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板塊究竟有多深?科學家可能得出了答案

2020-11-24 網易科技

「想像一下,你從烤箱裡取出一塊剛做好的熱軟糖巧克力蛋糕。一開始蛋糕是軟的,」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萊斯大學地質學家Cin-Ty Lee說道。「然後它會從頂部開始冷卻隨後會產生硬層。蛋糕冷卻的頂層就好比地球上的巖石圈,巖石圈是地球上位置最靠上的部分。」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翟中超

科學家們相信他們已經回答了:大陸板塊有多深?

「從宏觀歷史角度來看,板塊構造是一個年輕的理論,」羅德島大學的地震學家布萊恩·薩維奇說道。「板塊構造理論大概出現於50或60年前,因此這段歷史並不長。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要把板塊構造論和進化論進行比較——進化論有150年的歷史,這和電學和磁學的歷史相當。」

半個世紀以來,地質學家普遍接受了板塊構造論。板塊構造論通俗來講就是在幾億年的時間裡大陸漂移,海洋的面積也隨之變化。這項理論也成為共識。人們知道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為什麼非洲和南美洲似乎能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並且地質學家還知道很多公眾所不了解的特性:大洋板塊比大陸板塊更密實,比如說,大洋板塊總是潛沒在大陸板塊之下。

但是研究板塊構造學的學者仍然無法回答關於地球系統的一些緊迫性問題,他們不確定大陸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也不確定大陸是否會變形或走向毀滅。而且直到最近,學者仍無法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大陸板塊有多深?

上周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可能給出了答案。利用世界上每個大洲的地震數據,該論文發現大陸板塊從距地表80到120英裡的範圍內開始。

換句話說,相比你和大陸板塊底部的距離,現在你距太空的邊緣反而更近些。

這一發現將幫助科學家提高我們對板塊機制的理解——不僅僅是板塊的深度或成分,還包括板塊是如何在地球上進行移動。地球由不同的層構成,中小學生都很熟悉課本上的這些知識:地殼下邊界在地表以下3到40英裡;化學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矽酸鹽的地幔向下延伸了1800英裡;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的內地核和外地核距地表有3959英裡。

「想像一下,你從烤箱裡取出一塊剛做好的熱軟糖巧克力蛋糕。」

但是課本上這些熟悉的術語只介紹了構成地球的不同圈層及其化學成分,並沒有描述板塊如何移動及遇熱時如何反應。因此,地質學家們選用更具體的詞——巖石圈和軟流圈。

「想像一下,你從烤箱裡取出一塊剛做好的熱軟糖巧克力蛋糕。一開始蛋糕是軟的,」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萊斯大學地質學家Cin-Ty Lee說道。「然後它會從頂部開始冷卻隨後會產生硬層。蛋糕冷卻的頂層就好比地球上的巖石圈,巖石圈是地球上位置最靠上的部分。」

巖石圈也可理解為是組成構造板塊的一層。巖石圈下面的溫暖部分構成了軟流圈。據估計,軟流圈溫度約1300攝氏度,壓力有3萬個大氣壓,已接近巖石的熔點,因此形成了超鐵鎂物質的塑性體,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狀態緩慢地向上湧動、左右滑動又不斷與自身混合。

實際上,巖石圈與軟流圈看上去化學性質上是類似的,在邊界位置尤其明顯。但兩者的熱力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地球的內部溫度大約是1400攝氏度,而地表面平均溫度為25攝氏度。

「橫跨1400攝氏度到25攝氏度,這就是巖石圈」

地質學家在很久以前就確定了地球的化學層。科學家可以通過地面研究、地震臺和重力感應衛星進行預估,但這些技術手段很難確定巖石圈的邊界。更有甚者,科學家經常得出矛盾結果:一些人根據火山附近的金剛石來估計巖石圈的深度,另一些人則嘗試通過測量地震波如何穿過地球內部來確定巖石圈深度。相比地震波測量組,金剛石測量組估計的結果顯示巖石圈的下邊界距地表更近些——約地表下100英裡處。

科學論文「調和」了上段中兩項結果。這項最新研究的數據量更大、解析度更高,分析了每個大陸的信息來估計巖石圈的深度。「我們研究了從1990年到2015年世界各地震級5.5及以上的地震所產生的地震波數據,」南安普頓大學研究員Saikiran Tharimena說道。研究小組還專門研究了的板塊中段部分——加拿大地盾(指克拉通中前震旦紀或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大面積出露的地區)中心位置——並非多巖石、成碎片狀的海岸。

