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

2021-01-0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田小波等-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地震學研究

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持續向北擠壓,高原還會不斷向北擴展。而另一部分研究認為:高原的北邊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較弱的區域才會變形成為高原,因此隨著高原南邊界不斷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會逐漸變小。目前東北緣是高原地殼變形、增厚最為強烈的區域。在東北緣的活動構造研究發現斷裂活動時間由高原邊緣向周緣的克拉通內部呈現由老到新的規律,由此認為高原已逐漸向克拉通內部擴展。從大尺度的地形梯度來看,高原東北緣東北方向地形梯度(若爾蓋-西秦嶺-隴西盆地-鄂爾多斯西南緣)與高原的東南緣非常相似,一些研究認為這種由高到低的緩慢地形趨勢代表了高原物質通過中、下地殼的通道流向高原周緣的擠出或逃逸,梯度指示高原擴展的方向。然而,近年來多個地殼速度結構成像研究顯示高原東北緣東部中下地殼沒有明顯的低速層存在。

位於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塊體邊界處的六盤山被認為是高原與外部克拉通的天然分界,它和北祁連是現今東北緣地殼變形最為強烈的區域,最顯著的變形或抬升的起始時間為晚中新世(~10Ma和~8Ma)。多個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來解釋六盤山的抬升機制,諸如:逆衝推覆模型、構造沉積縮短增厚模型、地殼擠入模型等。為了研究六盤山抬升的深部過程、約束高原的側向生長方式,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殼幔結構探測學科組的田小波研究員和白志明副研究員等人跨六盤山實施了短周期密集臺陣天然地震觀測(圖1),提取接收函數進行結構成像,結合地震活動性及重力布格異常,探測隴西盆地、六盤山及鄂爾多斯西南部的殼幔深部結構。研究結果表明(圖2):鄂爾多斯西南緣地殼沒有發生明顯變形,厚度約為50km,呈楔狀擠入隴西地殼;在隴西盆地內部的地殼也沒有發生明顯變形,厚度僅為50km;地殼變形僅局限在六盤山附近很窄的範圍內,即隴西盆地上地殼向東分別沿六盤山斷裂和小官山斷裂逆衝到鄂爾多斯地殼之上,而下地殼向東俯衝至鄂爾多斯地殼下方,六盤山下方地殼增厚至60km,在高壓作用下,山根發生了部分磂輝巖化。

圖1 青藏高原東北緣及鄂爾多斯的地形和主要斷裂(白線)分布。紅線為短周期密集臺陣的位置。AB: 阿拉善塊體;HYF:海原斷裂;KLF: 崑崙斷裂;LJSF:拉吉山斷裂;LPS: 六盤山;LPSF:六盤山斷裂;LS: 拉薩塊體;LSF:羅山斷裂;OB:鄂爾多斯盆地(或塊體);QB:柴達木盆地(或塊體);QL:祁連造山帶;QT:羌塘塊體;RYSF:日月山斷裂;SCB:四川盆地(或塊體);SG:松潘甘-孜褶皺帶;TB:塔裡木盆地;TJSF:天景山斷裂;TS:天山褶皺帶;WQ:西秦嶺造山帶;WQLF:西秦嶺斷裂;XGSF: 小關山斷裂;YTSF:煙筒山斷裂

圖2 接收函數地殼結構成像和卡通解釋圖。(a)接收函數成像。紅色振幅帶表示地震波速度界面,其下方的速度大於上方的速度。W1、E1分別表示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上、下地殼的分界面;W2、E2分別指示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的Moho面;C1和C2指示六盤山下方殼內振幅較弱的傾斜界面。(b)卡通解釋圖。實線是根據(a)中的界面所繪,虛線為推測;紅色虛線表示的逆衝斷層是根據側線附近歷史地震分布繪製;榴輝巖化(eclogitization)是根據重力均衡、重力布格異常擬合及弱轉換波振幅的推測 

「作為」青藏高原的東北緣的一部分,隴西盆地為什麼沒有明顯變形?為什麼形成相對較窄的六盤山?本項研究對比了高原周緣不同區域高原內、外地形、地殼厚度變化與中、下地殼地震波速度的關係(圖3)。對比顯示:高原邊界兩側大的地形差和地殼厚度差異,都對應較大的中、下地殼S波速度差異;而向六盤山這樣兩側海拔和地殼厚度都沒有明顯差異的邊界,其中、下地殼S波速度差異較小。

圖3 高原邊緣與周邊塊體地殼S波速度對比。STB:塔裡木盆地南緣;SWOB: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WKL:西崑侖;LMS:龍門山;其他縮寫見圖1的注釋。(a)高程剖面(白虛線)和用來計算平均速度的區域範圍(不同顏色的閉合曲線)的位置分布。S波速度主要來自Yang et al. (2012);(b)和(j)中的橘色和黑色虛線所示的S波速度來自Liu et al. (2014); (b)、(h)和(i)中的淡藍色、綠色及藍色虛線表示的S波速度來自Wang et al. (2017)

