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近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姚檀棟也成為該獎項設立136年來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獲此榮譽的首位亞洲科學家。

    30多年來,姚檀棟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經常要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上一住就是一個月。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精英,也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近日,姚檀棟向記者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經歷。

    文/廣州日報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陳文杰

    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因為常年在冰天雪地中行走,為了防止雪盲,姚檀棟要經常戴著一副墨鏡,但還是遮擋不住他身上的學者氣息。

    差點錯過「地理學諾獎」

    作為我國冰芯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因為獲得2017年維加獎,原本低調的姚檀棟一下子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物,這讓他有點不習慣。「打電話來採訪的太多了,我只能簡單回復幾句,能推的我都推掉了,怕影響工作。」姚檀棟說,以前這個獎主要是頒給西方人的,他沒想到自己能得獎。

    他用驚喜和意外來形容這次獲獎。「以前,我的配合搭檔、著名冰川環境學家朗尼·湯姆森獲得維加獎時,我曾參加他的獲獎儀式,真沒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得獎。」正因為對得獎不「上心」,這一次他差一點錯過維加獎。

    2016年12月17日,剛從美國舊金山參加學術會議回國的姚檀棟打開電子郵箱,發現有兩封來自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主席斯登·漢戈伯格的郵件:第一封是12月15日發出的,通知他學會的頒獎決定,詢問他是否願意接受維加獎。因為沒等到回信,斯登·漢戈伯格12月17日又發了第二封郵件,希望他馬上做出決定。姚檀棟這才回覆郵件。

    姚檀棟告訴記者,這個獎雖然是頒給他個人的,但它代表著國際地理學界對中國青藏高原整體研究水平的認可。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論文數量和引用率近年來穩居世界第一,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研究處於國際上第一方陣。所以,這個獎其實是團隊實力的體現。

    談起「冰川」「青藏高原」這些打過3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姚檀棟的精神為之一振,但憂慮也寫在臉上。「過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裡縮減至4.5萬平方公裡。」

    登山經歷堪比健將

    海拔7000米的高原,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在一般人眼裡,這裡是生命禁區,但在姚檀棟眼裡,這裡卻是最吸引他的「福地」。

    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強紫外線輻射。熱水燒不開,米飯蒸不透,雞蛋煮不熟,只能吃生米飯、生麵條。氣溫最低會降到零下40攝氏度,含氧量不到平均值的1/3,還有12級暴風雪。

    姚檀棟平時拍的照片,多數是一個樣式:穿著厚厚的羽絨服、站在冰天雪地裡,不能洗澡,不能看書,不能思考,否則就會頭疼欲裂。在這種嚴苛的環境下,每一刻都要神經緊繃,絲毫不敢懈怠隨意:一個滑倒,就有可能摔下陡峭的冰崖,一個趔趄,就有可能掉進幾十米深的冰縫。而在茫茫冰山鑽取冰芯,是個技術活,不思考是不可能的,包括從哪裡開始打鑽,鑽多深,都有講究。想得越多,頭越疼。有時一天下來,除了喝口熱水,姚檀棟連飯都吃不下去。

    而在這樣的冰天雪地中,他動輒要待上一個月。在長達一個月的冰上鑽取後,還要對採集樣品進行認真編目分類,此後背著沉重的鑽機和科考儀器再加上冰芯樣品下山,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珍貴樣品背回營地、運回實驗室進行後續室內研究。

    在入行前,姚檀棟並沒有意識到研究冰川首先要會登山,當個登山家。「我們研究冰川的專家,幾乎個個都是登山健將,甚至是登山家,因為他們必須頻繁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去鑽取冰芯。」姚檀棟笑著說。姚檀棟的登山經歷不亞於登山健將,他們登上過海拔超過6000米的珠穆朗瑪峰冰川和納木那尼冰川,還有海拔超過7000米的慕士塔格峰冰川和希夏邦馬峰冰川,成功鑽取數百米長記載著歷史氣候變化記錄的冰芯。

    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極寒地區,即便是空著手走路,相當於在平原地區背著幾十公斤的東西前行,每往上邁一步,都要耗費極大的體力,並且全程都會感覺頭疼、噁心、氣喘,關節疼痛和嘴唇乾裂潰爛。這樣的經歷對姚檀棟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姚檀棟的拼勁就連很多年輕人都自嘆弗如。在學生眼中,每次帶隊到野外科考,不管是險坡還是陡壁,從未接受過專業登山訓練的姚檀棟總是「第一個上」。