傳統觀點認為大陸板塊系統就是漂浮在地下巖漿上的巨大的陸地。

有了更大的資料庫支持,建模也就更易感知,研究人員能夠發現在地表下80-130英裡處的「金剛石信息線」上有一個巨大的截線。

這一發現使我們對大陸板塊的理解有了很大的發展。傳統觀點認為大陸板塊系統就是漂浮在地下巖漿上的巨大陸地。真相或多或少有些戲劇性:Tharimena和她的同事表示,在巖石圈下邊界處,地幔中的巖石由於增加的壓力而稍微融化了。總的來說,軟流圈頂部的巖石可能會融化1%——但是,這種聽起來微不足道的融化足以潤滑大陸產生漂移。

「地震波速度在軟流圈會發生陡變,」Tharimena在一封郵件中向我表示道。這一變化如此劇烈,不可能是單純地由高溫或化學變化造成的,研究人員說道。

「想要如此大幅度改變速度是很難做到的,極少數辦法之一就是添加一個液相,」李說道。「這是第一篇暗示大陸下存在一個低速區的論文。」

李還讚揚了論文所採用的方法論並稱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發現。

「這篇論文沒有回答熔融物是造成了大陸漂移原因還是大陸漂移的結果,」李告訴我說道。話句話是,現在的大陸板塊分界線大概在100英裡處,但這個距離可能是化學的偶然而並非地球的永久特徵。

「現在看來巖石圈的厚度似乎與之相交,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歷史或未來都是如此,」李說道。

