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青藏高原冰川、凍土廣布,竟然是因為海拔高,溫差最大可達30度
我國東北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什麼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而青藏高原卻沒有呢? 關於我國東北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而青藏高原卻沒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由這些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氣候環境等因素決定的,姑且說成「一方水土養一片林」,下面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
咱是青藏高原上的「鐵軍」
千年後,一批有志青年搭乘西行列車,主動奔赴雪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伴著連綿雪山,譜寫屬於他們的瑰麗詩篇。2019年9月,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標青海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以下簡稱青海會展)。本工程是國內高原地區體量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是公司在青藏高原地區中標的首個項目。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極端惡劣的天氣狀況,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科學家根據地震資料推測:青藏高原的地下或許存在空洞
當時地球南端的大陸板塊開始分離,印度板塊一路往北,最終與整個歐亞大陸撞擊在一起才出現了青藏高原,印度板塊是比較硬的,歐亞板塊是比較軟的,經過撞擊之後,地殼厚度達到了70多公裡,這個厚度竟然是全球大陸平均厚度的兩倍,通過計算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撞擊應該不會產生這麼大的能量,導致山脈隆起如此之高,所以推測下面可能存在空洞。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來源:天涯論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甚至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青藏高原東部大地電磁(MT)觀測所揭示的地殼流分布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以來的50百萬年間,青藏高原南北向縮短了約750km,垂向平均隆升了約4500m,高原隆升所消耗的物質量佔不到高原縮短所產生的物質量的一半,那麼其餘的物質到哪兒去了?是以什麼方式消失的?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為這些剩餘物質尋找一種或幾種合理的出路。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
在大約65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整體滅絕,那個時期地球的板塊也發生了移動碰撞,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快速相撞能力巨大,引發了大幅度的地面隆起,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青藏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在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和進化生物學等許多領域都存在較大的爭議。一些關鍵問題引起了廣泛的思考、討論和研究,但都沒有定論。如:高原人群到底是什麼人?與亞洲乃至全球其他人群有何親緣關係?人類何時進駐青藏高原?最初進入青藏高原的是什麼人?早期人類是否都已滅絕?還是有基因傳承?與現存藏族人群有何聯繫?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事實上,這片「淨土」的很多土壤都是凍土。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以及多年凍土。它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 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青藏高原 很多人都說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 但沒幾個真正了解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更進一步說,如果移除青藏高原,我國的天氣氣候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它是東亞季風和冷空氣的「幕後推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西起地中海與伊朗高原連接,東至長江中遊,橫跨歐亞大陸,佔我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從經度上看,青藏高原橫跨歐亞大陸,位於大陸中東部。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更進一步說,如果移除青藏高原,我國的天氣氣候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它是東亞季風和冷空氣的「幕後推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西起地中海與伊朗高原連接,東至長江中遊,橫跨歐亞大陸,佔我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從經度上看,青藏高原橫跨歐亞大陸,位於大陸中東部。夏季的大陸是一個熱源,大氣受熱抬升,會在歐亞大陸低層形成一個範圍較大的逆時針環流。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