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古近紀高Ba-Sr鉀質花崗質巖石:巖石學及其構造意義

2021-02-12 震質說

青藏高原北部及東南緣在晚古近紀發育了一系列的鉀質-高鉀質巖漿巖,來源於巖石圈深部物質的部分熔融,其研究有助於探討青藏高原在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之後深部的構造和物理條件變化,以及可能指示的高原隆升模式等。儘管已有研究表明這套巖石中基性端元是富集型地幔深部熔融的直接產物,但是對於中性-酸性端元的巖漿源區以及對應的構造狀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基於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王偉助理研究員所在學科組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員等,對青藏高原東南緣劍川盆地發育的一系列中酸性鉀質-高鉀質巖漿巖進行了鋯石U-Pb定年、鋯石Hf同位素以及全巖化學分析。結合區域內已發表的地球化學數據,獲得以下幾點認識:晚古近紀(33-37 Ma)劍川盆地鉀質中性巖具有高Ba高Sr的特徵,是富集型地幔熔融和礦物結晶作用的直接產物;而鉀質酸性巖除了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參與之外,還有下地殼熔融物的加入。根據鉀質酸性巖中的高Sr/Y、La/Yb比值、低Eu異常以及較為平緩的重稀土分布等特徵,估測下地殼物質發生熔融的環境壓力為12-20 kbar,熔融深度在40-60km,與現今該地區的地殼厚度近似相等,這表明在晚古近紀鉀性巖漿巖噴發之前劍川盆地可能就已經具有了現今的地殼厚度。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雜誌Lithos上(Wang, W., Zeng, L., Gao, L.-E., Wang, Q., Guo, C., Hou,K., Liu-Zeng, J., 2018. Eocene-Oligocene potassic high Ba-Sr granitoids in theSoutheastern Tibet: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Lithos 322, 38-51.)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Ma))粗安巖、英安巖、流紋巖及其捕獲包體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資料。通過詳細的地球化學研究(圖2),並結合前人開展的地殼巖石熔融實驗資料(圖3a),王強等認為該區上新世-第四紀的長英質巖漿由地殼巖石在700–1050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紀偉強等-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漸新世-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時期,基本奠定了高原現今的整體格局。雅魯藏布縫合帶北側的拉薩地塊以發育超鉀質巖石和鈣鹼性埃達克質巖石為主,分別來自於交代巖石圈地幔和加厚下地殼的熔融,巖漿形成過程中存在地幔熱源和物源的重要貢獻;縫合帶南側的喜馬拉雅地區則主要發育淡色花崗巖巖漿活動。傳統觀點認為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來自於變沉積巖的部分熔融,可以作為S型花崗巖(源巖為沉積巖)的典型代表,並且淡色花崗巖形成和喜馬拉雅造山過程中不存在地幔的貢獻。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田恆次等-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巖石的分類
    (一)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組成巖漿巖的礦物,根據顏色,可分為淺色礦物和深色礦物兩類:淺色礦物:有石英、正長石、斜長石及白雲母等。深色礦物:有黑雲母、角閃石、輝石及橄欖石等。註:似斑狀結構巖石中,晶形比較完好的粗大顆粒稱為斑晶,小的結晶顆粒稱為石基。(2)構造巖漿巖的構造:是指礦物在巖石中的組合方式和空間分布情況。構造的特徵,主要取決於巖漿冷凝時的環境。巖漿巖最常見的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流紋狀構造、氣孔狀構造、杏仁狀構造。
  • 變質巖有哪些常見巖石?
