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2021-01-1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GPS和地質研究均表明藏東淺部物質正圍繞東構造結作順時針旋轉運動,但人們對高原深部物質的變形和運移機制的認識仍然有限。在諸多動力學模型中,強調中下地殼塑性流變的地殼流模型(crustal flow)由於能夠在不引起上地殼顯著縮短情形下產生高原邊緣的兩類端元地形,近年來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雖然大量地球物理觀測已證實在青藏高原中下地殼廣泛發育含流體的弱物質層,但對它們是否大範圍連續分布,以及是否能夠在地質年代尺度發生流動仍缺乏定量約束。

圖1 (a)研究區內地形、主要地質構造及MT測點位置圖。白色和紅色圓圈分別為寬頻帶和長周期大地電磁測點位置。藍色虛線所示範圍為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內帶。黑色實線為主要斷裂:麗江-小金河斷裂(LXF),金河-菁河斷裂(JQF),楚雄斷裂(CXF),紅河斷裂(RRF),怒江斷裂(NJF),瀾滄江斷裂(LCF),鮮水河斷裂(XSF),小江斷裂(XJF),龍門山斷裂(LMF)。(b)青藏高原東部及鄰區。黃色粗線所示為前期研究所觀測到的低阻異常位置,橘色箭頭所示為據低阻異常所推測的兩條中下地殼弱物質流(Bai et al., 2010)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鑫博士後和合作導師白登海研究員等採用大地電磁測深方法獲得了青藏東南緣南北向的巖石圈精細電性結構圖像(圖2b、圖2c),並結合巖石高溫高壓實驗數據對中下地殼的流變性進行了定量約束。研究結果表明:

(1)青藏高原東南部中下地殼內存在由高溫部分熔融引起的高電導率異常(C1),可能代表了來源於高原中央的弱物質流;

(2)楚雄盆地殼內存在的顯著高導異常(C2)無法完全由殼內部分熔融解釋,而需要額外含鹽水流體的加入;

(3)位於峨眉山大火成巖省(ELIP)內帶下方的高電阻率異常(R1)反映了晚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活動的「遺蹟」。他們據此推測認為,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地殼弱物質流沒有如預期那樣直接進入滇西地區,而是沿麗江—小金河(LXF)和金河—菁河(JQF)逆衝斷裂一帶被ELIP內帶下方的堅硬巖石圈所阻擋。

圖2 (a)沿剖面地形起伏變化;(b)沿剖面電阻率縱向成像結果;白色圓圈為測線附近3級以上天然地震震中分布,黑色實線為上地幔地震剪切波速度結構(Bao et al., 2015),白色虛線為moho面深度(Liu et al., 2014);(c)中下地殼電導分布;(d)布格重力異常(WGM2012)和大地熱流(Hu et al., 2000)分布;(e)地表最大剪切應變率分布(Kreemer et al., 2014)

結合其他相關資料,該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及鄰區地殼生長演化的一種新的可能過程(圖3):

(1)二疊紀末期峨眉山地幔柱活動過程中,大量幔源基性—超基性物質通過底侵作用進入上覆巖石圈。該過程不僅顯著加強了巖石圈的強度,同時造成了地殼的增厚和永久性抬升;在隨後的構造-熱活動中,ELIP外圍巖石圈被逐步肢解破壞,僅有位於地幔柱頭正上方核心區域內最堅硬的巖石圈得以保存;

(2)新生代晚期以來,青藏高原地殼深部的熱、弱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持續向東南邊緣流動,並被ELIP內帶下方的堅硬巖石圈所阻擋;被阻擋的弱物質流部分在高原內部積累匯聚,導致了地殼的垂向生長;部分在改變方向後可能沿ELIP內帶東西兩側強度較弱的韌性剪切帶進入滇西地區。

該研究為新生代青藏高原構造演化與早期構造事件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內在關係提供了觀測證據,並對理解區域地震活動分布規律、深部成礦背景具有實際意義。

