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Earth)是太陽系中由內向外的第三顆行星,大致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橢圓球體。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也是目前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
地球的基本參數
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
極半徑:6356.752千米
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
扁率:1/298.257
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從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可以分為三個層圈,分別是地殼(dì qiào)、地幔和地核。
地殼主要由矽和富含鋁的矽酸鹽類巖石組成,也稱為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堅硬固體外殼,佔地球總體積的1%,為地球上的陸生植物與陸生動物提供了生存和活動的場所,是與人們關係最密切的部分。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其中陸地部分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的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相對較薄;大洋區域的地殼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的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地幔,厚度約2865千米,佔地球總體積的83%。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減慢的層,一般又稱為軟流層,軟流層以上的地幔是巖石圈的組成部分。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徑約為3480千米,佔地球總體積的16%。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釐米10.7克。地核內部的溫度非常高,達6600℃以上。
地球的主要化學成分組成重量百分比大致為: 鐵34.6% ,氧29.5% ,矽15.2% ,鎂12.7% ,鎳2.4% ,硫1.9% ,0.05% 鈦 。
地球外部由水圈和大氣圈組成。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來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的旋轉運動叫做自轉。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
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沿橢圓軌道運動叫做公轉,地球公轉運動一周的距離是9.4億千米,所需時間約為365.25天。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約為每日1度,平均線速度每秒約為30千米。每年1月3日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稱為近日點,每年7月4日地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而在遠日點時速度較慢。
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地軸垂直於赤道平面,地球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
(文中插圖及數據均根據網上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