    跟著姚檀棟讀碩士、博士的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試驗室研究員段克勤說,1996年,他第一次追隨姚檀棟到世界上第14高峰、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進行科學考察。當時山上全部被冰凍,每走一步都得喘氣,當他匍匐到海拔5400米時,由於高原反應,行進速度很慢。等他艱苦上到海拔7200米時,姚檀棟早已跪在雪地上開始標樣、稱重等工作了,半個身子埋在雪裡,臉凍得通紅。在零下20攝氏度、海拔7200米的環境中,晚上睡覺時感覺呼出來的氣都會結成冰,頭疼得快要裂開,整個晚上腳都是冰涼的,根本無法入睡,加上帳篷外暴風雪怒吼,沉睡中的他們還擔心帳篷被大風吹走,人被吹到山崖下。姚檀棟持續工作了20多天,等考察停止下山時,他睡過的冰面上是個人的形狀。

    野外考察,沒什麼娛樂,下象棋成了姚檀棟的最大喜好。在海拔7200米的青藏高原中,聽著帳篷外暴風雪嘶吼,師生對弈。這次科考最終收穫頗豐。段克勤說,1999年,姚檀棟從冰芯裡檢測到微生物,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姚檀棟通過冰芯裡檢測到的微生物來研究氣候變化以及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隨後,他還首次從冰芯裡分析出過去1000年甲烷濃度含質變化情況。

    「上過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高寒缺氧的狀況下,30多歲的科研人員每走一步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姚老師已超過60歲。他現在跑得比年輕人都快。」段克勤說,對於老師的「拼命三郎」精神,他從心眼裡佩服。

    被好友女兒叫「冰人叔叔」

    在姚檀棟的辦公室,兩排書架、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腦、兩把椅子,看起來異常簡陋。「這樣挺好。要那麼多東西幹啥,多餘的只會讓人分心。」姚檀棟爽朗一笑。但通常到了晚上11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辦公室的燈通常還亮著,有時甚至燈火通明。和多數學理工科的科學家一樣,說「客套話」不是姚檀棟擅長的。「和姚老師聊天,要挑重點說,直奔主題,否則他嫌浪費時間,會打斷你。」姚檀棟的學生提醒記者。

    「看了姚院士的行程表,很難讓人相信他已經是62歲的老人。」2009年開始師從姚檀棟的戴玉鳳記得,有一次姚檀棟去國外開會,從機場回來就直奔辦公室,「他精力太充沛了,好像不需要休息」。

    過去30多年間,到過多少次青藏高原,姚檀棟已經數不清了。在登山界,普遍認為6000米海拔,已是常人登高的極限。但姚檀棟和他的同事們工作的許多地點,卻是從海拔6000米開始的。他們在7000米高原上鑽取的達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

    鑽取冰芯的過程異常艱險。跟隨姚檀棟的學生曾這樣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會看到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遇難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風雪呼號中,誰也不知道腳下有沒有奪命的裂縫。

    有一次,他在零下20攝氏度的氣溫下的冰面上行走,頭昏沉沉的。他突然感覺到前面的雪有些鬆軟,一腳踩下去,踩到了一個冰裂縫,一隻腳陷了進去,他趕緊用冰鎬抓住冰面,在周圍人的幫助下,慢慢爬了出來。有一次,他還遇到雪崩,眼看著遠處的雪山崩塌,所幸雪崩在快要到他跟前時停了下來。

    30多年來,他累計在冰川上工作的時間超過60個月。前些年去美國看望好友時,姚檀棟被好友的女兒叫「冰人叔叔」。在姚檀棟的辦公室,始終放著一個登山包和冰鎬,因為他隨時可能出發,登上冰山之巔。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1997年,擔任中科院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2001年,擔任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擔任青藏高原所所長;2005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0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09年,發起「TPE國際計劃」並擔任聯合主席;2014年,擔任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17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甘肅籍科學家姚檀棟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官方網站11月18日發布2020年度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評選結果,1954年7月出生於我省通渭縣、1978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曾任中科院寒旱所所長的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當選。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我市通渭籍科學家姚檀棟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我市通渭籍科學家姚檀棟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2020-11-24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地理與地貌學家、院士李吉均病逝,創立發展青藏高原隆升系統理論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我國已失去了22位兩院院士。李吉均。李吉均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冰川研究的專家,在蘭大被尊稱為「大先生」。他於1933年10月出生在四川彭縣,1956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被推薦到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從此紮根西部,獻身科研和教育。李吉均(左一)與同事在祁連山考察。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新華網】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暖溼化」
    青藏高原作為全球中緯度地區海拔最高的地域,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明顯。  西藏自治區氣候中心此前發布《西藏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監測公報》顯示,過去半個世紀裡,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科院監測表明,青藏高原絕大部分地區極端低溫事件頻次顯著下降,而極端高溫事件頻次顯著上升。  在氣溫不斷上升的同時,西藏近幾十年間降水量也呈增長趨勢。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
  • 第二次青藏科考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西寧11月3日電 (記者 白瑪央措)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31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資料圖,新華社供圖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表示,冰川是地球冰凍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姚檀棟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2020年11月18日,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AGU)官方發布2020年度AGU Fellow(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當選。 姚檀棟院士在2020年這個全球應對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當選AGU會士,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影響力和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的國際領導力。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