圖3 青藏高原東南緣及鄰區地殼生長演化模式卡通示意圖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EPSL。(Li X, Ma X B, Chen Y, Xue S, Varentsov I M, BaiD H*. A plume-modified lithospheric barrier to the southeastward flow of partiallymolten Tibetan crust inferred from magnetotelluric data[J]. Earth and PlanetaryScience Letters, 2020, 548: 116493. DOI: 10.1016/j.epsl.2020.116493)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黃色粗線所示為前期研究所觀測到的低阻異常位置,橘色箭頭所示為據低阻異常所推測的兩條中下地殼弱物質流(Bai et al., 2010)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鑫博士後和合作導師白登海研究員等採用大地電磁測深方法獲得了青藏東南緣南北向的巖石圈精細電性結構圖像(圖2b、圖2c),並結合巖石高溫高壓實驗數據對中下地殼的流變性進行了定量約束。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青藏高原東部大地電磁(MT)觀測所揭示的地殼流分布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以來的50百萬年間,青藏高原南北向縮短了約750km,垂向平均隆升了約4500m,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質量佔不到高原縮短所產生的物質量的一半,那麼其餘的物質到哪兒去了?是以什麼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為這些剩餘物質尋找一種或幾種合理的出路。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產生上述爭論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地殼、巖石圈地幔熱演化資料的缺少,以及地殼物理觀測到青藏高原地殼15–50 km深處的低速層(LVZs)和高導層(HCZs)(圖基於深熔熔體、數值模擬、大地電磁和地震的證據,地殼通道流模型認為這些低速-高導層就是地殼內的部分熔融層。有關低速-高導層的爭議表明,如果要揭示其特徵和起源,就必須要有來自深部地殼巖石樣品的直接證據。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研究為人們理解高原的構造演化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據。然而,對青藏高原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存在「構造逃逸」、「一致性增厚」、「下地殼流」等多種模型。這些模型無法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變形及結構沿造山帶走向的變化。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圖2 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前夕,地表及巖石圈示意簡圖(圖片來源: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巖石體內的「小磁針」自然界中,絕大部分巖石中都有磁性礦物。在巖石體內,生長著一根根「小磁針」(磁性礦物),可以感應地球磁場。這些磁性礦物顆粒形態各異,有的像雞蛋,有的像筷子等。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對於水成沉積物(圖3a-b),如果是較深的湖泊靜水環境,就像一把筷子被隨意仍到地上,筷子凌亂分布,沒有趨向性,巖石磁性礦物顆粒的長軸(磁線理)不發育;如果是緩慢流動的弱水流環境,磁性礦物顆粒的長軸往往平行於河水的流動方向排列;在強水流環境下,磁性礦物顆粒會發生滾動,導致其長軸垂直於水流方向。
  • 科研動態 |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古近紀高Ba-Sr鉀質花崗質巖石:巖石學及其構造意義
    青藏高原北部及東南緣在晚古近紀發育了一系列的鉀質-高鉀質巖漿巖,來源於巖石圈深部物質的部分熔融,其研究有助於探討青藏高原在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之後深部的構造和物理條件變化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他們認為印度大陸的俯衝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雙地殼結構和均一海拔高度的形成,也就是印度大陸巖石圈的板底墊託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地表的快速隆升。與阿爾岡的「一塊板」墊託的觀點不同,該模型認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由印度大陸巖石圈「多塊小板」墊託起來的。
  • 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
    田小波等-EPSL: 青藏高原東北緣向東擴展到哪了?——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地震學研究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持續向北擠壓,高原還會不斷向北擴展。
  • 青藏高原所揭示近期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關係
    冰川物質平衡是冰川作用區能量-物質-水分交換的紐帶,是引起冰川規模和徑流變化的物質基礎,正確認識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冰川物質平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機制對研究區域氣候變化、冰川水資源利用、冰川災害預測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青藏高原東北緣最顯著的抬升發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後,目前仍處於高原地表抬升階段,因此這裡適於青藏高原側向生長和地殼增厚模式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田小波副研究員等人在此背景下對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開展了研究。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