地心越近,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 三百年前,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為當前有關地球各層密度的科學思想奠定了基礎。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
    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地殼。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到了莫霍界面之後,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突然增加,也就進入了地幔層。全球地殼最厚的青藏高原地區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較高地區,如青藏高原,其地殼厚度可達60至70千米。
  • 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
    在地殼演化過程中,可以區分出一些不同的背景,每種背景都有特定的內動力作用組合,人們通常把這種背景稱之為內動力體制。當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表明,每一種內動力體制都具有獨特的構造的狀態,它們主要取決於巖石圈和軟流圈之間的耦合程度。這主要是由於軟流圈並不是均勻的,也不是等溫度,所以其與巖石圈耦合程度或層間相互作用不一樣,其表現出來的動力學特徵也不一樣。
  • 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的劃分,生物圈是其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圈層
    有時,我們把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層和地球內部的巖石圈一起合稱為「地球表層的四大圈層」,這四大圈層和我們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四大圈層。地球表層的四大圈層剛才我們介紹地球內部結構時,只說了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怎麼又出來一個巖石圈呢?要說巖石圈的劃分就必須要先講「軟流層」,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火山噴發等巖漿活動,那麼這些巖漿是從哪裡來的?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4.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乾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於地下3~10千米,溫度在150 ℃以上。5.地殼與巖石圈的區別與聯繫地殼位於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層薄薄的、由巖石組成的堅硬的外殼。巖石圈不同於地殼,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二者關係如下圖所示: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需要注意,氣態行星並非完全由氣體構成,其內核仍然是固態的。類木行星的主要構成成分是氫和氦,這也是太陽的主要構成成分。那麼地球等巖石行星的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了解地球地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巖石類行星,而水星是最小的巖石行星,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質量的5.6%。不過,隨便一顆類木行星都要比地球大上許多。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科學家公布地球第二磁場的最新細節圖,展示地殼深處的驚人結構!
    歐洲航天局為此發布新影片展示了這些由海洋潮汐和地球堅硬的外層-巖石圈所產生的數千個細微波動的地磁信號。地球磁場是圍繞著地球外面的一層電荷層,可以使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即「太陽風」發生偏轉。如果沒有這層保護膜,太陽粒子很可能會消除臭氧層這個能幫助人類抵禦有害紫外線輻射的唯一防盾。   得益於群集衛星四年來的測量數據,此地圖將被用來更多地了解地球的地質歷史,測量結合了德國先前一艘名為Champ的太空飛行器的歷史數據以及其他先前的觀測數據。
  •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我們可以把地球想像成一個雞蛋,地殼就好比是蛋殼,流動的地幔就好比是蛋清,地核就是蛋黃。(1)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地核內部壓力非常大,溫度達6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1.4 地球的圈層結構
    【知識梳理】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2.不連續面3.劃分(1)三個圈層:C地殼、D地幔、 E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2)軟流層: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呈熔融狀,能緩慢流動,一般認為其是巖漿的主要源地。4.巖石圈:由巖石組成,包括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
  • 測繪基礎知識(一)認識地球
    從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可以分為三個層圈,分別是地殼(dì qiào)、地幔和地核。 地殼主要由矽和富含鋁的矽酸鹽類巖石組成,也稱為巖石圈。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一、軟流圈的概念 軟流圈(Asthenosphere)是易於蠕動變形和緩慢移動的軟弱圈層
  • 地球最深處地核揭秘:最熱7200度、外層覆蓋有固體
    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最初,它只是一個氣體星球,但隨著氣體相互作用,不同密度的物質開始分離,地球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一顆內部類似洋蔥的巨大巖石行星。地球的最外層是地殼。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此建造房屋、種植樹木,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與其他層相比,地殼非常薄。
  • 一、從大爆炸到地球的形成-2(地球的形成)
    所有的行星都在大致相同的軌道上,因為它們是在同一個原行星盤上形成的。內層軌道上的原行星盤主要由固體塵埃組成,被稱為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外層軌道上的原行星盤主要由大量氣體和冰組成,被稱為類木星行星(木土天海)。原行星盤中並非所有的固體物質都在行星內。例如,大量的星子和星子碎片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是數百萬的冰碎片。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雖然地球外面被一層硬殼—-地殼包裹著,但在它的內部卻保存著源源不斷的熱流。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在軟流圈以上的一部分地幔,和地殼一起由剛性的巖石組成,叫做巖石圈。地幔中包含著許多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蛻變時,放出大量的熱能。假如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幔中是均勻分布的話,地幔各部分的熱景也就基本相等,地幔物質就不會產生流動。然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較少,放射出來的能量較低;有的地方放射性元素較為集中,它所放出的熱量較大,就成了熱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