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2020-08-15 中學地理問答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答:

大洋板塊被定義為由大洋型地殼組成的板塊(《海洋科技名詞》第二版)。同理,大陸板塊指大陸型地殼組成的板塊。

這樣,上述問題轉化為:大洋型地殼(大洋地殼、洋殼)與大陸型地殼(大陸地殼、陸殼)有什麼不同?


不過,新的問題是:地殼不是巖石圈,大洋板塊與大洋型地殼、大陸板塊與大陸型地殼能劃等號嗎?如果陷入到概念之中,問題無法繼續探討。這裡,只要明確,在地殼之下,軟流層之上,還有一層堅硬的巖石,與地殼共同組成剛性的巖石圈,而巖石圈由板塊構成,這樣就可以繼續討論了。


大陸型地殼厚度較大,各處不均一,從30至70千米不等,平均33~35千米(下界為莫霍面)。受重力均衡作用控制,在高山區大陸型地殼下部存在山根,致使該處地殼厚度增大。

大陸型地殼結構複雜多樣。按兩分觀點,具有雙層結構。上地殼(矽鋁層)主要由偏酸性的巖漿巖和沉積巖組成;下地殼(矽鎂層)主要由石英質麻粒巖和鎂鐵質麻粒巖組成。


大洋型地殼厚度較小,一般為5~8千米,最薄處僅1.6千米。

大洋型地殼一般只有單層結構,以玄武巖(基性火山巖)及其上薄層鬆散的海洋沉積物為主,並被大洋水所覆蓋。


在大洋型地殼以下(軟流層以上)是變質的橄欖巖。


此外,在大陸型地殼和大洋型地殼交會處還有過渡型地殼(次大陸型地殼),包括島弧和大陸邊緣區,特點介於上述兩種類型地殼之間。


擴展連結: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六大板塊中哪些是大洋板塊?哪些是大陸板塊?


