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2020-12-0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穩定的大陸地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金剛石的寶庫,它們形成於25億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億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克拉通型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的特徵:厚度巨大(可達300km)、密度較低、虧損玄武質成分、高度難熔、低溫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巖石圈地幔的年齡越古老,密度就越小,密度小的原因在於其特定的化學組成。

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

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分歧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熔融模型和堆積模型。

第一種觀點(熔融模型)認為,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通過地幔物質底闢上升、地幔倒轉、或者地幔柱攜帶地幔過渡帶的物質上升並發生高程度熔融形成的(Boyd, 1989; Stein and Hofmann, 1994),因此它們代表高度虧損玄武質熔體、相對乾燥、低密度的熔融殘餘。該模型容易被大家接受,因為它能夠合理地揭示很多觀測到的現象,比如巖石圈地幔的低密度現象(高程度熔融的結果)、有浮力(Boyd, 1989; Stein and Hofmann, 1994)、巖石圈的厚度與年齡具有正相關性,無水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的發現指示巖石圈地幔具有足夠的粘度而不受下伏軟流圈的影響(Peslier et al., 2010)。根據該模型可以預測,在地幔物質減壓熔融的過程中,由於上部地幔物質的熔體抽取程度更高,因此地幔熔融柱頂部的密度應相對較低,而巖石圈地幔底部的密度應相對較高。然而,熔融模型所預測的巖石圈地幔化學分層與其他學者的觀測資料和工作模型(Lee et al., 2011)所預測的結果有很大出入。

關於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第二種學術觀點(堆積模型)認為,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最初是通過俯衝的大洋地殼及其最初形成于洋中脊的虧損地幔疊置堆積而成(Helmstaedt and Schulze, 1989; Beall et al.,2018)。該模型也成功地解釋了一些地質現象,比如,巖石圈地幔巨大的厚度、巖石圈地幔相對於大洋巖石圈虧損玄武質熔體,以及克拉通地區金伯利巖中產出的榴輝巖捕虜體具有大洋地殼的地球化學特徵。然而,堆積模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難以解釋大洋巖石圈中相對大量的古大洋地殼物質與金伯利巖地幔捕虜體中相對稀少的榴輝巖捕虜體之間的不一致性(Arndt et al., 2009; Lee et al., 2011)。此外,由於古老的俯衝板片中含有相當厚度的大洋地殼,它可能會受到板塊斷裂和/或板塊後撤的影響而不能發生多重堆積(Perchuk et al., 2019)。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爭議的科學問題,一種新的替代模型——熱-機械模型被提出(Sizova et al., 2010; Perchuk et al., 2019),並在最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近期,Perchuk et al.(2020)在Nature上發表論文,建立了二維高解析度巖漿-熱-機械模型,通過模擬研究,他們發現:在太古代板塊構造開始之後,位於俯衝大洋板塊之下具有正浮力和韌性、虧損玄武質熔體的、熱的地幔層,在大洋板塊俯衝的過程中,不能隨著大洋板塊同步俯衝(圖1),而是滯留於鄰近的大陸板塊之下,形成具有克拉通規模的粘性原始陸核。之後,隨著地溫梯度的下降,侵位於大陸之下具有高粘滯度的虧損地幔層也隨之降溫,與大陸合為一體,成為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根據大陸巖石圈地幔的厚度估算表明,該模型所展示的動力學機制在古老克拉通巖石圈的主要形成時期是有效的。因此,前寒武紀時期攜帶高度虧損地幔層的大洋板塊俯衝作用是陸下巨厚巖石圈地幔形成的先決條件,由於巨厚巖石圈地幔的存在,使得古老的克拉通在隨後的板塊構造過程中得以長期保存。這項研究為第二種觀點提供了新的證據: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通過早期大洋板塊俯衝引起的板片堆積形成的。

圖1 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形成動力學模型示意圖(Perchuk et al., 2020)。(a)板塊構造開始的早期,大洋板塊攜帶高度虧損的地幔一起運動,並發生俯衝;(b)粘性的虧損地幔不能隨著大洋板塊同步俯衝,滯留在相鄰的大陸之下形成最初的陸核。地幔過渡帶的滯留板片底闢上升,疊置於地幔核之下,成為陸核的下部層位;(c) 隨著地溫梯度的下降,疊置的地幔層溫度降低,從而形成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

主要參考文獻

Arndt N T, Coltice N, Helmstaedt H, et al. Origin of Archean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ome petrological constraints[J]. Lithos,2009, 109(1-2): 61-71.

Beall A P, Moresi L, Cooper C M. Forma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eduring the initiation of plate tectonics[J]. Geology, 2018, 46(6): 487-490.

Boyd F R. 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lithospher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89, 96(1-2): 15-26.

Helmstaedt H, Schulze D J. Southern African kimberlites and theirmantle sample: implications for Archean tectonics and lithosphere evolution[J].Kimberlites and Related Rocks, 1989, 1: 358-368.

Lee C T A, Luffi P, Chin E J. Building and destroying continentalmantle[J].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11, 39: 59-90.

Perchuk A L, Gerya T V, Zakharov V S, et al. Building cratonic keelsin Precambrian plate tectonics[J]. Nature, 2020, 586(7829): 395-401.

