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利用S波接收函數方法研究華北克拉通東北部巖石圈結構

2021-01-14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刻畫巖石圈結構,對於認識和理解克拉通的構造演化過程與機制具有重要的約束作用,然而不同方法給出的華北克拉通巖石圈結構仍存在一定差異。


地球內部物理學與深部孕震環境研究室的王興臣等科研人員通過華北臺陣200多個流動觀測地震臺站所記錄到的遠震S波記錄,採用S波接收函數和CCP疊加成像方法獲取了華北克拉通東北部的巖石圈結構。結果表明不僅華北克拉通中東部遭受了減薄破壞,華北克拉通西部塊體可能也遭受了後期的改造破壞。同時在巖石圈內部發現了巖石圈中部界面(MLD),MLD可能是巖石圈內部存在的一個脆弱層,對克拉通的後期改造破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1 巖石圈厚度分布圖



圖2 CCP疊加剖面圖


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專業期刊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上。(Wang X., et al., 2016.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maged by S ReceiverFunctions. Pure Appl. Geophys. 173, 2727–2736.)

相關焦點

  • 華北克拉通地殼剪切波速和各向異性變化獲揭示
    近年來,對華北克拉通深部結構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揭示出克拉通破壞主要集中在東部, 而中-西部主要表現為克拉通邊緣和先存薄弱帶的改造。然而,對地殼結構和變形與克拉通破壞和改造的聯繫仍需要進一步認識。
  • 「華北克拉通破壞」提升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地位—新聞—科學網
    引領世界的研究方法 據統計,該重大研究計劃設立了33個地質、地球物理和巖石地化類項目,持續在華北克拉通及鄰區全面開展地質考察、巖石採樣和地球化學實驗及深部結構探測。 朱日祥表示,鑑於克拉通的演化受控於地球內部狀態的變化,因此需要對地球內部結構有整體的了解,而密集流動地震臺陣探測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並且沿整個東亞大陸邊緣發育;(2)巖漿巖地球化學特徵指示其形成與板塊俯衝過程相關;      (3)克拉通東部裂谷盆地及變質核雜巖等伸展構造產物主要發育於早白堊世(Meng etal,2003;Zhu G et al, 2012) ,指示巖石圈經歷了大尺度減薄;      (4)巖石圈地幔屬性從古老克拉通型轉變為大洋型一克拉通破壞了  ;(5)華北克拉通破壞主要發生在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 (原創)<<華北克拉通破壞>>是「國之重器」?
    <<華北克拉通破壞>>哪裡是什麼「國之重器」,朱日祥院士進行「快樂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朱日祥院士作為一個地球物理學家,崇洋媚外,熱衷於做「跟班式」研究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小行星環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和巖石、礦物的來源;地震、火山爆發是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新元素時釋放的電磁波導致了爆炸。
  • Nature Geoscience:沉積巖容礦Cu-Pb-Zn礦床受控於克拉通邊緣穩定性
    前人對巖漿成礦系統的研究,提出與巖漿作用有關礦床的空間分布受巖石圈尺度結構控制,結合板塊構造背景約束關鍵成礦系統的位置,可大大縮小找尋巖漿礦床的勘查範圍(Griffin et al., 2013)。巖漿礦床分布研究為沉積巖容礦Cu-Pb-Zn礦床的分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近二十年以來,國內外眾多地學工作者圍繞著華北克拉通破壞這一科學問題展開了系統的研究。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劉卉在導師張宏福指導下,通過對我國河北省赤城紅旗營子群地幔橄欖巖(純橄巖、方輝橄欖巖)、地幔堆晶巖(橄欖輝石巖)、退變榴輝巖、長英質片麻巖等巖石的巖石學、鋯石年代學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學精細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河北省赤城地區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億年前—19 億年前)典型蛇綠巖剖面。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但是,該理論仍然在板塊起源、板塊動力、板塊上陸三大難題上面臨挑戰。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 GRL:揭示華南巖石圈-軟流圈衰減結構及構造含義
    相比於速度結構,衰減結構的測量更為困難。遠震體波衰減反映了巖石圈-軟流圈系統的物性和熱結構狀態,該信息與其他地球物理信息,如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各向異性等互為補充。華南地區經歷了複雜的構造運動(武夷雲開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等),地表出露有大量巖漿巖,並廣泛分布有多金屬礦床,其深部結構歷來受到關注。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兩條殼內低速帶(灰色陰影區域, 對應於殼內Vsv=3.4km/s的等值面) (a)和高速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藍色曲面,對應於殼內Vsv=3.65km/s的等值面) (b)的三維可視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
  • 揭示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結構
    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主要包括位於西部和中部的前寒武克拉通,即西澳大利亞克拉通、北澳大利亞克拉通和南澳大利亞克拉通,以及位於東部海岸的顯生宙造山帶。前人利用面波層析反演、遠震層析反演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限於面波和遠震體波層析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這些方法對上地幔頂部的速度結構約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