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凍土廣布,竟然是因為海拔高,溫差最大可達30度

2020-12-02 騰訊網

我國東北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什麼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而青藏高原卻沒有呢?

關於我國東北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而青藏高原卻沒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由這些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氣候環境等因素決定的,姑且說成「一方水土養一片林」,下面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我們都知道,由於地球的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呈一個23°26'的夾角(黃赤交角),也就是說相對於黃道面來說地球的身子恰好是歪了23°26'繞太陽公轉,因此這就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在23°26′N~23°26′S之間作周年往返移動,即最北的界線是23°26′N(北回歸線),而最南的界線到23°26′S(南回歸線)。

受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年往返移動的影響,地球上各地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在一年中同樣作有規律的變化,進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並且影響著五帶的分布。

從理論上講,人們根據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將地球表面具有相同特點的區域,按緯度一共劃分為五個溫度帶,分別是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這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五帶」,而五帶劃分的依據就是地表熱量的不均勻分布狀況,總的來說緯度越低受太陽輻射越大熱量越高,反之則越低。

為何我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森林密布?

從地理位置來看,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雖然所處的緯度較高,特別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部分區域在北緯60度以上,但按溫度帶來劃分,但絕大部分都致處在北回歸線至北極圈之間的北溫帶範圍內,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因此對於這些區域來說,受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一年之間的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角是有明顯差異的,以夏至日為例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區域達到一年之中晝最長夜最短以及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刻,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因此氣溫相對較高,平均氣溫在20度以上,而冬季則相反,平均氣溫在零下30度左右,局部地區則會更低。

儘管我國的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緯度較高,且夏季短促、冬季漫長,但是這一區海拔相對較低、雨量較為豐富,並且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河流縱橫、土壤較為肥沃,具備了植物生長的光照、熱量、水源以及養分等所必須的條件,因此分布了面積較為廣闊的亞寒帶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其中俄羅斯由於國土面積廣闊且所處緯度較高,因此是亞寒帶針葉林帶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遠東地區地廣人稀,人類活動對森林的影響較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為何成為雪域高原?

如果細心的小夥伴會清楚地記得,在分析全球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方面,其中有一種氣候類型就是高山氣候,這種因地勢高、地勢起伏大而形成的垂直變化明顯的氣候,主要分布中、低緯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上,最典型的就是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等。

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佔地面積大,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僅從對流層內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這一條,就可以大致算出高原之上的氣溫要比同緯度海平面的平均氣溫低24度,假設夏季的某一天上海的最高氣溫為30度,理論上講青藏高原上的溫度只有6攝氏度,而冬季則會更低,很顯然這種高寒的氣候環境是不利於植物生長的。而且,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相對稀薄,也不利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同時,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水汽也難以逾越,來自西南的暖溼氣流往往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受地形的抬升就已經捐棄了大部分的水分,因此青藏高原的氣候相對乾燥,除了雅魯藏布江谷地(特別是林芝地區)及其幾個重要的支流河谷(拉薩河下遊谷地)以及青海的湟水谷地等熱量、雨量以及溼度等相對較高,地勢相對平坦、土壤肥力較高,有利於發展河谷農業。

