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高所牽手寧波泰一健康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

2020-12-03 浙江在線

2020-08-05 09:46 |浙江援青

  為加快推進青藏高原特色生物產業轉化,打造大健康領域東西部產業合作樣板模式,根據浙江省援青指揮部關於搭建浙青兩省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的總體部署,近日,在浙江省政協副書記、副主席孫景淼等一行的見證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寧波泰一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籤訂協議,決定共建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寧波泰一健康總部設在寧波,分公司遍布浙江、廣州、江西等地,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大健康領域成長型企業;公司主要以技術創新為戰略導向,集種植、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品牌重塑、線上運營為一體,專門為全球健康產業頭部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中科院西高所成立於1962年,是以從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為主的公益性綜合研究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寧波泰一健康一直在全國範圍尋找高端技術支撐單位,以此來拓展業務領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5月20日,在寧波市對口支援局的推介下,泰一健康組團赴寧波對口地區青海省天峻縣考察,並對青藏高原特色生物產生濃厚興趣。6月9日,寧波援青幹部根據企業需求,帶隊赴中科院西高所藏藥重點實驗室拜訪專家,推動雙方達成合作意向。7月10日,經過多輪溝通,西高所與泰一健康達成實質性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基於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共同建設「青藏高原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院西高所將根據寧波泰一健康的需求,為其提供生物資源開發、健康新產品研發等科技服務;寧波泰一健康將利用自有的市場資源、社會資源優勢,積極開展中科院西高所相關科技成果轉化。

  中科院西高所與寧波泰一健康的牽手對於產業援青再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促進青藏高原特色生物產業轉化。西高所是全國高原生物研究龍頭單位,具有強大的大健康產業研發能力和眾多的專利;泰一健康在製造、營銷方面具備優勢,其介入可以幫助西北高原所加快產業轉化。二是有利於提升浙商企業市場競爭能力。西高所的現有專利可以幫助泰一健康快速設計產品、搶佔市場。三是有利於形成大健康領域東西部產業合作新樣板。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將建立產業轉化中心、開展人才交流互派,將為東西部產業合作、浙江產業援青提供新的思路和經驗。

1596591977000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北京籤約共建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向西,向西 ——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
    王洪倫 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35歲的王洪倫是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這裡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出生於山東的王洪倫是團隊中不多的外省人,煙臺大學畢業後報考研究生的時候,青海顯然不是他的第一選擇,他是被調劑過來的。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2019年7月1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與野外臺站黨支部在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交流活動。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記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
    記者來到了位於貴陽市藥用植物園內的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採訪。    在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擔任實驗室主任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郝小江博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本來用於表述發掘民族文化遺產的語言竟出自他這位科技人員的口中,而他要表述的卻是如何發展貴州民族醫藥,服務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子?有何重大環境變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8日發布消息說,丁林院士團隊與中外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這一青藏高原史前重大環境變化研究,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權威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發表。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目前西高所與這個學科相關的野外考察、野外控制實驗和樣帶研究區域,已遍布整個青藏高原,以趙新全掛帥的這個集體,也是國內外研究青藏高原物種適應進化、生態恢復最為活躍的團隊。常年跑三江源站的是徐世曉、趙亮、周華坤三個科研人員和司機李洪強,周華坤這次沒能同往。同去的還有更年輕的李奇。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中科院稱青藏高原降水增加,我國多條大河水量將變多,調水更可行!
    而同樣是來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還將持續增加,這對水資源十分緊缺的我國來說,無疑又是一個利好消息。1月13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對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和河流徑流量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認為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地球平均溫度會漸漸升溫2°C,這會使得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呈持續增加趨勢,
  • ——記中科院寒旱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鳥兒展翅高飛,直上雲霄/廣闊的天空有鳥兒的夢想……研究凍土的科學家們愛上了凍土/有凍土的地方就會有凍土團隊的夢想……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在北京揭曉,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成為我省首個問鼎這一獎項的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