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2020年第八屆青藏高原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WTGTP2020)順利召開
高原研究員、艾印雙教授和張懷教授分別主持了本次系列研討會各階段的交流活動。參會專家圍繞青藏高原東部及其周緣地區,從地質構造與地球物理研究方面開展了12個學術報告。報告主要圍繞5個方面內容:①青藏高原及周緣深部構造複雜性、強震活動與地幔物質運動;②青藏高原東部及周緣深部結構、地震各向異性與動力學;③青藏高原東部及周緣地質構造特徵及其相關科學問題;④青藏高原及鄰區地球化學研究進展;⑤新理論、新方法及其應用研究。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中科院西高所牽手寧波泰一健康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
,打造大健康領域東西部產業合作樣板模式,根據浙江省援青指揮部關於搭建浙青兩省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的總體部署,近日,在浙江省政協副書記、副主席孫景淼等一行的見證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寧波泰一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籤訂協議,決定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六屆全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海西寧召開
「第六屆全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學術研討會」於9月18日至21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本次研討會得到全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研究工作者的熱切關注和積極響應,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蘭州大學、廈門大學等全國的38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共150名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動物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西北高原所研究員邊疆暉主持。
-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警示教育大會---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警示教育大會 2020-11-1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兩項重要考古成果。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相關明確的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北京籤約共建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現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
-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統戰座談會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統戰座談會 2020-11-18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11月1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黨委組織召開統戰座談會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2019年7月1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與野外臺站黨支部在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交流活動。
-
中科院專家預警:青藏高原須警惕冰湖潰決風險
作者 | 王進東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專家通過實時遙感分析和現場調查發出預警:青藏高原須高度警惕冰湖潰決風險。獲此消息後,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世金博士協同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陳甫博士,第一時間進行了實時遙感監測和分析。他們認為,從衛星觀測角度來看,6月21日有大量冰/雪/巖崩體崩落冰湖,該日就可以發出預警。隨後,研究組於8月5日赴現場開展了受災情況調查。截至發稿時,多處建築物仍處於高風險狀態。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16萬年前古老型人類已出現在青藏高原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走進中科院蘭州分院】 高由禧:高原氣象學研究的先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秦娜 通訊員 李麗 王晶 劉曉梅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世界自然科學考察歷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因此,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力探索,努力破譯「青藏密碼」。 當前,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正在順利推進,這也讓很多人回憶起46年前的第一次青藏科考。當年,我國著名氣候氣象學家高由禧院士,帶領老一輩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不僅填補了青藏高原氣候科學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將高原氣象學研究推進到新的廣度與深度。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目前常用的氣溫產品中,基於粗空間解析度的氣溫再分析資料或者基於稀少的臺站氣溫觀測與海拔關係的空間插值產品,由於氣溫與海拔關係受下墊面類型影響的關係,導致空間插值產品在某些區域可能產生系統偏差。因為缺乏容易獲取且長時間序列、高精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氣溫數據,較長的時間序列、高空間解析度和高精度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評估研究尚需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