Perchuk A L, Zakharov V S, Gerya T V, et al. Hotter mantle butcolder subduction in the Precambrian: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J].Precambrian Research, 2019, 330: 20-34.

Peslier A H, Woodland A B, Bell D R, et al. Olivine water contents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the longevity of cratons[J]. Nature, 2010,467(7311): 78-81.

Sizova E, Gerya T, Brown M, et al. Subduction styles in thePrecambrian: Insight from numerical experiments[J]. Lithos, 2010, 116(3-4):209-229.

Stein M, Hofmann A W. Mantle plumes and episodic crustal growth[J].Nature, 1994, 372(6501): 63-68.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並且沿整個東亞大陸邊緣發育;(2)巖漿巖地球化學特徵指示其形成與板塊俯衝過程相關;      (3)克拉通東部裂谷盆地及變質核雜巖等伸展構造產物主要發育於早白堊世(Meng etal,2003;Zhu G et al, 2012) ,指示巖石圈經歷了大尺度減薄;      (4)巖石圈地幔屬性從古老克拉通型轉變為大洋型一克拉通破壞了  ;(5)華北克拉通破壞主要發生在
  • 「華北克拉通破壞」提升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地位—新聞—科學網
    西太平洋板塊俯衝過程中釋放大量水和碳酸鹽熔體,引發大地幔楔發生部分熔融,促進深部流體向淺部巖石圈地幔的運移,從而導致華北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強烈水化和東部地幔對流系統失穩,上覆巖石圈被交代—熔融—弱化,最終導致巖石圈的減薄和克拉通的破壞。 最後,徐義剛總結道,早白堊世古太平洋板塊俯衝作用是導致華北克拉通破壞的一級外部控制因素和驅動力。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然而,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大陸裂谷和大陸巖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環中不可忽視的一環(Foley and Fischer, 2017):經過地幔柱物質或富碳熔體(與俯衝、地幔對流等過程有關)的長期交代,大量的碳被封存於大陸巖石圈地幔中,使其成為地球重要的深部碳儲庫;而在大陸裂谷期(continental rifting),貯存在大陸巖石圈中的碳可通過在火山和張性斷裂附近發生的去氣作用(degassing)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科研動態 利用S波接收函數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東北部巖石圈結構
    刻畫巖石圈結構,對於認識和理解克拉通的構造演化過程與機制具有重要的約束作用,然而不同方法給出的華北克拉通巖石圈結構仍存在一定差異。
  • 橄欖巖熔體反應對巖石圈地幔有改造作用
    然而,大陸巖石圈地幔由於受到熔體(如軟流圈來源的熔體)的改造而變得飽滿和「年輕」,強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夠造成克拉通的破壞,華北克拉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大家對華北克拉通破壞過程及其動力學的認識尚有一些分歧,但是,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巖石圈地幔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儘管不同學者對熔體來源和作用機制持不同看法。
  • Nature:鑽石可以揮發,趁機吸一口?
    2020年6月3日,美國杜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Displaced cratonic mantle concentrates deep carbon during continental rifting》的研究論文,中文譯名為《在大陸裂谷期間,克拉通地幔的移動濃縮了深層碳
  • Nature Geoscience:沉積巖容礦Cu-Pb-Zn礦床受控於克拉通邊緣穩定性
    Hoggard et al. (2020)用地震層析成像方法繪製了澳大利亞巖石圈-軟流圈邊界(LAB),利用FR12模型獲得高解析度區域LAB圖,並用SL2013sv模型製作了全球LAB圖(Fishwick and Rawlinson, 2012; Schaeffer andLebedev, 2013)。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劉卉在導師張宏福指導下,通過對我國河北省赤城紅旗營子群地幔橄欖巖(純橄巖、方輝橄欖巖)、地幔堆晶巖(橄欖輝石巖)、退變榴輝巖、長英質片麻巖等巖石的巖石學、鋯石年代學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學精細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河北省赤城地區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億年前—19 億年前)典型蛇綠巖剖面。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圖1  地球的二階大地水準面成因的兩種看法(a) 高的大地水準面反映了下地幔底部正密度異常, 這些異常在CMB附近達到均衡(根據Chase (1979)修改); (b) 高的大地水準面是下地幔負密度異常和由此產生的CMB和地表正的動力地形共同作用的結果(Hager 等,1985)20世紀80年代,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開始提供深部地幔地震速度擾動的分布。
  • 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造山帶之下的巖石圈地幔性質、結構和演化是俯衝-碰撞造山-造山後伸展等地質過程的重要記錄。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這些研究表明,拆沉作用以及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與橄欖巖相互作用造成了巖石圈地幔性質的轉變,並形成晚中生代高鎂巖漿巖。然而,對於熔體-橄欖巖反應(或地幔交代)的深部過程,尚無直接的實驗制約,從而限制人們對一些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現象的深入理解。例如,阜新和鶴壁橄欖巖捕擄體中斜方輝石的富集、魯西和太行山南段橄欖巖捕擄體中的斜方輝石巖脈、漢諾壩橄欖巖捕擄體中的石榴輝石巖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地幔交代機制?
  • 華北克拉通地殼剪切波速和各向異性變化獲揭示
    華北克拉通在顯生宙經歷了顯著的構造活化,成為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壞的典型代表。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太古代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tonalite–trondhjemite –granodiorite, 即TTG巖系)是大陸地殼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對其成因一直存在很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