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關於冰川地貌的視頻
瓦罕走廊
冰川小題精練
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28 分)
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阿姆河上遊,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東接我國新疆,如同一根長長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相交的地區;而指尖部分,則是一段與中國相接的狹小邊界,「絲綢之路」為她增添了不少歷史風採,玄奘取經也曾從此經過。谷地海拔 4900 多米,寬度往往可達數公裡,谷底土地平坦,河流蜿蜒,清晨的涓涓細流下午可能變得洶湧澎湃,谷地以荒漠為主,缺少耕地,每年的 6-8 月都會有牧民來此放牧。下圖為阿富汗、瓦罕走廊區域圖和景觀圖;圖1為圖中丙河的河流流量時間變化曲線圖。
(1)瓦罕走廊寬闊,與我國的橫斷山區的深切河谷形成鮮明的對比,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瓦罕走廊的形成原因。( 4 分)
(2)讀圖1,比較丙地河流連續兩日的流量變化特點,並從天氣狀況角度分析原因。( 10 分)
(3)乙河下遊荒漠廣布,對比分析與瓦罕河谷的荒漠形成原因的差異。( 8 分)
(4)分析當地的牧民只有在 6~8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1)瓦罕河谷位於帕米爾高原,地質時期冰川廣布,侵蝕形成U型谷,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形成寬谷。
(2)特點:兩日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動變化,且第一天變化幅度大於第二天。原因:河水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隨氣溫而變化;第一天天氣晴朗,晝夜溫差大,流量晝夜變化大;第二天為陰天,晝夜溫差小,流量徑流晝夜變化小。
(3)瓦罕河谷的荒漠:海拔高,四周高山環繞,受地形的阻擋,水汽難以到達,乾旱少雨,形成荒漠。乙河下遊荒漠:①冬季受副熱帶高壓及從內陸吹來的東北風控制,乾燥少雨;②夏季受位於印度低壓西側的偏北風的影響,西南季風難以到達,降水較少;③歷史上對印度河流域的過度開發導致森林植被的破壞。
(4)該地位於內陸高原,氣溫低,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為主;夏季( 6~8月)氣溫較高,冰雪融水多,草類茂盛,適合放牧。
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巴塔哥尼亞位於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北起南緯38度,南至與南極大陸相望的合恩角。巴塔哥尼亞高原第四紀(下限年代距今258萬年)冰川地貌和現代風蝕、風積地貌廣布,氣候涼冷、乾燥,且多焚風性強風,年降水量不足300 mm。巴塔哥尼亞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下圖為巴塔哥尼亞地區等高線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分布圖。
(1)分析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線曲折的原因。
(2)簡析圖示區域東西部自然景觀差異極大的原因。
(3)簡述巴塔哥尼亞高原冰川地貌和風蝕、風積地貌廣布的形成條件。
參考答案:(1)位於板塊交界處,巖石破碎;緯度高,冰川侵蝕作用強;地處西風帶,沿岸風浪大,海水侵蝕作用強。
(2)東部:位於西風帶背風坡,降水少,形成了溫帶荒漠景觀。西部:位於西風迎帶風坡,溫和溼潤,所以形成了森林景觀。
(3)該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第四紀時冰川面積廣,冰川作用強烈;氣候乾旱,降水少;地處西風帶,多焚風性強風,風力作用強。
素材來源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