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過反覆實地考察和閱讀相關理論文獻,作為一個業餘冰川地質探究者,在此提出新的冰川侵蝕地貌新類型:浮冰湖和冰剃丘。
* 在權威的冰川地貌學說中,其分類是這樣的:
*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類。
* 冰川侵蝕地貌一般分布於冰川上遊,即雪線以上位置,形態類型有角峰、刃脊、冰鬥、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蝕地貌。
* 冰川(包括冰水)沉積地貌分布於冰川下遊,形態類型包括終磧壠、側磧壠、冰磧丘陵、冰磧臺地、底磧丘陵和底磧平原、鼓丘與漂礫扇,以及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冰礫阜、蛇形丘、冰水階地臺地和冰水扇等。大陸冰蓋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組合有較大差異。前者冰體從中心向四周流動,以冰蓋前緣廣泛發育冰磧(尤其是終磧)、冰水堆積地貌和大面積的冰蝕凹地為特徵,沒有側磧壠,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島山地區才出現冰蝕地貌。
*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與周圍基巖接觸面大,造成的冰蝕地貌類型眾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帶性也比大陸冰蓋和冰帽的地貌分帶性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在冰川縱剖面上,從山體中心到冰川外圍,依次為角峰——冰鬥——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磧平原或丘陵——終磧壠——冰水扇;在橫剖面上,從高到低依次為刃脊——槽谷肩——冰蝕崖——側磧壠——冰床(底磧平原或丘陵)。山地冰川地貌的發育程度與氣候條件、原始地形和新構造運動有關。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山地新構造強烈,地形陡峻,則冰蝕作用強盛,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較發育,但因冰期後流水作用較強,破壞較嚴重;在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地形較和緩,則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發育較差,但後期流水侵蝕弱,冰川地貌易於保存。(引用百度詞條有刪節)
* 而筆者觀察到的兩種地貌處於漢江谷地,屬於山地河谷。地貌塑造的主要動力來源於融冰時期的浮冰刮擦與停臥。一種是臨河基巖孤島鼓臺,有別於冰川沉積區的鼓丘;一種是巨型浮冰擱淺刨削停臥地,它不同於冰磧地貌臥冰凹地——冰蝕湖或冰磧湖。由此,筆者提出冰川地貌的新類型——浮冰湖和冰剃基臺。
* 1 浮冰湖,
* 典型案例,地處陝西省勉縣老道寺鎮吳寨至侯寨有一個原始長條型小湖,人稱蘿蔔坑(殘跡最深處地理坐標:東經106度53分9秒,北緯33度9分15秒)。(按語:清代嘉慶漢中府志的山川輿圖上標註為蘿卜營,蓋因附近有一個狹長小湖為蘿蔔形),因其走向與天量洪水行洪方向一致,為一周圍環繞天然圍堤的長條形小湖,僅有上水方向可以匯入流水。結合其上遊15千米的地貌,筆者推斷其形成原因是巨型浮冰刨犁停臥形成的。因漢江谷地地勢較周圍秦巴山地低矮且面積很小,狹谷盆地在冰期融水容易漲滿且速度較快。在上遊特定坡度合適的背陰坡上(山體午後兩時背陰則效果最好,山脊走向與此時日影垂青),漲水浮起大體量冰塊脫離山體順水下瀉完全有可能。由於巨大慣性,巨冰在河道拐彎處,衝上泥濘淺灘擱淺勢在必然。巨型浮冰在與泥濘地面的刮削刨犁中,形成了狹長平緩形狀比較規則的蘿蔔形湖泊。越到下遊,因河水下瀉對浮冰的託舉越小,冰體著地面越大刮蹭越嚴重至最後停臥。停臥冰塊消融之地也就會成為此類浮冰湖的最深處。如果浮冰湖處於地勢開闊之地就有利於此類遺蹟的保護,這種周有環形圍堤,僅有上水方向緩流進入,被泥沙淤積湮沒比較困難,就成為能長期存在的地質奇觀了。