    ①片麻巖  一般具片麻狀構造,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礦物為長石、石英、黑雲母、角閃石等,片麻巖可根據成分進一步分類和命名,如花崗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黑雲母鉀長片麻巖等。  ②片巖  其特徵是有片理構造,一般為鱗片變晶結構、斑狀變晶結構、纖狀變晶結構。常見礦物有雲母、綠泥石、滑石、角閃石等片狀、柱狀礦物(含量大於30%),粒狀礦物以石英為主,長石很少或不含。  ③板巖  其特徵是巖石較緻密,具板狀構造。
  • 共同認識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巖石類型
    具體說來就是地殼中已經形成的巖石因受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影響,其原巖組分、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等發生轉化即形成多種不同類型的變質巖,這種轉變基本是在固態下完成的,這種變化我們就稱之為變質作用。變質巖就是由變質作用所形成。  常見的變質巖:變質巖佔地殼總體積約27.4%,略遜於火成巖,但變質巖的家族非常龐大,其種類遠多於火成巖和沉積巖。
  • 莫宣學:破解巖石密碼的人
    他近距離接觸到一批道德高尚、學富五車的地學大師:高平、馬萬鈞講授引人入勝的普通地質學,楊遵儀內容豐富、生動幽默的古生物學,王鴻禎博古通今、旁徵博引的地史學,袁見齊忠厚長者的風範,池際尚嚴謹透徹、言簡意賅的晶體光學和巖漿巖巖石學講課,馬杏垣充滿辯證法的構造解析 學和極漂亮的野外素描,郝詒純開創的微體古生物學,楊起深邃準確的煤田地質學課程,於崇文溫文儒雅的教學風格……
  • 哪些巖石造就了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引言青藏高原是地球南北極以外的「第三極」,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即是我國大地構造學家常承法率先運用這一學說解釋青藏高原-喜馬拉雅的演變歷程,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題為「中國西藏南部珠穆朗瑪峰地區地質構造特徵以及青藏高原東西向諸山系形成的探討」的論文,提出青藏高原是多個由陸塊和島弧構成的地體在古生代、中生代和古近紀多階段相繼向亞洲拼合增生形成的。
  • 巖石篇—火成巖—輝長巖
    輝長巖是深部洋殼的代表性巖石之一。名稱來源輝長巖英文名gabbro一詞1768年由T.託澤蒂用來稱呼異剝石質蛇紋石、及一部分現在命名的輝長巖。形成原因輝長巖為來源於深部地殼或上地幔的玄武質巖漿經侵入作用形成,廣泛分布於地殼的各種構造環境和月球上。月球上產出的輝長巖以貧矽、鹼,富鈣、鈦為特徵,並含有隕硫鐵、自然金屬鐵等宇宙礦物。
  • 巖石的分類詳解
    (2)巖漿巖的結構與構造①巖漿巖的結構,是指組成巖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態及其相互關係的特徵。按結晶程度,巖漿巖的結構可分為:全晶質結構、非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按礦物顆粒大小,巖漿巖的結構可分為:等粒結構、不等粒結構。
  • 雲開池垌志留紀輝長巖體的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徵及構造意義
    要:華南陸塊早古生代的構造屬性是華南地質研究爭論的焦點,主要有洋-陸俯衝/碰撞和陸內構造兩種觀點之爭.而華南陸塊早古生代巖漿巖的報導以花崗質巖石為主,對構造指示意義更為明確的同期鎂鐵質巖漿巖則研究較少,且對已發現的少量早古生代鎂鐵質巖漿巖的巖石成因也頗具爭議.為了更好地限定華南早古生代的構造屬性,對雲開地區新近識別出的池垌輝長巖體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地質、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其SIMS
  • 是什麼樣的巖石造就了地球之巔?
    青藏高原是地球南北極以外的「第三極」,而位於那麼珠峰是由哪些巖石組成,這些巖石又是如何造就了地球之巔的呢?我國大地構造學家常承法率先運用這一學說解釋青藏高原-喜馬拉雅的演變歷程,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題為《中國西藏南部珠穆朗瑪峰地區地質構造特徵以及青藏高原東西向諸山系形成的探討》的論文,提出青藏高原是多個由陸塊和島弧構成的地體在古生代、中生代和古近紀多階段相繼向亞洲拼合增生形成的。
  • 巖石篇—沉積巖—角礫巖
    研究角礫巖可幫助恢復古地理環境,推斷構造變動,有些礦產與角礫巖有關。角礫巖能很好反映母巖成分和性質,它與母巖關係較礫巖更為密切。按成因,角礫巖可分為殘積的、層間的、泥石流的、崩塌的、成巖的、構造的和火山的。如石灰巖洞頂,由於溶解而崩塌,石灰質角礫被鈣質或紅土所膠結,可形成崩塌角礫巖(洞穴角礫巖)。
  • 安康開採花崗巖石設備原理
    巖石劈裂機——液壓劈裂棒——開山神器——礦山碎石劈石機——混凝分裂機——巖石分裂棒——震山斧液壓巖石劈裂機生產廠家開採花崗巖石設備開動主機,操作泵上開關,僅僅要三到分鐘,同一個孔就工作結束了。速度很快,同劈力超過市場劈裂機以上。與這一類產品相比,具備著極高性價比(是產品價格1/4左右)。
  • 地質地球所利用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青藏高原的逐漸隆升影響了新生代亞洲季風和乾旱化的格局,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其中,隆升的歷史和機制是理解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素。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