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北部及東南緣在晚古近紀發育了一系列的鉀質-高鉀質巖漿巖,來源於巖石圈深部物質的部分熔融,其研究有助於探討青藏高原在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之後深部的構造和物理條件變化,以及可能指示的高原隆升模式等。儘管已有研究表明這套巖石中基性端元是富集型地幔深部熔融的直接產物,但是對於中性-酸性端元的巖漿源區以及對應的構造狀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基於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王偉助理研究員所在學科組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員等,對青藏高原東南緣劍川盆地發育的一系列中酸性鉀質-高鉀質巖漿巖進行了鋯石U-Pb定年、鋯石Hf同位素以及全巖化學分析。結合區域內已發表的地球化學數據,獲得以下幾點認識:晚古近紀(33-37 Ma)劍川盆地鉀質中性巖具有高Ba高Sr的特徵,是富集型地幔熔融和礦物結晶作用的直接產物;而鉀質酸性巖除了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參與之外,還有下地殼熔融物的加入。根據鉀質酸性巖中的高Sr/Y、La/Yb比值、低Eu異常以及較為平緩的重稀土分布等特徵,估測下地殼物質發生熔融的環境壓力為12-20 kbar,熔融深度在40-60km,與現今該地區的地殼厚度近似相等,這表明在晚古近紀鉀性巖漿巖噴發之前劍川盆地可能就已經具有了現今的地殼厚度。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雜誌Lithos上(Wang, W., Zeng, L., Gao, L.-E., Wang, Q., Guo, C., Hou,K., Liu-Zeng, J., 2018. Eocene-Oligocene potassic high Ba-Sr granitoids in theSoutheastern Tibet: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Lithos 322, 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