* 此種因行洪夾雜大體量浮冰開犁小型湖泊,應該是廣泛存在的。如果留心觀察,漢江谷地其他地方一定會有同類樣本。疑似樣本:漢臺區的蓮花池、草塘寺、飲馬池,城古縣城的蓮花池……
* 此種浮冰湖與冰蝕湖、冰磧湖是有明顯不同的。前者是巨型浮冰在漂流擱淺時形成的,處於相對開闊平緩的河道拐彎處,其形狀是相對規則,為僅有上方開口可匯入雨水的環狀蘿蔔形湖泊。後兩者雖為冰體停臥地,但不規則的形狀由原始地形及冰川的規模決定,其冰體下滑速度慢,從未脫離基礎成浮冰。當冰體滑至谷底(距離一般不會太遠)即停臥融化造就湖泊。
* 2 冰剃丘
* 筆者瀏覽地圖網頁,並實地考察了漢江河谷及支流的很多河谷臺地,其質地為基巖,頂部為近水平臺地。綜合多種因素,筆者推斷它們為冰期融冰時浮冰蹚剃而成。
* 其典型樣本有陝西省勉縣新街子鎮小寨村十三組的石鼓( 地理坐標:東經106度48分7秒,北緯33度12分8秒 辜家墳西側30O米兩水匯合處)、勉縣溫泉鎮當口寺鼓臺( 地理坐標:東經106度42分45秒,北緯33度7分16秒 、勉縣武侯鎮鹹河將臺( 地理坐標:東經106度35分1秒,北緯33度11分58秒)、洋縣龍亭鎮萬春村的牛頭山( 地理坐標:東經107度41分56秒,北緯33度12分)及元坪山、洋縣金水鎮河口瞭望臺( 地理坐標:東經107度52分,北緯33度21分 )、洋縣酉水河口斬龍埡( 地理坐標:東經107度48分,北緯33度12分 )、洋縣黃金峽鎮董家臺、申家山。
* 這些地方都臨近於兩條幹支河流交匯處,其基巖孤島形成多與河流切割改道,長期地質塌陷的山脊末段。其頂端多為平臺,如果排除人為改變因素,傾斜方向和坡度應該與所在區域水流下瀉方向一致。由此認為,此類地貌由區域大洪水時期浮冰刨剃而成。筆者推斷,第四紀冰期或以前冰期,季節回暖融冰時,漢中盆地東部黃金峽谷出現雪崩及山體崩塌形成巨大堰塞體,使整個盆地形成巨大湖泊,水位上升會使很多背陰坡的冰塊漂浮折裂大量流凌,處於水位淹沒線的河心孤島一般處於洪流核心處,其流凌一定塑造孤島平頂的最主要自然力量。
*
* 另外,筆者以「石鼓」進行地名搜索,發現各地以石鼓命名的地方真不少。雖然沒有親自勘察,但相信這些以地理景觀而來地名一定來自於大自然的塑造,應該離不開遠古時代的流凌刮剃。
* 3 冰剃基臺和浮冰湖遺蹟的出沒規律
* 流凌(浮冰)塑造地形是普遍存在的,但因為規模較之於冰蝕與冰磧相對小得多。流凌的規模出現,與山間盆地構造密不可分。下遊的相對封閉峽谷,在冰期後會出現雪崩乃至山體崩塌,各種規模堰塞河道的情況一定會多次發生。由此筆者以為,流凌而成的冰剃基臺和巨冰停臥而成的浮冰湖,多出現在有過冰川活動的山間盆地。
* 正如專家所言,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山地新構造強烈,地形陡峻,則冰蝕作用強盛,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較發育,但因冰期後流水作用較強,破壞較嚴重。也就是地質運動塑造山川骨架,冰川雕刻山川肌膚,風雨流水磨琢纖毛細節……
* 通過實地考察和深入思考,筆者提出關於冰川地貌新類型的修正意見——山川浮冰塑造微觀地形。
*
* 因筆者屬業餘愛好者,對冰川地貌的認知難免失之淺薄,殷切盼望藉此平臺獲到專家和自然科學者的關注,為人類豐富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盡一點綿薄之力。