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什麼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而青藏高原卻沒有呢?
關於我國東北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而青藏高原卻沒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由這些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氣候環境等因素決定的,姑且說成「一方水土養一片林」,下面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我們都知道,由於地球的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呈一個23°26'的夾角(黃赤交角),也就是說相對於黃道面來說地球的身子恰好是歪了23°26'繞太陽公轉,因此這就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在23°26′N~23°26′S之間作周年往返移動,即最北的界線是23°26′N(北回歸線),而最南的界線到23°26′S(南回歸線)。
受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年往返移動的影響,地球上各地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在一年中同樣作有規律的變化,進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並且影響著五帶的分布。
從理論上講,人們根據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將地球表面具有相同特點的區域,按緯度一共劃分為五個溫度帶,分別是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這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五帶」,而五帶劃分的依據就是地表熱量的不均勻分布狀況,總的來說緯度越低受太陽輻射越大熱量越高,反之則越低。
為何我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森林密布?
從地理位置來看,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雖然所處的緯度較高,特別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部分區域在北緯60度以上,但按溫度帶來劃分,但絕大部分都致處在北回歸線至北極圈之間的北溫帶範圍內,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因此對於這些區域來說,受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一年之間的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角是有明顯差異的,以夏至日為例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區域達到一年之中晝最長夜最短以及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刻,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因此氣溫相對較高,平均氣溫在20度以上,而冬季則相反,平均氣溫在零下30度左右,局部地區則會更低。
儘管我國的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緯度較高,且夏季短促、冬季漫長,但是這一區海拔相對較低、雨量較為豐富,並且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河流縱橫、土壤較為肥沃,具備了植物生長的光照、熱量、水源以及養分等所必須的條件,因此分布了面積較為廣闊的亞寒帶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其中俄羅斯由於國土面積廣闊且所處緯度較高,因此是亞寒帶針葉林帶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遠東地區地廣人稀,人類活動對森林的影響較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為何成為雪域高原?
如果細心的小夥伴會清楚地記得,在分析全球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方面,其中有一種氣候類型就是高山氣候,這種因地勢高、地勢起伏大而形成的垂直變化明顯的氣候,主要分布中、低緯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上,最典型的就是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等。
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佔地面積大,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僅從對流層內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這一條,就可以大致算出高原之上的氣溫要比同緯度海平面的平均氣溫低24度,假設夏季的某一天上海的最高氣溫為30度,理論上講青藏高原上的溫度只有6攝氏度,而冬季則會更低,很顯然這種高寒的氣候環境是不利於植物生長的。而且,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相對稀薄,也不利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同時,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水汽也難以逾越,來自西南的暖溼氣流往往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受地形的抬升就已經捐棄了大部分的水分,因此青藏高原的氣候相對乾燥,除了雅魯藏布江谷地(特別是林芝地區)及其幾個重要的支流河谷(拉薩河下遊谷地)以及青海的湟水谷地等熱量、雨量以及溼度等相對較高,地勢相對平坦、土壤肥力較高,有利於發展河谷農業。
總之,由於青藏高原地形複雜,既有相對平緩的地勢又有綿延的山脈,在高聳的青藏高原之上分布著高山、峽谷、盆地以及冰川與凍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因而呈現出了西北寒冷乾旱而東南相對暖溼的情況,因此青藏高原上主要以高寒草原、草甸以及灌叢為主,西北有荒漠分布,而東南則有針葉林和闊葉林沿河谷分布。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