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警示教育大會---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警示教育大會 2020-11-1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
-
2020年第八屆青藏高原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WTGTP2020)順利召開
2020年第八屆青藏高原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WTGTP2020)順利召開 2020-12-08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2020-12-02 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2020-11-19 青藏高原研究所 【姚檀棟在2020年這個全球應對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當選AGU Fellow,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影響力以及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的國際領導力。 姚檀棟:現任「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青藏高原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2019年7月1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與野外臺站黨支部在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交流活動。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兩項重要考古成果。
-
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
參加「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專家認為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自然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日前召開「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楊樹鋒院士、吉林大學李才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應邀出席,並作學術報告。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殿東訪問青藏高原所
4月22日下午,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陽坤研究員和葉慶華副研究員的邀請,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大學任殿東博士來青藏高原研究所訪問之後,任殿東與該所科研人員就冰川物理模型的邊界場與高精度DEM數據的輸入等科學問題進行了討論,進一步研討了如何將青藏高原現有的實際觀測數據與冰蓋/冰川物理模型相結合,從而預測未來青藏高原冰川變化,並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受自然環境及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了我們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林樹標同志祈福
7月28日林樹標架完氣象站下山前的照片林樹標同志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所)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副站長,是青藏所的優秀科技工作者青藏所領導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成立了由黨委書記牽頭的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各方力量開展了現場搜救。現場搜救工作組由國家登山隊、新疆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新疆公安消防總隊南疆作戰指揮中心、新疆喬戈裡高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新疆阿克陶縣公安局蘇巴什邊防派出所和青藏所等六家單位組成。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原標題: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兩項重要考古成果。
-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Archaeology2019年度世界十大...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Archaeology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019-12-17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