Tharimena說,下一步研究將利用高解析度技術來分析更廣範圍的巖石圈,特別是在海陸相交的地方。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巖石圈在哪裡結束,以及更劇烈的軟流圈在哪裡開始。這將有助於回答一個更大的問題:大陸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一直在對板塊構造進行研究,但我們對自己所了解的東西總是一知半解,」薩維奇說道。然後他笑著道:「也許進化生物學家也會這麼感嘆!」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海平面下80-120英裡處向下延伸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認為他們已回答了一個問題: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
  • 從地面向地球內部挖到底有多深?結果恐怖
    科學家認為他們已回答了一個問題: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目前,羅德島大學地震學家布萊恩·薩維奇(Brian Savage)指出,板塊構造理論是一個較新的理論,該理論存在大約僅有50或60年時間,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把它與地球進化論相比較,後者理論已提出150年,與電流和磁性理論的提出時間相近。
  • 科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答案在馬裡亞納海溝,那裡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並且在那裡,科學家們找到了世界最低點——斐查滋海淵。如何發現馬裡亞納海溝的?在1872年,英國「挑戰者」號科學考察團在完成自己的環球航行之後,認為馬裡亞納海溝極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不過,當時因為科學技術水平不夠,所以科學家們並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而是將他們的猜想都記錄了下來。
  • 地球大陸最深點有多深?海平面以下3.5千米
    在地球上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聞值得關注,最近地球大陸最深點的消息讓大家非常吃驚。說到地球最深點,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深度11034米的斐查茲海淵,但是你知道地球大陸最深點究竟有多深?具體位置在哪兒?會有哪些影響?地球大陸上的最深點日前在位於登曼冰川之下的東南極洲被發現。
  • 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眾所周知地球的主要四個大洋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今天我們來說的馬裡亞納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裡亞納群島的東方,在菲律賓東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
  • 科學家終於有了答案!
    科學家發現證據的地點在澳大利亞內陸的一個地區,這裡被稱為全景區。位置隸屬於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那個地區,在哪裡有一塊32億年前的海底板塊,已經被科學家發現這塊地殼中含有古代地球海水的化學成分。詹森表示,因為周圍沒有真正的古代海水樣本,但我們卻發現了有巖石與海水的相互作用,並記錄了這種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過去的模樣!
  • 板塊構造學說 世界上最深的地方在哪裡?
    知識點:地球是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構成的,各個板塊都在不斷的運動之中,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碰撞產生了海溝。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是哪裡?
  • 科學家預言:2.5億年後地球或形成終極盤古大陸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科學家克裡斯多福-史考提斯認為,地球各主要大洲並不是固定的,它們在慢慢靠攏合併,一個新的超大陸正在形成。科學家將未來可能形成的超大陸稱為「終極盤古大陸」。不過,「終極盤古大陸」的形成時間可能在2.5億年之後。科學家認為,歷史上陸地是如何組合排列的,未來它們也有可能如此組合排列。
  • 南極大陸發現熱帶雨林,南極氣溫特別熱?可能沒有想的那麼熱
    一,南極大陸發現熱帶雨林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團隊在南極洲發現了白堊紀的熱帶雨林土壤。土壤中有保存下來的根、花粉和孢子等樣本。該熱帶雨林所在的白堊紀中期距今約有9000萬年,是恐龍制霸地球的鼎盛時期。有科研團隊在南極洲也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以及煤炭。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01   1984年的今天美國科學家證實地球上的大陸是圍著地球緩慢而不間斷地運動著大陸板塊漂移學說得到證實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獲得了新生並為板塊構造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即大陸是漂流在地幔表面熔化了的巖石上面的30多公裡厚的板塊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一些反對者認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僅限於地球史的近期,對於此,瓦特舒特認為,在遙遠的遠古時代,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大陸漂移,但至少,魏格納討論了大陸的歷史。要麼有可能拿出了改變大陸漂移說命運的理論、支持大陸漂移說的證據,但卻不敢說。人們似乎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抑或說是苦衷,這都可以理解,畢竟沒有經過風浪檢驗的真理,那就是耍流氓,比如說某些人說話,說完了之後就有一堆人起鬨說,這就是真理,我們要跟著走啊,要堅持各種自信啊,堅定不移的,以下省略一萬字。說到這兒,我們就不得不提我國科學家的貢獻了。
  • 馬裡亞納海溝出現吸水形象,經過研究發現,其和陸地板塊運動有關
    在世界上,有一處地方被稱為是最深的海溝,其名為馬裡亞納海溝。其最深的地方,可達到11929米,說起它的形成原因,很多專家都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是陸地板塊分離,而有的則說是板塊俯衝形成,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了,卻還難以『入地』,」董樹文說,目前人類的直接鑽探最深只有12公裡,與6000多公裡的半徑相比,僅僅只是地球的表皮。  董樹文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他現在一個更引人注意的身份,是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以下簡稱「深部探測」)專項首席科學家。深部探測,這項中國地學史上最大的科學項目,代表著當前我國地球深部研究的最高水平。
  • 地球超級大陸的循環並不單一,交替模式可能有兩種
    羅迪尼亞大陸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吧,這是一個在盤古之前的超級大陸,之前所說的盤古準確的時間應該是在3.2億到1.7億年期左右,那麼這個大陸應該是在這個時間段之前大約是在11.5億年前到7億年前。現在科學家表示地球上所存在的這種超級大陸,它們的形成和分裂在不斷的交替進行中,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海洋地殼是會被保留下來的,但是也有的時候是會直接循環進入到地球的內部。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一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大陸板塊存在大規模水平漂移是地球上的普遍現象,而且當前還在運動,現代精確GPS測量和古生物古地磁都有確鑿證據說明大陸板塊會漂移,但其漂移的源動力是什麼?更不符合邏輯的是這兩個力都是系統作用力,也就是說他們針對地球上的所有大陸板塊都是一樣的,那麼現實中應該發生大陸板塊統一都向赤道漂移或向西漂移,事實上並沒有發生這種現象。因此魏格納提出的動力被否定。魏格納後來也承認,大陸運動的起因這一難題的真正答案仍有待繼續尋找,大陸漂移理論中的牛頓還沒有出現。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同理,大陸板塊指大陸型地殼組成的板塊。這樣,上述問題轉化為:大洋型地殼(大洋地殼、洋殼)與大陸型地殼(大陸地殼、陸殼)有什麼不同?不過,新的問題是:地殼不是巖石圈,大洋板塊與大洋型地殼、大陸板塊與大陸型地殼能劃等號嗎?如果陷入到概念之中,問題無法繼續探討。
  • 海洋最深處的水壓有多大?人體能潛入這裡嗎?
    答案是400000~500000pa之間。其實這也要因人而異,比如: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在面對天氣變化時,會感覺到身體不適應,或者是有人到西藏高原等地去旅遊時,會產生高原反應,而一些人卻沒有。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外界環境中的大氣壓強產生了變化引起的。
  • 科學家們「破解」分裂地球外殼並開始大陸運動的謎團
    ,但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才逐漸分離,板塊構造學從這個概念演變而來,認為是7個大板塊和8個較小板塊造成了這一過程。問題是:這些板塊是如何產生的?來自大連工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香港大學、漢普頓大學和東北大學的中美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可能已經「破解」了地球殼如何分裂成15個板塊的這個數十億年來的謎團,從那時起,這些板塊一直控制著大陸的運動。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答: 大洋板塊被定義為由大洋型地殼組成的板塊(《海洋科技名詞》第二版)。同理,大陸板塊指大陸90型地殼組成的板塊。
  • 科學家為你揭秘,紐西蘭大陸,太平洋下迷失的大陸是如何誕生的
    歐洲神話和傳說描述了失落的土地,如亞特蘭蒂斯,海波羅或勒莫裡亞,但在澳大利亞旁邊的太平洋下面隱藏著一塊真正的失落大陸。近日地質學家發現,紐西蘭大陸板塊是經歷了大規模長期的地震而形成的,這是一個構造過程,也創造出了太平洋板塊然而紐西蘭島是一個廣闊的陸地,但幾乎完全淹沒在南部太平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