由此本項研究認為(圖4):高原周緣能否擴展(側向生長)取決於高原周緣的中、下地殼的強度(與地震波速度成正比)。弱的地殼很容易在高原的擠壓下縮短增厚,成為高原的一部分,並在高原與堅硬的克拉通地殼分界處形成陡峭地形和地殼厚度的突變;而相對較硬的地殼(如隴西盆地),在高原的擠壓下很難發生地殼增厚,但在擠壓作用下,它與外側的克拉通地殼發生硬-硬擠壓,形成較窄的山脈(如六盤山)。由隴西盆地的地殼厚度、速度結構以及地形來看,它還沒有成為高原的一部分,而真正的高原邊界在隴西盆地的西側和南側

圖4 不同地殼強度高原邊緣的變形方式。(a)和(b)顯示弱的高原邊緣可在大範圍內發生地殼縮短增厚和高原側向生長,如西崑侖、祁連山和龍門山。(c)和(d)顯示較強的高原邊緣在擠壓作用下,變形微弱,僅在邊界處發生變形並形成窄的山脈,如在隴西盆地和鄂爾多斯之間形成的六盤山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EPSL。 (Xiaobo Tian*, Zhiming Bai, Simon L.Klemperer*, Xiaofeng Liang, Zhen Liu, Xiao Wang, Xusong Yang, Yunhao Wei,Gaohua Zhu. Crustal-scale wedge tectonics at the narrow boundary between theTibetan Plateau and Ordos block.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1,554, 116700. DOI:10.1016/j.epsl.2020.116700)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但是,地球何時啟動板塊構造,並開啟與其他行星不同的演化之路,是當今地球科學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啟動時間之爭可以從冥古宙(>40億前)一直到新元古代(<10億前)(圖1),跨越近3/4的地球歷史。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GPS和地質研究均表明藏東淺部物質正圍繞東構造結作順時針旋轉運動,但人們對高原深部物質的變形和運移機制的認識仍然有限。在諸多動力學模型中,強調中下地殼塑性流變的地殼流模型(crustal flow)由於能夠在不引起上地殼顯著縮短情形下產生高原邊緣的兩類端元地形,近年來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2020-04-0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一化石發現於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海拔高度顯然遠遠超過了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雞(Syrrhaptes tibetanus)以外的所有種類的沙雞。鑑於現生沙雞對乾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臨夏鳥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快速適應了乾旱且山巒疊嶂的青藏高原的東北緣。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青藏高原東北緣最顯著的抬升發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後,目前仍處於高原地表抬升階段,因此這裡適於青藏高原側向生長和地殼增厚模式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田小波副研究員等人在此背景下對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開展了研究。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
  • ...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青藏高原遠古奧秘 從地貌演化中找答案
    新生代以來,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持續碰撞,亞洲大陸內部「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不斷快速隆升並向外擴展,構造變形強烈,強震災害頻發,地貌類型豐富,氣候背景獨特。張會平介紹,構造地貌研究,就是要認識和理解地球地貌演化規律、大陸構造變形及其動力學機制、地球表層和固體地球相互作用機制,最終有效服務國家防災減災救災總體規劃。  青藏高原古高度幾何?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來自短周期...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
  • 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這種碰撞和持續作用,其影響範圍遠遠超越了青藏高原,甚至波及中亞腹地、東南亞和中國東部地區。圍繞這一重大地質事件,早在 19 世紀末期,就有國外學者對青藏高原的形成提出了認識;在 20 世紀初期,有學者提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於印度次大陸向歐亞大陸下方的俯衝導致兩大陸間發生強烈擠壓變形從而導致高原隆升。近年來,地球科學家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海量的數據及研究成果。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青藏高原竟然每天都在移動!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在喜馬拉雅山之上,被稱作「世界屋脊」。它是亞洲內陸高原,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2000年,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竟然以7-30毫米每年的速度整體向東向北移動!其中較為重要的可能是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引起擠壓,不過這個不包括地幔動力學、地熱等多方面因素。青藏高原每個地塊每年向東和向北移動的速度不一樣。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來源:天涯論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該學說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解釋青藏高原形成的模型。「印度地殼俯衝學說是指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導致了雙倍於正常大陸地殼厚度的地殼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印度地殼就好像一塊板墊到了青藏高原的下面。」8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林副研究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此後,不斷有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學說進行了完善。
  • ...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杜培笑等-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新疆北部喀拉通克礦區位於阿爾泰造山帶北緣,是中亞造山帶內的大型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硫化物礦產資源豐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 青藏高原亞東-谷露裂谷北段晚第四紀活動速率確定
    ◎馬曉麗/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為確定青藏高原內部分布的南北向裂谷晚第四紀活動速率,該所首位外籍「黃汲清青年人才」、自然資源部深地動力學重點實驗室Marie-Luce Chevalier(馬曉麗)研究員及其團隊,以亞東-谷露裂谷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並對青藏高原內部現今的變形特徵及裂谷周緣地震活動進行了探討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中國蘭州網10月30日消息 10月29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