相關焦點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答: 大洋板塊被定義為由大洋型地殼組成的板塊(《海洋科技名詞》第二版)。同理,大陸板塊指大陸90型地殼組成的板塊。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 什麼是板塊邊界?
    板塊運動及板塊邊界示意圖講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板塊是依據什麼來劃分的?板塊邊界的類型都有哪些?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討論一下板塊的邊界類型。地球科學家以不同板塊邊界類型為基礎來進行板塊的劃分,依據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及其物質的生長消減特徵,將板塊邊界劃分為三種類型。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大陸板塊怎麼會漂移?它漂移的前部、側翼和尾部是什麼特徵,漂移的動力機制是什麼?它和大洋地殼是如何解耦的?高精度石油地震勘探資料給了我們解答。一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大陸板塊存在大規模水平漂移是地球上的普遍現象,而且當前還在運動,現代精確GPS測量和古生物古地磁都有確鑿證據說明大陸板塊會漂移,但其漂移的源動力是什麼?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按照大陸漂移說的觀點,所有大陸最初曾經是一大塊泛大陸,在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出現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四大洋、七大洲。當然,在這個偏移的過程中,有一些構造板塊可能會消失。這是什麼情況?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板塊實際上就是巖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部分的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那麼板塊的邊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呢?又分為哪幾種呢?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板塊運動
    隨大洋的打開,兩側的大陸塊是相背運動的,不過與「大陸漂移」不同。形象地說,在板塊學說那裡,大陸象是在「傳送帶」上被「搬運」的。  當然,象大西洋這樣一個大洋,洋中脊不可能是一條直線,或者說,洋底是一段一段地擴張的,它們之間被橫向的剪切斷層相連。這類斷層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轉換斷層。隨洋殼的消減,洋中脊逐漸向陸接近,轉換斷層可能發育在大陸邊緣地區,象美國西海岸的聖安德列斯斷層。
  • 聊聊大洋中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大陸板塊移動原因竟然在這裡
    大洋中脊貫穿海底,從細節上看是不連續的,就像一個長條麵團,被鋒利的刀切成了許多段,從而導致山脊經常錯開數10甚至數百千米,也就是轉換斷層。也就出現了一條條垂直於大洋中脊的大峽谷,更壯觀的是沿著大洋中脊還有一條非常深的峽谷,地質學家稱為裂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與之相比相形見絀,大洋中脊上是裸露堅硬著的玄武巖,沿著大洋中脊向兩側延伸泥沙厚度逐漸增加,談起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有人會說,是中國臺灣的中央山脈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91:什麼叫板塊
    不過,大西洋和印度洋與古老的太平洋不同,它們是在距今2億年以前新生的大洋,它們的洋盆與洋底都是新生的、年輕的,因而它們是兩隻新盆,隨著板塊的運動,或是分離,或是聚合。大西洋與印度洋這兩隻新盆不斷地張開,不斷地變大;而太平洋那隻換了底的舊盆卻在不斷地收縮變小。科學家們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學說解釋了地球上的海陸變遷,並能應用大陸漂移學說預測海洋未來5000萬年的變化。
  • 大陸板塊究竟有多深?科學家可能得出了答案
    「從宏觀歷史角度來看,板塊構造是一個年輕的理論,」羅德島大學的地震學家布萊恩·薩維奇說道。「板塊構造理論大概出現於50或60年前,因此這段歷史並不長。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要把板塊構造論和進化論進行比較——進化論有150年的歷史,這和電學和磁學的歷史相當。」半個世紀以來,地質學家普遍接受了板塊構造論。板塊構造論通俗來講就是在幾億年的時間裡大陸漂移,海洋的面積也隨之變化。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海底的地形、大洋中脊、六大板塊)
    一般來說,由陸地到海洋,依次為:大陸架——大陸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如下圖所示。海底擴張處,沉積物大量堆積8、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可能形成( )A. 島弧和海溝B. 海嶺和海溝C. 海嶺和裂谷D.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海嶺是板塊張裂形成的?海溝是板塊擠壓碰撞而成?
    狹長延綿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兩側海底可達3-4km。位於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嶺,稱中央海嶺,或稱大洋中脊。在四大洋中有彼此連通蜿蜒曲折龐大的海底山脊系統,全長達80000多千米,像一條巨龍伏臥在海底,注視著波濤滾滾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島嶼,夏威夷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
  • 全球板塊構造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巖石圈存在三種板塊邊界: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
  • 板塊運動潤滑劑是什麼?和石油有關係嗎?
    一、為什麼會有地震?其實地震的成因很多,比如有構造型地震 、火山地震、誘發地震、塌陷型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這些成因不一,大都根據名詞我們也能了解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當然我們今天就討論佔全球地震90%以上的地震-構造地震!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板塊構造說認為地球表層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巖石圈板塊拼合起來的。板塊的塊體很厚,既有大陸地殼,也有大洋地殼,只有個別板塊沒有大陸地殼。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對此,人類長期以來都有著不同的假設。上世紀初,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的大陸固定觀念,開始了大陸漂移論和大陸固定論之間的激烈爭論。最終,經過漫長的探索,大陸漂移理論以板塊構造說的新形勢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而以一種更清晰明快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了地球面貌基本輪廓的成因,並展示了大陸有分有合、海洋有生有滅的活躍的地球歷史圖景。
  • 海洋大陸被撕裂成板塊,在巖漿上漂浮,反覆拖拽,才掙得現在位置
    我們現在有充分證據說明:海洋和大陸的地殼均是被撕裂成截然分明的板塊,而後在半熔化的巖漿上漂浮,被反覆拖拽,最終才掙得自己現在的位置。熾熱的巖漿從地球內部噴湧而出,然後在地殼上循環奔流,就像平底鍋上的沸水。正是這種半流質巖石和熔巖的對流推動了上述板塊的奔湧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