總之,由於青藏高原地形複雜,既有相對平緩的地勢又有綿延的山脈,在高聳的青藏高原之上分布著高山、峽谷、盆地以及冰川與凍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因而呈現出了西北寒冷乾旱而東南相對暖溼的情況,因此青藏高原上主要以高寒草原、草甸以及灌叢為主,西北有荒漠分布,而東南則有針葉林和闊葉林沿河谷分布。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湖區: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和面積最大的內陸湖區
    我國的青藏高原湖區我國是一個湖泊數量眾多的國家,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數量超過2800多個,總面積約為8萬平方千米。我國湖泊的分布範圍廣而不均勻,全國可以劃分為東北湖區、內蒙古和新疆湖區、東部湖區、華南湖區、雲貴高原湖區和青藏高原湖區等六大湖區。其中東部湖區和青藏高原湖區是兩個最重要的湖區。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在中國的北緯30°附近卻出現了一片神秘的綠洲:森林廣布、河湖密集的湖南、湖北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
  • 寒旱所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變化預測研究獲進展
    凍土活動層厚度的季節變化主要依賴於氣候,同時與海拔、緯度、活動層巖性、含水特徵、地中熱流以及影響地面溫度變化進程的地形特徵和下墊面性質有關。活動層厚度的變化是影響寒區生態環境最活躍的因素。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和水熱動態變化過程影響著凍土區水文和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理及地球化學過程。同時,隨著活動層厚度的增加,多年凍土中儲藏的有機碳和溫室氣體將逐步釋放到大氣中,進一步影響局域甚至全球氣候變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新華網】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暖溼化」
    過去拉薩往往半夜下雨白天晴,現在則是連日細雨綿綿的江南風情;過去當地人穿著厚衣服度夏,現在則換上汗衫短褲;過去湖泊大量萎縮,現在大肆擴張以至淹沒草場……多種跡象表明青藏高原「暖溼化」加劇,而這背後的「推手」指向全球氣候變暖。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 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凍土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
    白皮書說,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東部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山地凍土海拔下限升高,凍土面積減少;全國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且分布變化顯著;西北冰川面積減少,呈全面退縮的趨勢,冰川和積雪的加速融化使綠洲生態系統受到威脅。
  • 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城市」,面積比江蘇省大,值得你今生來一次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不到青藏高原你不知道山有多高,水有多美。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個「大城市」,它的面積比江蘇省還大,不過人口就太少了,只有區區30來萬人,這樣的地方值得你今生來一次。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來源:天涯論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
  • 冰川地貌
    谷地海拔 4900 多米,寬度往往可達數公裡,谷底土地平坦,河流蜿蜒,清晨的涓涓細流下午可能變得洶湧澎湃,谷地以荒漠為主,缺少耕地,每年的 6-8 月都會有牧民來此放牧。(6分) 參考答案(1)瓦罕河谷位於帕米爾高原,地質時期冰川廣布,侵蝕形成U型谷,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形成寬谷。(2)特點:兩日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動變化,且第一天變化幅度大於第二天。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記者採訪的這個人,算是一個「工程男」的模板,也是一個標準的「西北漢子」,生在西北,工作在西北,職業亮點也是從西北去青藏的門戶格爾木開始的。他叫劉爭平,青藏鐵路凍土專家。一個專門和高原凍土較勁的人。青藏鐵路凍土科研專家劉爭平青藏鐵路重要關口,格爾木的天晴空萬裡,海拔4700米的崑崙山口,雲朵觸手可及,一列列火車呼嘯穿過埡口,奔向拉薩城。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水在這裡一方面既有冰川這樣的固體,另一方面它在地下結了冰,形成了多年凍土。更重要的是,地表大大小小的低地,使得積水成了湖泊,而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集中的一個地區。這些冰川、湖泊通過河流輸送到青藏高原的各個地方,甚至流出青藏高原。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30多年來,姚檀棟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經常要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上一住就是一個月。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精英,也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近日,姚檀棟向記者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經歷。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海拔高差最大、構造隆升與地震活動最強烈、氣候變化影響最顯著的地區,自然條件有利於自然災害發育,災害數量多、規模大,往往形成災害鏈,造成巨災,對區域範圍內經濟影響極為嚴重。同時,該地區還是經濟相對落後、貧困人口比例高的邊疆高寒地區以及我國的戰略高地。
  • 全球變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層解凍、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
    原創 BioWorld Bio生物世界BioWorld深度報導系列西伯利亞東部的Batagay,被當地人稱為「通往地下世界的門戶」,這裡在1960年代只是斜坡上的一個溝壑,隨著多年凍土的融化和融化水帶走沉積物,滑坡逐年擴大,如今這裡已經成了地球上最大的解凍滑坡
  • 青藏高原竟然每天都在移動!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在喜馬拉雅山之上,被稱作「世界屋脊」。它是亞洲內陸高原,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到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總面積有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圖)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說,「地球第三極」地帶青藏高原的所謂「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  中科院資深專家吳紫汪援引一項最新的調查表示,近百年來,青藏高原的「永久凍土層」已不再「永久」,而正持續退化,其罪魁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自1962年至今,吳紫汪一直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凍土退融問題。他說,近30年來,青藏高原凍土正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現象。  青藏公路沿線分布的各類凍土層凍脹融沉強烈。
  • 青藏高原第四紀大冰蓋是否存在?來聽院士和你聊聊
    青藏高原大地貌和氣候組合在外圍與內部差異巨大,決定著第四紀冰川發育和古雪線分布。第四紀古冰川以高山為中心,但未構成高原統一的大冰蓋。在高原面上形態保留完好的火山錐和熔巖臺地、含有機質的古湖泊沉積等說明不存在連續大冰蓋。關於湖泊演化和水系的變遷,中新世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縱橫交錯的斷陷盆地和斷裂谷地,奠定現代水系的基本格局。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據推測,地球至今已經存活了46億年。由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亞洲的樣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對中華先民生存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距今8000萬年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