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2021-01-08 騰訊網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和導師姚華建教授,及相關團隊成員,在此區域進行了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 揭示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該研究以「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為題,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2020年第9期。

該研究主要利用青藏高原東南緣固定臺站記錄的10年地震瑞利面波數據和1年背景噪聲數據,採用面波三維直接反演方法得到該區域較精細的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VSV)結構模型。新模型同樣發現在研究區域中下地殼存在兩條低速帶,分布在松潘-甘孜塊體與川滇菱形塊體西北部地區, 以及小江斷裂帶及其東側的雲貴高原地區;而在雲南中部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內帶地殼中觀測到了一個非常明顯的柱狀高速體。該高速體在在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帶附近將兩條殼內低速帶隔開(圖 1)。

1青藏高原東南緣兩條殼內低速帶(灰色陰影區域, 對應於殼內Vsv=3.4km/s的等值面) (a)和高速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藍色曲面, 對應於殼內Vsv=3.65km/s的等值面) (b)的三維可視圖

研究者認為西北側的低速體可能來自於青藏高原殼內物質的擠出,而小江斷裂帶及東側的低速體則很可能是其地殼本身增厚導致了殼內長英質物質發生塑性變形甚至部分熔融而造成的。此外, 小江斷裂帶中下地殼呈現顯著的正徑向各向異性 (VSH>VSV)也增強了VSV結構的低速異常幅度. 小江斷裂帶的殼內低速異常體向南跨過紅河斷裂帶延伸到越南北部, 其形成可能與上地幔熱源密切相關. 在上地幔頂部, 紅河斷裂以南的印支和華南塊體中出現了大範圍的低速異常, 並隨著深度增加逐漸沿著小江斷裂帶向北延伸進入揚子克拉通。基於成像結果, 研究者認為青藏高原東南緣正同時經歷三種不同模式的構造運動: (1) 上地殼物質強度較大, 在大型走滑斷層的控制下呈剛性擠出; (2) 中下地殼存在被較高強度物質分隔開的兩片黏塑性物質區域, 在區域應力場和斷裂帶的控制下向南發生塑性運移; (3) 紅河斷裂以南的上地幔主要受控於大規模的軟流圈物質上湧, 與巖石圈拆沉和緬甸下方印度板塊的東向俯衝與後撤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結果為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和成因以及殼幔動力學過程提供了新的認識,對該區域今後的動力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項目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 2018YFC1503400)和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編號: 2018CSES0101)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地球介質的各向異性效應通常在地震學響應上體現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對方向和偏振特性的依賴,地震各向異性是理解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重要線索之一。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GPS和地質研究均表明藏東淺部物質正圍繞東構造結作順時針旋轉運動,但人們對高原深部物質的變形和運移機制的認識仍然有限。在諸多動力學模型中,強調中下地殼塑性流變的地殼流模型(crustal flow)由於能夠在不引起上地殼顯著縮短情形下產生高原邊緣的兩類端元地形,近年來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青藏高原東北緣最顯著的抬升發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後,目前仍處於高原地表抬升階段,因此這裡適於青藏高原側向生長和地殼增厚模式的研究。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a.地殼厚度與速度比的變化成反比。
  • 科研動態 |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古近紀高Ba-Sr鉀質花崗質巖石:巖石學及其構造意義
    青藏高原北部及東南緣在晚古近紀發育了一系列的鉀質-高鉀質巖漿巖,來源於巖石圈深部物質的部分熔融,其研究有助於探討青藏高原在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之後深部的構造和物理條件變化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其中多數模型認為物質的東移是高原能夠保持基本均衡的主要原因,但在物質移動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看法。換句話說,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存在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巖石圈的變形方式。任何一種假設要變成學說,都必須得到觀測證據的支持,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對巖石圈的結構和物質狀態的認知。
  •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
    3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出席成立大會。
  • 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楊建鋒等-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圖1 青藏高原地質圖。橙色陰影為地震波低速區, 紫色陰影為高電導率區, 藍色箭頭為GPS觀測數據, 虛線區域為本文研究區域。他們應用三維高解析度的粘-彈-塑性熱力學模型,模擬了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過程中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機制。研究發現,一個強的上地殼(粘度>1022Pa·s)和一個中等弱的中下地殼(粘度~1020Pa·s)可以模擬得到與青藏高原地區類似的大型走滑斷層(圖2,圖3)。他們的模型結果顯示,在斷層下方同時形成了上升的下地殼流,與觀測的地震波低速區及高電導率區存在對應關係。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研究應用三維高解析度的粘-彈-塑性熱力學模型,模擬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過程中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機制。研究發現,一個強的上地殼(粘度>1022 Pa·s)和一個中等弱的中下地殼(粘度~1020 Pa·s)可以模擬得到與青藏高原地區類似的大型走滑斷層(圖2、3)。模型結果顯示,在斷層下方同時形成上升的下地殼流,與觀測的地震波低速區及高電導率區存在對應關係。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澄瀧博士後與田小波研究員、徐濤研究員等針對該問題,基於布設在青藏高原中部橫跨班公怒江縫合帶的SANDWICH流動寬頻帶地震臺陣數據(圖1),開展XKS、Pms及近震S波的剪切波分裂分析研究,獲取殼幔不同深度範圍的地震波速度各向異性,來約束印度巖石圈俯衝形態、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及深淺動力學過程的關聯。
  • 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
    從大尺度的地形梯度來看,高原東北緣東北方向地形梯度(若爾蓋-西秦嶺-隴西盆地-鄂爾多斯西南緣)與高原的東南緣非常相似,一些研究認為這種由高到低的緩慢地形趨勢代表了高原物質通過中、下地殼的通道流向高原周緣的擠出或逃逸,梯度指示高原擴展的方向。然而,近年來多個地殼速度結構成像研究顯示高原東北緣東部中下地殼沒有明顯的低速層存在。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時間回到1975年,41歲的滕吉文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地球物理分隊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隊進藏,首次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進行系統觀測和深部過程研究。他形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的高原,也是構造最複雜的高原。對地球物理學來講,當時是塊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進藏前,滕吉文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腦子裡不斷盤旋著各種問題:為什麼青藏高原那麼高?地殼那麼厚?地下那麼熱?
  • 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
    報告題目: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報 告 人:李志偉 研究員報告時間:2018年9月10日,9:30-11:00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李志偉,男,1980年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